每个代工企业都有一个“品牌梦”,而“中国刀剪之都”阳江,正是追梦者们的热土。
事实上,阳江不乏知名刀剪品牌,“十八子”早已声名远扬,近380年历史的老字号王麻子,也在阳江刀剪企业的运营下焕发新的生机。
但对阳江而言,这还远远不够。因为,全国每生产10把刀,7把出自这里;每出口10把刀,超8把为阳江制造。高市占率的背后,却是众多企业“为他人作嫁衣裳”的代工现实。
近年来,国际贸易环境风云变幻,关税壁垒加剧,代工企业普遍面临客户不稳定、议价权较低,利润空间被压缩等问题,越来越让阳江刀剪企业意识到:持续拓展品牌,才可能穿越周期,突破增长的天花板。
这条追梦路上,已有不少企业折戟沉沙,但仍有众多坚定前行者,而追梦品牌的路径有很多种:有的力推自主品牌,有的尝试入股其他品牌,有的与品牌联合开拓新市场。阳江刀剪龙头企业广东金辉刀剪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金辉刀剪”)就是这条追梦路上的典型代表,或许从他们的故事中能读懂阳江刀剪人的坚韧、勇气和智慧。

一波三折
品牌梦从46岁熬到了60岁
“老板一直非常想做品牌。”金辉刀剪副总经理钟嘉良口中的“老板”,正是他的父亲钟敏。父亲的品牌之梦始于何时,他并不清楚,但将之付诸行动的时间却记忆深刻。
那是2007年,46岁的钟敏将品牌首战选在上海,他认为“那时最好的东西,都是从上海传出去的”。于是,他在陆家嘴租下月租二十多万元的办公室,一口气开设两三百个专柜,并向整个华东地区铺开。
他的信心源于产品:作为代工龙头,金辉刀剪为国际国内知名大品牌代工,工厂还通过了欧盟重金属质量检测,产品品质与国际大牌比肩,价格却仅为其三分之一。
然而,现实却狠狠泼了一盆冷水——专柜销量甚至不足以发工资,为了保住商超位置,他不得不自己花钱把刀买回来。
就这样,在上海坚持了近四年后,第一次尝试以失败而告终,却并未打断金辉刀剪的品牌之梦。此后,他相继推出过多个自主品牌,入股过一些小品牌,与美国一些品牌合作尝试开拓中国市场,但仍收效甚微。
2019年,受国际贸易环境变化影响,外贸充满许多不确定性。于是,金辉刀剪再次启动品牌计划,请来了专业咨询公司帮助策划,计划从“健康抗菌”概念切入。
就在这时,一个新的机会出现:已有369年历史的北京老字号“王麻子”竞价拍卖。尽管当时王麻子面临产品缺乏创新、假冒伪劣产品冲击等内忧外患诸多问题,但经咨询公司评估后,金辉刀剪毅然决定参与竞拍。
2020年5月22日,经过385轮激烈竞价,金辉刀剪以近2亿元拿下王麻子100%股权。消息一出,行业震动,却也有值不值得的质疑声。
也正在此时,钟嘉良接过了重担——出任北京王麻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而他的父亲钟敏已年届六十。

老字号重生
从代工思维到品牌运营的自我蝶变
曾经的失败,成了最宝贵的学费。
钟敏反思,第一次的失败源于定位错误,意图对标德国高端品牌,却忽视了当时的消费观念与自身品牌认知度的不足。
因此,最大的挑战不是打假、揪出“李鬼”,用钟敏的话说,品牌运营和代工属于两个完全不同的维度:代工把产品做好就行,但做品牌,产品只是基础,最关键的是要清楚产品在市场的位置,并主动在消费者心中建立认知。
为此,金辉刀剪为王麻子进行了一系列变革:除保留北京总部外,在广州组建了营销中心,以更便于吸引人才。决策方式也发生了巨变,曾不惜年投入800万元请来专业公司进行长达半年的市场调研,只为精准打造产品。而在此前,一年100万元已是很高的费用。
重塑品牌需要时间与耐心。钟嘉良表示,接手后,金辉刀剪并未急于求成,而是将代工积累的高标准工艺注入王麻子,并根据北方消费习惯设计产品。直到当年底,才推出首批新品,市场反响热烈。
“我们不能用低价低质的产品赚快钱,那是对品牌的透支。”钟嘉良说,事实证明,好产品自带生命力,升级后的“黑老虎”剪刀等经典款至今仍是热销品。
渠道上,王麻子以北京为“大本营”深耕北方,并全力发展电商。如今,线上渠道已贡献总销量的七成。
经过四年运营,王麻子业绩增长了数十倍:2024年,年产约430万件产品,产值近2亿元,重回国内刀剪品牌第一梯队。
回想起运营王麻子的这5年,钟嘉良说:“这也是企业从代工到品牌运营自我蝶变的5年,如果要做到王麻子今天的知名度,自创品牌可能需要投入10亿元甚至更多,即使成功仍无法复制其历史的厚重感。”

穿越周期
品牌如何赋能整个产业
“做代工,我们的规模已经是行业头部,但五年、十年后的路却难以把握。做品牌,虽然困难重重,但一旦成功,就能穿越周期。”钟嘉良的这番话,道出了转型背后的深层逻辑。
他认为,王麻子为金辉刀剪带来了更强的自主性,和全新的发展视野,也让他们有了更长远的规划。
在阳江阳东区,新的智能制造基地正拔地而起,不仅规划了先进生产线,还将打造世界级刀剪博物馆,成为行业文化窗口与品牌展示平台。
出海是新征程的重要一环。王麻子在深圳设立跨境中心,积极探索欧美及东南亚市场。“中国品牌正随着国家实力的提升获得更多认可,我们要抓住这个机遇。”
金辉刀剪并不孤单。在同样的土地上,十八子早已声名远扬,后起之秀广东拓必拓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则早在十年前布局品牌出海之路,其通过签约全球100多名设计师,打造自主品牌“TUO”“KIZER”,在美国中高端刀具市场占有一席之地,其高端小刀单价80至200美元,利润是代工同类型产品的两倍。
阳江市委、市政府也积极推动品牌建设。2022年正式发布了“阳江五金刀剪”区域品牌,注册“阳江刀剪”集体商标;第24届刀博会聚焦创新、品牌、开放,专设品牌展区,汇聚传统巨头与新兴力量,十八子、王麻子、张小泉等国民品牌与美珑美俐、永光、巧媳妇、鸿丰等企业共同勾勒出产业品牌化、多元化的发展图景。
当然,品牌并不是唯一出路,但它的持续壮大,一定能赋能全产业链。纵观全国,五金刀剪行业集中度并不高,即使龙头企业张小泉去年营收也未达10亿元,而仅阳江一地,产业集群产值就高达550亿元。
因此,以品牌带动企业和产业突破增长上限,仍有很大空间。2024年,阳江刀剪国内电商销售额达99.3亿元,跨境电商交易额29.3亿元,均实现两位数增长——这组数据,或许正是梦想照进现实的最好证明。
策划:南小渭
统筹:黄韬炜
撰文:陈步上
图片:资料图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