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万山海域,半潜桁架式养殖平台“格盛一号”犹如一座天然的海上堡垒,随着投喂工人将饲料撒向水面,平静的网箱“沸腾”起来,生猛肥美的章红鱼竞相跃出水面,翻涌间折射出耀目光芒。
不远处的隘洲岛海域,桁架式深远海养殖平台“伶仃牧场3号”刚刚完成安装布放,为粤港澳大湾区“蓝色粮仓”建设注入创新动能。
近日,《珠海市海洋产业蓝色增长三年行动方案》正式印发。方案明确,争取到2027年末,培育2个超三百亿级海洋工程装备、现代海洋渔业产业集群,实现海洋生产总值突破1300亿元,为粤港澳大湾区高质量发展注入蓝色动能。
近年来,珠海加力提速推进“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持续激活高质量发展“蓝色引擎”,不断夯实以海岛旅游、海工装备为代表的第一增长曲线,同时不断探索海洋牧场创新发展模式,快速拉升以深海养殖为代表的第二增长曲线,探索“海洋产业+低空经济+海岛经济”为一体的海洋创新发展新模式。
通过“牧渔业筑基、牧产业增效、牧生态赋能”的三维跃迁,珠海将海洋牧场打造成撬动蓝色经济跃升的战略支点,书写着经略海洋的珠海范式。
牧渔业
“格盛一号”年产值超2800万元
蔚蓝的万山海域,“格盛一号”“澎湖号”两座“海上粮仓”静静伫立在海面,形成耀眼的“双子星”格局,展示着珠海向深蓝进发的产业雄心。
去年8月,20多吨章红鱼鱼苗被投放至养殖水体中,这是“格盛一号”建成交付后的首次大规模投苗。经过半年翘首以盼,首批章红鱼将“跃”上百姓餐桌。
“这批鱼苗是3斤多的大小,养到现在,最小的也有6斤多,最大的已经12斤了。”“格盛一号”运营工程师盛松江介绍,这批章红鱼平均重量超8斤,月底开始出售,零售价50元一斤左右。粗略计算,此次出鱼超50吨,将带来530万元的收益。
耕海牧渔,是一场从“掠夺式捕捞”到“可持续牧养”的技术革命,重构着人类与海洋的关系范式。
曾经,传统的渔业养殖或局限于陆上的池塘水库,或依附于近海岸边的养殖网箱。相较于广袤的外海海域,近岸与陆基养殖如同一叶扁舟困守港湾——空间逼仄、生态脆弱、效率低下的先天缺陷,在人口增长与消费升级的双重压力下愈发凸显。
而今,深海养殖平台的崛起,正将这片占地球71%的“蓝色荒漠”开垦为“沃野”,开启人类向远洋要粮的新阶段。
“格盛一号”养殖平台是珠海首台由企业自主投资,用于正式产业化运营的现代化海洋牧场装备,平台长86米,养殖水体3万立方米,具有自动化程度高、稳定性好、造价低、操作便利等优点。
比起全靠“人力驱动”的传统网箱,“格盛一号”更加“聪明”。平台配备的清洁能源发电、饲料存储、无人机自动投喂、环境监测、视频监控、网络通信等现代化渔业生产系统,实现了智慧化管理。
更重要的是,“格盛一号”打破了成本魔咒,开辟出一条可持续发展路径。
深海养殖平台作为海洋渔业工业化跃升的关键载体,虽在抗风浪能力、生态效益和智能管控上较传统网箱实现代际突破,但动辄数千万的造价,让人望而却步。
“格盛一号”运用新技术、新模式,降低建造成本、缩短回报周期,为深海养殖平台规模化应用撕开关键突破口。
盛松江介绍,按照设计标准,“格盛一号”每年出鱼量能达到450吨,年产值2800多万。
牧产业
“珠海造”养殖装备建模出海
在东海、南海的蔚蓝的海面上,“珠海造”深海养殖平台越来越密集,让“蓝色粮仓”更加殷实。
鲜为人知的是,这些海上堡垒的基因,不少都来自位于珠海的半潜式波浪能养殖平台——“澎湖号”。
“澎湖号”下水后,近6年来安全平稳运行,多次成功抵御台风侵袭,实现波浪能自主发电,并陆续开展了金鲳鱼、石斑鱼、章红鱼等经济鱼种的养殖试验以及海上渔旅融合试验,成功验证了深远海养殖平台的实用性与可靠性。
久经考验的“澎湖号”,不仅成为珠海建设“海上粮仓”的利器,还将成为激活海洋经济的“蓝色引擎”。
近年来,“澎湖号”不仅孕育出“格盛一号”,还针对不同海域研发出三大系列产品:
