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网 > 阳江新闻 > 正文

当“学术大咖”遇见“山海阳西”,乡村振兴有啥金点子?


金秋十月,山海阳西迎来一场智慧交融的盛会。2025岭南学术论坛“深入实施‘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全力推进城乡区域协调均衡发展”暨第三届乡村振兴塘口会议在此举行,来自学界、政界、业界的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展开一场理论与实践深度碰撞的思想盛宴。

从城乡融合到海洋经济,从土地整治到产业升级,来自天南海北的专家走进田间地头、海岸村落,为阳西“量身打造”乡村振兴的系统方案。这场“既接天线、又接地气”的深刻对话,不仅为阳西发展注入新动能,也为广东县域高质量发展探索出新路径。

国务院参事、中国农业大学教授何秀荣:

城乡融合的核心是缩小城乡差距

走进阳西的乡村,我深刻感受到城乡融合发展的蓬勃生机。这里对新经济形态的敏锐把握令人印象深刻,数字经济与传统农业的深度融合,让“数字+”“互联网+”等新业态在乡村振兴中焕发出强大活力。

在我看来,阳西要着力打通要素双向流动的壁垒。当前农民进城通道较为畅通,但城里人还难以制度性融入乡村,这需要创新制度设计,构建资源向乡村流动的新机制。我特别看好“强县城—中心镇—重点村”的发展布局,这个模式与阳西的实际高度契合。同时,加速新业态新技术向乡村扩散,发挥阳西在乡村旅游、数字文创等方面的优势,必将为城乡融合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二级研究员向晓梅:

推动海洋经济从规模扩张向质量提升转变

纵观阳西的海岸线,我看到了海洋经济发展的巨大潜力。这里独特的区位优势和资源禀赋,为发展特色海洋产业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我建议阳西把握海洋经济发展新机遇,加快构建现代海洋产业体系。一方面要深耕海洋牧场建设,推进现代化海洋渔业发展;另一方面要抢抓海洋能源产业机遇,特别是在海上风电领域实现突破。阳西坚实的制造业基础,为发展海洋工程装备制造创造了有利条件。若能突出滨海旅游特色,推动现代渔业、海洋新能源与旅游业创新融合,必将打造出独具魅力的滨海旅游产品体系。

华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罗明忠:

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助力“百千万工程”

踏访阳西的山水田园,我对这里的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充满期待。阳西独特的“山、海、泉、林、湖、岛、湾”立体资源禀赋,为推进这项工作提供了天然优势。

我建议阳西坚持规划引领,持续深化“一轴一线、四大片区”的空间布局。通过连点成线、连线成片的资源整合,实现片区的协调发展。特别要注重盘活闲置资源,推动人、地、业等要素的优化配置,促进产业、城镇、人口的融合发展。相信通过这些举措,定能为阳西乡村振兴奠定坚实基础。

华南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张开云:

以“五大工程”激活农村集体经济活力

深入调研阳西的农村发展现状后,我发现这里蕴藏着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的巨大潜能。要实现从“资源闲置”到“价值创造”的跨越,需要系统推进“五大工程”。

首先要推动思维变革,破除“等靠要”的惯性思维;其次要强化资源整合,有效盘活闲置资产;同时要完善激励机制,激发发展活力;还要破解要素瓶颈,夯实产业基础;最后要优化产业结构,推动转型升级。阳西若能依托现有的农业和海洋养殖基础,大力发展农文旅融合项目,必将显著提升产业链附加值。

华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谭莹:

品牌引领特色产业迈向全产业链升级

品味阳西程村蚝的鲜美,我看到了特色品牌打造的无限可能。这里优质的农产品资源,为打造区域公共品牌提供了坚实基础。

我建议阳西以程村蚝产业为引领,实施全链条升级改造。在生产环节推进数字化建设,建立从养殖到溯源的全程管理体系;在流通环节完善冷链物流,保障产品品质;在营销环节推动产业融合,将养殖体验、海洋文化与乡村旅游有机结合。通过生产加工、科技支撑、品牌打造三驾马车并驱,阳西完全有能力将特色农业升级为全产业链体系,为乡村振兴开辟新路径。

相关>

丹江时评丨一个粤西小县城,为何能连续三年举办省级学术论坛?

撰文:张嘉元 朱俏施 曾宪雯

图片:阳西融媒 任浩沿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