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网 > 珠海新闻 > 正文

澳门宝宝在珠海的生命接力


在珠海市妇幼保健院里,澳门的小雨(化名)终于可以不借助奶泵,尽情地喝着奶,这是她第一次通过自己的肠道消化食物。

小雨刚出生,便被确诊为坏死性小肠结肠炎,自此开启了与死神惊心动魄的较量。4个多月前,病情危急的小雨从澳门当地医院紧急转送至珠海市妇幼保健院,珠海医疗团队迅速投入救援,争分夺秒。经过长达4个月的不懈努力,小雨终于闯过重重生死难关,成功创造了生命的奇迹。

急救:与死神竞速

这名脆弱的患儿是双胞胎之一,胎龄仅34周,出生体重仅1.48kg。出生后的小雨便遭遇了重重磨难——7日龄时,因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在澳门当地医院接受手术,切掉了33厘米的小肠,同时还伴有两处肠腔吻合和两个造瘘口。

然而,命运并没有放过这个小生命。不久后,小雨出现了明显腹胀,复查的腹部平片提示气腹,腹腔引流管引流出的胆汁样引流液,这些情况说明,小雨可能又出现了肠穿孔,情况万分紧急。小雨出生后第13天,澳门当地医院紧急联系了珠海市妇幼保健院新生儿科,请求转诊。

时间就是生命。当天9时53分,接到通知后,珠海妇幼立即全面行动,同时与边检部门展开密切沟通与协调,为小雨开通了转诊绿色通道,搭建起一条跨越珠澳两地的生命通道。16时17分,小雨和父母带着最后一丝希望抵达珠海妇幼。

“当时小雨的病情远远超过我们的预期。”珠海市妇幼保健院院长助理、新生儿科主任姜春明介绍,严重的感染让小雨的身体不堪重负,腹胀愈发明显,全身伴有水肿。在转运过程中,只能依靠呼吸机来维持呼吸,使用两种升压药艰难地维持血压,血小板数量低下,营养状态极差,入院体重依旧为1.48Kg,而且还伴有发热、离子紊乱等一系列严重问题,生命垂危。

对此,小雨的主刀医生、珠海市妇幼保健院小儿外科普外组组长,新生儿外科亚专业学科带头人刘梅印象尤为深刻,“孩子全身都是苍灰色,除了呼吸外,反应极弱。”

医院当即启动了紧急多学科诊疗流程。放射影像科迅速安排检查,为手术提供精准的影像依据;超声医学科细致探查,不放过任何细微的异常;检验科全力准备,确保血液制品供应;小儿外科、麻醉手术科、药学部、新生儿科等多学科团队迅速响应,投入到这场与死神的较量之中。

“患儿血小板含量不到20,正常应该在100到300之间,手术每多一分钟都是很大的风险,我们判断,最多只有两个小时的手术时间。”刘梅坦言,“这是我遇到的所有坏死性小肠结肠炎中,最棘手的一台手术。”

一切迅速准备就绪,小雨被推进了手术室。监测仪上的血压曲线如风中蛛丝,随时可能断裂。小雨的父母沉默不语,双手的骨节握得发白。

11厘米:多学科的肠道保卫战

一场与死神的竞速就此展开。刘梅主刀,姜春明实时监护。

当腹腔被打开,早已做好心理准备的刘梅还是震惊了,实际情况比预想的还要糟糕——小雨存在多发肠穿孔,“有十几处穿孔”,大部分小肠已经变成了紫黑色,还算正常的小肠不多了。

这是一个十分棘手的问题。一个正常的宝宝,小肠长度约250—300厘米,但是对于小雨而言,每一厘米的小肠都极为珍贵,哪怕要留住这一两厘米,都要做多个吻合口。

“先救命!”时间紧迫,刘梅当机立断:“我们是不主张做多个吻合口的,类似两根电线接在一起,如果包不好,就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但是对于小雨这种情况,哪怕只有一点点,我们也不能丢掉,每保留1厘米肠管,就多一分生存希望。”

手术如同刀尖上行走,需要刘梅对可利用的肠管进行精确判断——如果差一点的没有切除或者切得不够,会导致再穿孔或者再坏死;如果切得过多,对小雨的生长发育影响太大。“我对自己的技术有信心。”刘梅说。

2小时转瞬即逝,术后,小雨的剩余肠仅有11厘米。“小雨仅存的小肠不足正常新生儿的5%。”姜春明说,“后续的治疗难度,就好像‘沙漠里种水稻’。”

由于剩余肠段过短,短肠综合征成为新的难题。小雨的开奶量仅为6ml/次,还需要依靠肠外营养来提供热量及其他必需的营养物质。

在呼吸机辅助呼吸、抗感染、抗休克、维持内环境稳定等一系列有条不紊的治疗措施下,小雨的生命体征趋于平稳。

小雨的父母松了口气,姜春明和刘梅却没有放松,3个月后,小雨还要面临第二次挑战——封瘘。

封瘘:毫米级缝合托起“生命的重量”

为何要等到3个月后?