在温和海域,推出了纯养殖、低成本特色的湛江“海威系列”;在开阔海域,研发出抗风浪能力强、安全性好的海南“普盛系列”海上渔业工厂;同时,针对渔旅融合的高端需求,推出了功能全面的福建“闽投系列”渔旅平台。
除了半潜式养殖平台这一模式外,珠海还提前布局了矩形柱稳式桁架式养殖网箱、养殖工船等技术路线,构筑“装备研发—场景验证—产业孵化”的闭环生态。
其中,拥有珠海独立自主知识产权的“伶仃牧场2号”“伶仃牧场3号”柱稳式桁架式养殖网箱,已经在万山海洋开发试验区隘洲岛海域成功完成安装布放,加速构建全国首个“1平方公里”现代化海洋牧场样板区。
全球首艘水体自然交换型养殖工船的主体结构也已完成合拢,预计今年6月底建成,完工后将成为首个符合中国船级社规范的移动式、渔旅融合的海洋养殖牧场。
“唯有先进装备才能助力海洋牧场增产提效已成为业界共识。”珠海市海洋发展集团海洋牧场板块总经理全升介绍,目前国内海洋牧场装备三大流派中,分别以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盛松伟博士及中国船舶设计大师严俊博士为代表的两大技术设计研发团队,已经落户珠海,初步占领国内海洋牧场装备的技术高地。
“我们一直想建立一种养殖装备的示范模式,就是‘珠海建模,全国推广’,如今已经初见成效。”全升表示,据不完全统计,国内已建成及正在建设的海洋牧场装备共66台(套),珠海市海洋发展集团共参与设计了38台(套),占比达57.5%。
海洋牧场正在成为珠海的一张靓丽名片,推动海上渔业养殖产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为打造“海上新广东”注入不竭动力。
牧生态
鱼旅融合促进“一鱼多吃”
沐浴着海风,“澎湖号”上的几名海钓迷紧盯着海面,不时有鱼竿弯成一道弧线,吸引周围艳羡的目光。
海钓,被称为“海上高尔夫”,一度被列为“贵族运动”的象征。近年来,随着旅游消费不断升级,这类小众产品开始走向大众视野,逐步成为海洋休闲经济新亮点。
“渔旅结合所带来的附加值非常高。”参与“澎湖号”研发设计的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博士王振鹏介绍,“澎湖号”海上旅游平台平均每年接待4000人左右,旅游产值约100万元。
同时,以“澎湖号海钓”为主题的旅游休闲路线已经成为广东省11条精品休闲渔业线路之一,获得“广东省休闲海钓基地”等称号。
渔旅融合让“一条鱼”产生了“多条鱼”的价值,也成为珠海海洋牧场发展的方向之一。
近日,珠海市首个海上综合旅游项目——九洲浮岛牧场渔旅融合示范项目,进入了现场组装阶段。
该项目以“平台+网箱”为主体结构,采用“一心一环,多点散布”的方式进行布局,形成集生态养殖、休闲渔趣、海洋科普等于一体的沉浸式主题浮岛牧场。
“海洋集团布局的九洲浮岛、‘格盛一号’、养殖工船等渔旅融合项目,不仅可以发展垂钓赛事、海上运动等业态,还可以搭载生态养殖、科普教育或观光休闲功能,进一步丰富全市海洋海岛旅游观赏性、生态性和可玩性。”全升介绍,作为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城市,珠海拥有丰富的海洋资源和庞大的旅游客群。这些项目不仅提升了渔业产能和附加值,还可以助力珠海成为全国渔旅融合示范先行区。
近年来,珠海现代化海洋牧场建设不断提速,一批批现代化养殖装备接连投入使用。据悉,年内,珠海将拥有各式深海养殖平台12座,居广东首位,实现海洋牧场养殖总水体超150万立方米。
一座座“海上城堡”在珠海海域“浮出水面”,勾勒出的鱼跃人欢的美丽新画卷,助力珠海打造“海上新广东”的主舞台和沿海地区海洋经济创新发展的新样板。
采写:王韶江
摄影:钱文攀
统筹:林郁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