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网 > 珠海新闻 > 正文

“百千万”珠海故事|“产业村官”,是什么官?


7月的岭南,已是暑气逼人,珠海最北部的莲洲镇迎来暑期文旅旺季。

珠海艺术学院的师生在三湾村的田间写生,莲韵三湾小院里,来自港澳的亲子团欢声笑语不绝于耳。

然而,驻莲洲镇的“产业村官”汪娟萍却无暇享受这份热闹,她的目光聚焦在乡村运营的“后半篇文章”上——如何让乡村振兴的“种子”真正生根发芽,结出“产业硕果”。

随着“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以头号力度推进,珠海掀起一股“下乡潮”,乡村成为专业人士施展才华的新舞台。

今年,珠海市从市属国企选派首批20名具有丰富经验和专业知识的“产业村官”,将懂农村、善经营、会管理的专业人才引进到村,以市场化、公司化等方式经营发展村庄。

他们进村入户,扎根基层一线,种出一颗颗产业“硕果”。

从国企干部到“泥腿子村官”

汪娟萍是珠光集团派驻莲洲镇的“产业村官”,她与队员齐剑锋、李鑫组成“三人组”,作为珠海首批选派的“产业村官”队伍之一,扎进了莲洲镇。作为乡村振兴领域的新兵,她坦言“乡村振兴与在企业不同,一切都要了解,一切从头学习”。这位“新兵”很快用行动证明了自己的决心,她和团队成员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踩泥巴”——走访20多家企业,深入田间地头、市场,与村民、企业促膝长谈。

“乡村振兴不是修路盖房的‘单科题’,而是机制、产业、人才联动的‘综合卷’!”汪娟萍发现,莲洲作为珠三角自然生态环境保护最好的乡镇之一,虽有农文旅发展基础,但仍然面临产供销链条薄弱、企业发展信心待提振、村民参与度待激发等问题。

如何破局?她的答案是:用市场化思维“种”产业。

“企业敢吐槽,干部敢接锅,村官敢发力!”这是汪娟萍总结的“莲洲样板”。在镇政府的支持下,村官团队联合镇公共事业服务中心综合服务部,推动成立莲洲镇农文旅产业联合党委,将企业、村集体、政府“焊”在一条船上。第一次会议就火花四溅,“我们欢迎企业‘吐槽’!”

汪娟萍说:“只有企业敢讲真话,我们才能快速捕捉痛点。”

进驻的企业讲了不少真话。此前,村内的夜间路灯关闭时间很早,引进项目受农村生活污水影响。针对这些影响项目进展的问题,“产业村官”精准对接企业发展需求建立“清单销项制”责任到人,进度及时公开,直至解决销项。

实打实地解决问题,就能收获企业的信任:连锁民宿品牌“乐领”因政府响应速度及时,主动将莲洲项目升级为重点;“笑骑骑”——骑行线路经提升后,吸引珠海国企千名职工前来乡村运动;闲置农房盘活20套,并持续导入运营资源,确保项目“活得好”。

从引进项目到培育乡村生态

在汪娟萍和团队的蓝图中,村集体经济合作社不仅是增收的平台,更是强村富民的“主引擎”和利益联结的“核心枢纽”。东湾村乡村旅游专业合作社的实践,生动诠释了这一点:“只有让村民看到真金白银,才能一呼百应。”

端午期间,她与驻村选调生金小东发动村内40多名阿姨阿叔包粽子,短短11天人均增收超2000元;荔枝季联合农户,以合作社名义与京东议价,争取到快递费打六折,9天发货超7000斤;从整合在地物产开展“斗门好物”内外部推介,到以专业智力输出挣得咨询费……合作社上半年营收84万元,净利润12万元,“造血”能力正被全方位激活。

合作社有了收入,乡村创业有了合伙人,助学金惠及范围扩大至全村,在“产业村官”的助力下,乡村构建起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正向循环。

村民们兴致高涨,追着问:“接下来还能干点啥?”这份信任,成为乡村振兴最坚实的基石。

如何进一步实现可持续的自我“造血”?汪娟萍带领着村官们及选调生,在引进企业项目的同时,以产业链思维和投资视角“托举”企业,培育生态:推动绿缘农业与村合作社达成技术共享,试种林下菌菇和无花果,打造联名品牌;引进季候风生态科技园林项目,探索“节水型园林+农文旅”模式,培育乡村打卡、轻餐饮、自然教育、研学等多元业态,打造“季候风·莲洲绿芯三产联动共生产业园”。

合作模式也从单一土地租赁,升级为“共创、共建、共生、共赢、共享”的“五共模式”,企业与村合作社、村民组建发展共同体,资源、技术、服务、市场、品牌双向输出、互为支持,链接资源真正助力项目发展。

“我们要让村民成为产业的主人!”汪娟萍规划,未来将以产业发展为依托,通过整村运营,推动村民向“产业发展核心者”“服务品质传递者”等四大身份转变,实现“家门口”就业创收。

“海阔天空地想,脚踏实地地干”是汪娟萍的座右铭。从国企干部到“泥腿子村官”,她和团队用半年时间证明:乡村振兴需要既懂市场又接“地气”的“种产业”人。当阿姨阿叔们捧着粽子喜笑颜开,当荔枝从莲洲飞向全国,当联手各方共同绘制村产业发展蓝图时——这片土地上的每一分变化,都在诉说一个真理:乡村,大有可为!

采写:南方日报 南方+记者 林郁鸿

摄影:南方日报 南方+记者 关铭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