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要“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巩固壮大实体经济根基”,立足于后发的粤西城市,该如何作答?
阳江,这座兼具“蓝色”海洋与“绿色”生态优势的滨海城市,用一场持续数月、接连六场的高规格专题会议,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从今年6月阳江市加快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联席会议成立,到市委主要领导近日主持召开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座谈会;从最初五场聚焦五大主题的专题会议,到如今四套班子领导深入企业开展宣讲……层层推进的系列会议背后,折射出的不仅是阳江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迫切心情,更是一座城市在区域发展竞争中寻求突破的深层思考——
作为粤港澳大湾区向西延伸第一城、珠江口西岸都市圈的重要增长极,阳江将如何走出一条具有地方特色的产业现代化之路?
会议背后的深意
从“各自为战”到“系统谋划”
持续数月的系列会议,并非简单的座谈交流,而是一场深刻的产业发展理念变革。其背后展现出的,是阳江从过去产业发展的“碎片化”走向“系统化”的战略转变。
联席会议制度的建立本身就具有标志性意义。今年6月,由阳江市人大常委会牵头成立的加快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联席会议和综合工作专班,不仅制定了系统的制度文件,更重要的是打破了以往各部门“各自为政”的工作格局。这种机制创新,让产业发展的决策从“分散”走向“集中”,从“单打独斗”转向“协同作战”。
在议题设置上,五个专题会议的主题精准对应了阳江产业发展的关键环节。“优化发展环境”直指营商环境的软实力建设;“推动传统产业提质升级”关注存量产业的转型升级;“做大做强主导产业”聚焦四大千亿级产业集群的培育;“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和前瞻布局未来产业”着眼未来发展动能;“发展阳江特色现代农业”则立足于阳江的资源禀赋优势进行谋划。这种系统性的议题设计,体现了阳江对产业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

值得注意的是,参会人员的构成也颇具深意。从国家、省、市层面的专家学者,到人大代表、企业家代表、基层干部,这种多元化的参与阵容确保了决策的科学性和可行性。一位参与会议的企业家感慨:“以前是政府定调子,企业跟着走;现在是大家一起商量着来,这种变化让人感受到阳江加快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诚意和智慧。”
在具体的讨论中,系统谋划的思路更为明显。以先进材料产业为例,与会专家不仅建议要继续巩固现有产业优势,更提出了要从研发创新、产业链延伸、市场拓展等多个维度系统推进。对于海上风电产业,讨论超越了简单的装机规模,深入到技术创新、运维服务、产业链配套等全链条环节。
三个维度的产业突围
在传统与创新中寻求平衡
在持续数月的深入研讨中,专家学者们分析现状、剖析问题,为阳江产业转型升级和锻造新质生产力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阳江加快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三大主攻方向逐渐清晰,即创新驱动、要素保障和绿色发展。通过这三大方向,可以观察到阳江在传统与创新、当下与未来之间的战略抉择。
创新驱动正推动阳江实现从单一技术突破向系统创新能力提升的转变。与会专家们建议,要进一步聚焦阳江四大千亿集群,巩固海上风电核心地位,强化储能装备制造,全力推进阳江绿电产业示范园区建设,延伸绿电应用领域,实现能源和产业融合发展。依托海洋牧场项目,拓展“渔旅融合”路径,构建全链条海洋产业生态。对于五金刀剪、食品加工等传统优势产业,创新路径则更加注重差异化发展,通过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工业设计赋能、品牌打造提升附加值和竞争力,推动传统产业向价值链高端攀升。在新兴未来产业领域,则需进一步推动创新资源向低空经济、商业航天、绿色智算、生物医药等产业延伸拓展,为产业发展“添动能”。