刘梅介绍,小雨的感染情况非常严重,3个月是人体的一个平衡,可以进行自我净化,“给肠子一个‘休养生息’的时间”,另一方面,对于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患者,休息3个月,医生才能更好地对病情进行判断。

2月中旬,小雨再次来到珠海妇幼。“看起来恢复了好多,好像换了一个宝宝。”刘梅的心里踏实了不少。

小雨有两个造瘘口,近端通往口腔,用来恢复肠道营养,“是救命的”;远端则暂时“休养生息”。刘梅团队要把这两段肠管接好,恢复整个肠管的连续性。

“这次手术的重点便在于回盲部。”回盲部是大肠和小肠交界的地方,它像是一个阀门,让物体在小肠内停留的时间更长更缓慢,这样能够吸收更多的营养,此外,相较于小肠,大肠更脏,回盲部可以有效阻止反流。经过检查发现,小雨的小肠在距回盲部仅1.5厘米的距离有一个吻合口,更严重的是,这个吻合口已经发生泄漏。

万幸,这次可以进行手术时间有所增长,为3个小时。

手术正式开始,依旧是刘梅主刀,不同的是,刘梅的心态放松了很多——因为这次她有更多的时间进行判断。

“第一步要把漏的地方补上,让回盲部能够正常工作,第二步要把近端和远端连接在一起,第三步就是将大肠狭窄的地方切掉。”刘梅说,“3个月时间,患儿的小肠生长了6厘米,这属于一个能接受的范围。”

第一次手术为第二次手术打下了良好的基础,预想的漏和不通等问题均没有出现,这给刘梅带来了更大的信心。3个小时后,手术顺利完成,小雨的小肠加上回盲部剩余约25厘米,大肠剩余约20厘米。

术后,小雨的变化变得更明显——原本阴黄色的皮肤变得白皙,跟人的互动变得更多了。“现在小雨的开奶量是每餐10毫升,也不用奶泵了,排便也逐渐恢复正常。”刘梅说,“做完了这个手术,小雨今后遵照医嘱,大概率能恢复正常人的生活。”

融合:珠澳跨境健康突破

时间匆匆过去,小雨的生命力愈发磅礴,她的父母脸上的笑容越来越多,此前令人担忧、恐惧的记忆逐渐被掩盖。

2025年3月7日,小雨出院,她的体重达到了3.5公斤,将回到澳门继续恢复治疗。出院时,小雨的父亲眼睛红了——50余天的住院时间里,医护团队对小雨无微不至的关怀令他无比感动:“医护人员详细记录了每次的用药调整,每克体重的变化,他们连孩子睫毛颤动的次数都记得,我们有什么理由不信任?”

这场成功救治的背后,是珠海妇幼近年来打造的危重症救治体系在持续发力,也是珠海妇幼与澳门医疗系统协作的突出体现。“医学的突破往往源于对极限的挑战。”该院院长刘木彪表示,医院正推动“危重症救治技术池”建设,整合ECMO、床旁血液净化等核心技术,形成覆盖产前诊断至远期康复的全链条能力。

近年来,珠澳两地融合加速,珠海妇幼全力推进粤澳卫生资源的创新合作,构筑起涵盖 “理论研究、人才培育、早期干预、临床施治、专科护理、医养融合” 的全方位合作交流体系,为两地居民送上更优质、更便捷的医疗福祉,此外,医院还与澳门城市大学、澳门心理研究学会携手共进,持续深化合作。

窗外,伶仃洋上朝阳初升,小雨贪婪地吮吸着奶瓶,两次惊心动魄的手术,创造出这个时代的奇迹之光。正如姜春明所说:“我们挽救的不仅仅是这短短的肠道,更是一个家庭对生命的全部期待。”

南方+记者 吴枫

通讯员 曾立忠

图片由珠海市妇幼保健院提供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