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海市斗门区下洲村,“斗门印象小镇”,青石板被一串串彩色灯笼装扮一新,高高悬挂的油纸伞,韵味悠长。“五一”期间,超2万客流涌入这座珠海古村。
一股诱人的甜香也在空气中弥漫开来。循着甜香,往巷子深处前进,“食得香饼家”店铺门口,十多位港澳来的客人围绕着梁秀玲点赞:“阿姨好手艺,这蛋卷真香”。
摊平蛋浆,烘烤后迅速卷起、摊凉。短短十多秒,娴熟地操作下,一个色泽金黄、香酥可口的蛋卷就新鲜出炉。
拿起蛋卷,梁秀玲一边向客人递去,一边热情地介绍蛋卷的做法、米饼的工艺。她不但有一双巧手,经她手的糕饼香脆可口;也是经营生意的能手,向客人如数家珍地推销着糕点,“手工制作的米饼,咬一口下去,简直不要太香”。
邻近的商铺,就数“食得香饼家”的人气最旺,许多闻香而来的客人,都爱来她这尝鲜。
63岁的梁秀玲在下洲村生活了大半辈子,从前在地里劳作的她手脚勤快,但对经营生意更是一窍不通。
改变始于两年前在下洲村发起的一场“村民当掌柜”的试验。
在实施“百千万工程”的进程中,珠海聚焦“重点在西部、特色在海岛、着力点在镇村”,全域建设美丽圩镇,构建起政府积极有为、各方踊跃参与的圩镇和乡村建设运营动力机制。
以闲置农房盘活“小切口”,下洲村探索建立村集体、乡创公司、物业所有权人、经营者“四方共享”发展模式,在保留原有建筑风貌的基础上,统一对古村建筑群进行“修旧如旧”定制化改造,打造成具有乡风乡韵乡愁的“斗门印象小镇”。
“小镇”虽小,但对和梁秀玲一样的村民而言,意义却很重大。
“小镇”的改革,让村集体和村民以“宅”创富,和她一样的30多位村民“洗脚上田”,当起各色业态店铺的“掌柜”。
从前闲置的农房,成为了翻转农村空间的“魔方”。
从刚开始时的半生不熟,到日常磨练销售技巧、服务意识、商业思维,再到如今能够全盘控场,打通制作、销售、经营全链条的经营环节,梁秀玲跟从前腼腆内向的自己告别,成就了样样精通的掌柜,“跟换了个人似的”。
下洲村十二巷9号,“东西协助农产店”的陈细浓自己晒制的菜干、萝卜干、笋子干等土货迎来“大卖”。开店2年多来,她给自己总结出独到的经营秘诀,生意好时月入破万。
“炸货铺”飘出阵阵香味,村民吴群出品的炸糯米鸡凭“食”力出圈,不少游客赞叹“食过返寻味”。
从“田间”到“营商”,“斗门印象小镇”盘活了古村的闲置农房,也正改变着村民的精神世界。
如今,在下洲村,麻将桌上吆五喝六的热闹,被“斗门印象小镇”的叫卖声取代。今年“五一”期间,营业收入达到15万元。
钱包鼓了,精神也富足起来。
“盘活闲置农房,带来的最大的改变是村民精神面貌、思维方式上的‘盘活’。”下洲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刘庆玲说,在“家门口”创业就业,村民把更多的注意力投向经营之道的交流,邻里间的摩擦少了,家庭关系更多了几分和睦。
下洲村是珠海市斗门镇持续深化省级“百千万工程”典型镇培育建设的缩影。2023年以来,斗门镇全镇村集体总收入从4897.51万元增加到6435.76万元,年均增长14.63%;其中经营性收入从463.17万元增加到663.19万元,年均增长19.66%;新增就业人数超过1500人,其中返乡创业青年新增143人。
采写:南方+记者 林郁鸿
摄影:南方+记者 关铭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