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席卷全球的风暴来临,变革是一条不变的路。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珠海经济特区走到今天的内生动力。
4月23日,珠海市委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召开会议,研究讨论2025年重点改革的100项举措、进一步推动全面深改的举措等,拿出“吃改革饭、走开放路、打创新牌”的特区态度,用改革致敬改革,势必要再度擦亮特区改革“金字招牌”。
珠海香洲区。关铭荣 摄
回首来路,珠海担得起“改革之城”的名片。
45年前,中国改革开放大幕初启,珠海经济特区“横空出世”。作为改革开放的“试验田”和“排头兵”,珠海从一穷二白到茁壮成长,为中国的改革开放贡献了具有独特价值的“珠海经验”。
历史的齿轮转动到今天,全面深改进入关键一年,珠海也在改革进行时中锚定新的刻度——100项改革举措,16项创造型引领型重任,五大方面重点内容。珠海市委书记陈勇指出了明确方向:“要守正创新,大胆探索,继续推出一批全国首创、极具特区辨识度的改革举措。”
风云变幻,新的时代进程中,珠海能否像45年前一样,抓住变革机遇,续写春天故事?
守与进——在赓续中激荡变革
惟改革者进,在大江奔流中再出发,珠海有自己的激荡45年。
1980年,改革开放的大潮让小渔村珠海登上历史的大舞台,也将改革作为“根”和“魂”,植入了经济特区的基因。
从一定程度上说,珠海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打破陈规、日新月异的改革史。从过去到现在,改革精神始终在传承。
珠海高新区前环片区。
曾经,珠海在全国率先实施土地管理制度改革“五个统一”,推动土地资源管理和利用规范化、制度化、市场化,夯实了特区建设的根基;今天,珠海在全省首创“耕地指标池”,并形成跨行政区流转制度,让土地生产要素配置更精准有效。
曾经,珠海首开全国重奖科技人才先河,引来董明珠、雷军、求伯君等“92黄金一代”,引领了尊重知识、尊重科技、尊重人才的时代风潮;今天,珠海推行“科技副总”“产业教授”“科技人才专员”等人才使用模式,培育产业人才队伍兼具科学家精神与企业家智慧。
曾经,珠海率先大力引进港澳力量,开办全国第一家“三来一补”企业,兴办全国第一家中外合作旅游企业,冲破计划经济的藩篱,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今天,推动琴澳一体化高水平开放新体系、做好港珠澳大桥文章、落实“数字湾区”建设等,被置于珠海改革清单之首,彰显开放融合的姿态。
珠海高新区北围片区。关铭荣 摄
靠改革开放走到今天,珠海这座“改革之城”一度面临改革之困:
特区意识淡化,创新能力与新担当新作为的要求有差距;城市能级量级不足,在全国全省发展大局中的地位和影响力不足;经济发展质量不够高,龙头企业不够多,新动能培育较慢;城市功能和品质与建设粤港澳大湾区世界级城市群的要求有较大差距……
如今,当AI、算法、人工智能成为破圈热词,新一轮科技革命悄然来临。改革精神要赓续,更要变革。
金湾航空新城。关铭荣 摄
23日的全面深改会上,珠海也将焦点对准了新兴产业与未来产业。
要打造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阵地,要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要健全产业科技互促双强机制,要不断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大力实施“人工智能+”“机器人+”行动,要推动新兴产业拔节生长、未来产业应时而生。
过去,珠海从改革而来。未来,珠海也要在激流中坚守变革。
开与合——在连接中通往未来
惟开放者勇,在潮起潮落中再出发,珠海有自己的开放文章。
从地理上看,南海之滨的珠海本是末梢。桥与海的联动,改变了城市格局。海,让这里包罗万象;桥,让这里连通世界。
开放,这个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标识,也成为珠海经济特区与生俱来的气质。
随着海洋强省战略的推进,耕海牧渔、向海图强的海上新广东画卷也在珠海铺展。《珠海市海洋产业蓝色增长三年行动方案(2025—2027年)》日前印发,提出要成为“海上新广东”的主舞台、沿海地区海洋经济创新发展的新样板。
万山群岛海洋牧场。关铭荣 摄
海的文章,珠海在改革中不断书写。通过深化改革,珠海创新推行“四个一”(用海保障“一张图”、装备登记“一张证”、养殖保险“一张单”、两证发放“一级办”)举措,打通高质量建设现代化海洋牧场“最后一公里”。
而在2025年的百项改革任务中,谋建“四通一联”海上产业园,被列为16项创造型引领型改革任务清单之一。珠海的雄心,是打造全国首个离岸海洋科技为主题的海上高新区。
伶仃洋翻涌的海水,曾是珠海与外界交流的阻隔。而在2018年10月之后,随着港珠澳大桥的开通,珠海成为内地唯一与港澳同时陆路相连的城市。依托港澳开放的平台,珠海更深入地走向世界舞台。
珠海渔女位于珠海市香炉湾畔,与港珠澳大桥遥相呼应。
“澳车北上”“港车北上”“经珠港飞”是珠海近年来出圈的大桥文章。在今年的改革举措中,珠海将进一步推动优化完善港珠澳大桥管理运行机制,并配合推进“粤车南下”,让“桥”更充分地发挥连通的使命。
借助桥的物理媒介,珠海正致力搭建起港珠澳大桥的经贸新通道。
不久前,8辆满载蓝鳍金枪鱼和澳洲龙虾的冷链运输车驶过港珠澳大桥二道闸,这条“海上巨龙”正式解锁生鲜冷链通关功能。在“鲜度经济”中压缩时空,珠海借力大桥释放出经济活力,也连通了湾区民心。
