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山五院血液内科成功为一名60岁澳门籍急性髓系白血病复发患者完成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术后患者实现临床完全缓解,流式细胞仪检测微小残留病转阴。这是该院首位接受造血干细胞移植的澳门籍患者,为高龄复发白血病治疗提供了重要案例。
2024年8月,60岁的李先生(化名)体检发现白细胞升高,伴有贫血、血小板减少,到中山五院血液内科就诊,被诊断为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根据诊疗指南,医护团队采用了化疗联合靶向治疗1疗程后,患者获得完全缓解,并微小残留转阴,随后接受了4个疗程的巩固治疗。
受访者 供图
不幸的是,2025年2月疾病复发,团队再次调整治疗方案,经过近2个月的骨髓抑制期,患者幸运地再次获得血液学缓解,微小残留病转阴。血液内科副主任徐景勃介绍,经过科室讨论并征得患者家属同意后,团队决定采用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进行巩固性治疗,但患者年龄偏大,清髓性移植预处理风险较大,减低剂量预处理又可能增加移植术后复发的风险。
为了平衡疗效与安全,血液内科邀请了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移植中心主任姜尔烈一同会诊,制定了完善的移植治疗方案,在确保疗效的同时,降低复发概率。但在移植准备过程中,患者疾病再次复发,骨髓中检测到4.5%的白血病细胞。
7月5日,团队正式启动MCBC方案预处理化疗,以完全清除自身的造血细胞,为即将输入的造血干细胞提供生存空间;移植后的12天,7月27日,患者获得稳定的造血重建,没有出现任何的排异反应,但出现了腹泻、口腔黏膜炎等常见症状,经过对症治疗,很快改善;移植后14天,患者复查骨髓及植入标记,疾病再次获得了完全缓解,流式细胞仪检测微小残留病转阴,并于8月4日顺利出仓。
徐景勃表示,科室后续制定了详细的随诊及维持治疗计划,最大程度保证患者病情持续缓解,“未来,团队将持续推进并优化造血干细胞移植技术的应用,为粤港澳大湾区患者提供更优质的医疗服务。”
急性髓系白血病是中国最常见的白血病,亚型占所有白血病患者的一半以上,主要特征为骨髓与外周血中髓系原始和幼稚细胞异常增生。该病起病隐匿、进展快速,如不接受有效治疗,患者生存期仅为6-10个月,所以早发现、早治疗至关重要。
徐景勃提醒,广大市民要加强对血液系统疾病的认知和了解,提高健康意识和自我保健能力,一旦出现上述异常发热、乏力等症状,切不可轻视,要及时就医检查,以免延误最佳治疗时机。
南方+记者 吴枫
通讯员 姜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