在要素保障方面,会议提出要从粗放式的普惠支持转向精准化的要素配置。金融支持方面,会议建议建立分层次、差异化的科技型企业全生命周期金融支持体系,加大对中小科技企业的信贷支持。人才引育方面,要围绕重点产业需求,制定更具吸引力的人才政策,引进高层次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培育本土专业技能人才和高素质产业工人。土地保障方面,探索“弹性年期”“标准地出让”等供地方式,有效降低企业初始用地成本。
绿色发展方面则聚焦如何将阳江的生态优势转化为可持续的发展优势。阳江的生态资源是其宝贵财富,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与绿色发展理念深度融合。会议提出要大力发展绿色能源,在巩固海上风电优势的同时,探索光伏、储能、氢能等多元化发展路径。推动传统产业绿色化改造,推广应用节能降碳技术和装备,积极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效率。
从议政场到项目库
会议成果转化的“阳江速度”
系列会议的价值,最终要体现在发展实效上。阳江市在这方面展现出了令人瞩目的“阳江速度”,实现了从“议得好”向“落得实”的转化。
最新数据显示,市联席会议综合工作专班结合调研情况,以及专题会议上专家代表们所提的建议,已梳理出85个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中的堵点难点问题,已推动解决企业用工、物流成本等诉求156件。一位专精特新企业负责人表示,企业提出的高端人才引进难问题,在会议结束后短时间内就得到了积极回应和有效解决。
更值得关注的是,会议建议正在快速转化为具体政策。据悉,阳江市委、市政府已要求相关部门对会议收集到的意见建议进行系统梳理、认真研究、充分吸纳,一些具有前瞻性、战略性的思路正被融入全市产业发展规划及“十五五”规划的修编中。通过系统整合产业发展、科技创新、人才引进、金融服务等政策,着力构建协同配套的政策体系。
相关部门表示,一些针对性强、操作性强的建议,正被转化为具体的实施方案或政策条款。例如,在加大科技创新奖励、优化人才服务保障、简化项目审批流程等方面,已有新的举措正在酝酿或已出台。这些政策举措的快速落地,为企业创新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招商成果是检验会议成效的重要标尺。今年以来,阳江引进宝武绿色能源产业基地项目、阳江深蓝现代化海洋牧场试点项目、半导体新材料生产基地项目等“4+4”支柱产业补链强链延链高质量项目75个,总投资496.3亿元。这些项目不仅投资规模大,更重要的是与阳江的产业发展方向高度契合,展现出精准招商的显著成效。

在新兴产业布局上,阳江在新能源、低空经济、商业航天、绿色智算和生物医药等领域,正有序进行前瞻布局。阳东区低空经济产业链已开始搭建,无人机研发和制造、测试飞行、雷达制造、通用航空等企业开始集聚;海陵试验区航天产业布局已经取得实质性进展,并开展星箭制造、卫星应用、航天文旅等配套全产业链规划论证。
从传统产业升级到新兴产业培育,阳江加快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路径答案已然浮出水面——阳江正全力构建一个既有稳定性又有成长性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在仰望星空的同时,始终坚持脚踏实地、砥砺前行。
■手记
阳江在发展理念上的深刻转变
阳江这场加快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实践,给我们提供了一个观察区域产业发展的生动样本。在其背后,可以看到一个地方在发展理念上的深刻转变:从追求单一项目的引进,转向注重产业生态的培育;从注重硬件建设,转向软硬环境并重;从政府单打独斗,转向政企协同发力。
这种转变初见成效的重要标志,就是阳江目前拥有的6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90家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和150家省级创新型中小企业。这些企业不仅是产业发展的生力军,更是创新生态的晴雨表,是地方产业发展理念的有力注脚。
更为重要的是,这一系列会议正在推动形成一种新的产业发展文化。从最初的五场专题会议到市委书记主持的专精特新企业座谈会,再到四套班子领导深入企业开展宣讲,这种层层推进的做法,正在全市范围内凝聚起加快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共识。
这种系统谋划的转变,实际上是对新发展理念的深刻践行。阳江通过建立系统性的工作机制、设置系统性的议题、采取系统性的推进措施,展现出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决心和能力。
然而,阳江的探索也面临着更深层次的挑战。如何在保持传统产业优势的同时培育新兴产业?如何在承接大湾区产业转移的同时形成自身特色?如何在追求发展速度的同时确保发展质量?
这些问题,或许没有标准答案。但阳江通过连续六场高规格会议凝聚共识、通过系统谋划明确路径、通过快速行动推动落实的做法,至少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有价值的参考——区域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建设,既需要顶层设计,也需要基层创新;既需要政府引导,也需要市场主导;既需要保持定力,也需要灵活应变。
在这场加快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突围战中,阳江正用行动诠释着自己的发展道路:产业升级不是简单的项目堆砌,而是一场关乎发展理念、体制机制、创新生态的深刻变革。从“各自为战”到“系统谋划”的转变,正是这场变革的最佳注脚。展望若干年后,这场变革的成果,将左右这座滨海城市在区域竞争中的地位和未来。
撰文:张嘉元 何世明 李永玲
图片:任浩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