今年的深化改革,珠海还将创新澳珠机场合作机制,打造珠江西岸货运中心;创新珠琴澳联合招商机制,深入对接“澳门平台+国际资源+横琴空间+成果共享”发展模式,做大产业规模;配合深化落实“分线管理”等基础性政策,推动构建琴澳一体化高水平开放的新体系。
港珠澳大桥。
“开门搞改革”,这是珠海拥抱开放的姿态。“大航海时代”下,当“珠海-巴西”直航航线的第一艘货轮起锚,珠海已驶向更加广阔的未来。
破与立——在大浪中淘尽黄沙
惟创新者强,在破旧立新中再出发,珠海有自己的特区方案。
新旧交替,不破不立。一路走来,珠海在改革创新上谋出路,在全国改革开放大潮中发出“先声”。大浪淘沙,当下的全面深化改革,要明确方向、清晰路径,珠海展现出对改革品牌的重视。
会上提出,要实施具有珠海辨识度的创造型引领型改革。锚定打造粤港澳大湾区重要增长极、珠江口西岸核心城市,努力建设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城市样板新定位新使命,珠海明确了16项集中攻坚的改革任务。
观察发现,这批具有珠海辨识度的创造型引领型改革,主要聚焦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港珠澳协同发展、制造业当家、“三大平台”建设、“三新”深度融合、打造“云上智城”“天空之城”、城市全域应用场景开发、“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简称“百千万工程”)、海洋经济等领域,旨在为珠海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此次改革的重视程度也非同一般。16项创造型引领型改革,由珠海市领导领衔提级调度,以项目化机制推进,组织专门力量攻坚,并且细化年度成果目标,加快打造改革标杆。各区、各部门则要当先锋、打头阵,每年至少打造一个叫得响、过得硬、推得开的标志性改革品牌,持续擦亮特区改革“金字招牌”。
珠海经济技术开发区。关铭荣 摄
新一轮深化改革中,新的破题方案正在实践。
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改革:土地、劳动力、资本、科技、数据等五大要素取得阶段性成效。下一步,将开展数据开发利用立法,推进要素市场化标志性改革。
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四梁八柱”:珠海一手抓传统产业、优势产业,推进产业立柱行动;一手抓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前瞻布局低空经济、海洋经济、人工智能等新赛道;一手抓服务业新模式、新市场、新空间拓展。接下来,则要建立与新质生产力发展相适应的营商环境。
亿吨大港高栏港。
改革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慢进也是退。
去年,珠海开展特区改革创新行动,推出了一批立得住、叫得响、推得开的改革成果。今年,珠海仍需激流勇进,为全国、全省提供更多珠海路径、珠海方案。
城与人——在突围中守住关怀
惟爱人者胜,在全域改革中再出发,珠海有自己的幸福密码。
改革开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为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为了让老百姓分享到成果、品尝到幸福。
回首来时路,珠海曾在全国率先推动市属公园免费开放、实现中小学12年免费义务教育,在全国率先建立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医疗和社保水平位居全省前列。
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这是改革坚持不变的方向。
2025年百项重点改革任务中,涉及农村综合改革8项,民主与法治领域改革9项,社会治理体制改革5项,重大民生领域改革16项。而持续深化“百千万工程”集成式改革的34项任务中,多项是围绕县镇管理体制、新型城镇化建设、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现代乡村治理、城乡公共服务均衡配置等内容。
本月11日早上,斗门区莲洲镇福安村村民梁彩玲满脸喜悦赶回家,急急忙忙牵着60岁家婆李群好的手,往“福安·幸福里”村民公寓赶去。这一天,国家级宅基地改革制度试点项目——“福安·幸福里”村民公寓首期正式交付,标志着“上楼安居”的“福安模式”迈入成果落地新阶段。
斗门尖峰南片区。关铭荣 摄
这是改革的生动注脚。今年,珠海还将探索多种形式保障农民“户有所居”,诸如联建房、集中式住宅、农民公寓等多种方式,推动农村宅基地使用权跨区域流转等。
关注城与人。珠海万山创新海岛风貌提升机制打造“三生融合”和美海岛;全市将系统深化医改工作,深化医疗联合体改革,推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高位推进农村资源盘活工作;扎实推动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纵深推进“百千万工程”,充分激发区镇村发展活力。
珠海市海天驿站公园,驻足的行人和日月贝同框。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在全面深化改革中,每一位特区人都是主角。
“改革之城”再出发,只有拥抱变化,方能赢得未来。
采写:南方+记者 梁涵
摄影:南方+记者 关铭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