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色渐浓,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下称“合作区”)东北角的金融岛上,鳞次栉比的甲级写字楼渐次亮起灯火。银行、保险、证券等金融机构的玻璃幕墙倒映着濠江璀璨的夜色,键盘敲击声与电话铃声交织成独特的金融交响曲。这里不仅是合作区的“金融心脏”,更承载着打造“财富岛”的雄心。
合作区成立4年来,金融事业得到蓬勃发展。2025年上半年,合作区金融业增加值52亿元,同比增长9.9%,占全区GDP的19.8%。截至7月底,合作区各运营机构累计开立数字人民币钱包超7万个,流通金额达到18亿元。
按照《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产业发展规划(2025—2029年)》,横琴将用五年时间打造“财富岛”,通过丰富金融业态、探索跨境金融等做法发展现代金融产业,打造琴澳一体的特色金融产业。
从区内一隅布局金融岛,跃升为全域打造财富岛,“澳门+横琴”的双城叙事正在改写区域金融格局。横琴,能否成为下一个吸引全球资本与人才的国际金融新支点?
蝶变
稳健金融“多点开花”
金融业于横琴的产业布局,一直扮演着重要角色。
时针拨回2009年,《横琴总体发展规划》明确提出建设金融后台服务基地,支持在横琴发展金融后台服务产业。2021年,《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建设总体方案》发布,横琴建设按下加速键的同时,更明确将现代金融列为支撑澳门经济适度多元的四大产业之一。
这一路,国家相继批复多项关于横琴金融创新的政策,对横琴发展金融产业坚定支持。横琴亦不断壮大金融组织体系,持续完善兼具银行、保险、证券、资产管理、融资租赁、商业保理等主体的金融体系,“聚宝盆”雏形初现。
“从业务咨询到资金汇出全程顺畅,不仅帮企业节省了大量时间成本,更为我们深化国际业务布局提供了坚实保障。”芯潮流(珠海)科技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的感慨,折射出横琴金融创新的速度。这是在合作区落地的首笔EF账户(横琴多功能自由贸易账户)项下澳门元ODI(境外直接投资)资金汇出业务,凸显合作区为高新技术企业提供高效、便捷、灵活的跨境金融解决方案。
截至今年7月,横琴已有金融类企业622家,其中经国家金融管理部门批准或备案的持牌金融企业及其分支机构81家,包括银行业32家、证券及期货业15家、保险业27家。
各业并举、运行相当稳健的多元化金融体系,为合作区实体经济发展提供了坚实的资本支撑。
今年上半年数据显示,区内公募基金管理公司及其他资产管理机构资产管理规模超5.7万亿元;私募基金管理人超500家,管理基金规模近6700亿元。合作区精准施策,上半年予以近百家中小微企业及个体工商户贴息及费用补贴约1800万元,合作区地方金融组织向客户提供融资、担保等金融服务约280亿元,切实为经营主体纾困解难。
与实体经济服务力同步提升的,还有上市服务专业力。目前,横琴上市后备企业总量达42家,其中澳资企业13家,占比约三成,更多符合条件的优秀企业得到支持上市融资,助推产业整合升级。
金融,正成为牵引琴澳产业升级的“发动机”。
跨境
琴澳CP的“双向奔赴”
在全球金融中心竞逐赛中,横琴的破局密钥在于与澳门的深度绑定,做足“跨境”文章。
借力澳门区域金融平台业务优势,以服务澳门使命作为行动指南,合作区全力推动现代化金融服务与澳门金融服务一体化发展。
4年来,合作区创新模式发展跨境金融服务,成绩可圈可点。
备受瞩目的当属EF账户的顺利实施。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EF账户立足“一国两制”制度背景,以服务澳琴一体化高水平开放为核心特色,对标国际标准制定账户规则,探索金融市场率先高度开放。数据显示,截至今年6月底,EF账户开立数已超500个,结算金额超1400亿元,为70余家澳门(资)企业提供了高效的跨境资金结算及投融资便利化服务。
与此同时,合作区融资租赁业务顺利“出海”布局新场景。今年1月,合作区融资租赁企业联合澳门航空技术企业顺利引进境外采购的飞机发动机并完成交付;4月,华发(澳门)国际融资租赁有限公司在澳门正式揭牌开业并落地首批业务,琴澳融资租赁业务持续创新。
4年间,横琴相继出台赴澳门发债专项扶持、促进中小微企业融资发展扶持办法、促进绿色金融发展扶持办法等政策,还与澳门金融管理局紧密合作,成立跨境金融联合工作组,推动琴澳金融业界围绕“横琴金融30条”通力合作,金融协同发展不断加速。
值得关注的是,合作区金融产业的“含澳量”,还体现在金融服务民生领域。
今年6月,合作区金融发展局与澳门金融监管部门密切沟通协作,成功推动澳门银行自助柜员机落地澳门新街坊,成为首个落地境内的澳门金融服务设施。如今,澳门居民身处横琴,便可以安全、快捷地办理余额查询、存折打印、行内转账等多项常用非现金业务。
为服务在琴澳门居民,横琴还持续推动扩大双币种收单业务试点范围,让消费者可使用澳门元、人民币作小额移动支付,在合作区的生活就业更添便利。“顾客打开澳门电子钱包,在POS机上扫一下,我们店就能收到澳门元,方便了到店消费的澳门客户们,对我的生意非常有帮助。”创新方入驻商户负责人林先生说。
今年以来,在合作区各大商圈,试点商户澳门元收单笔数月均超1400笔,较2024年增长60%。
各项突破与改革,均昭示着琴澳现代金融产业的跨境“CP模式”愈发走向深层次,这一融合“两制”优势、持续对澳协同的发展路径越走越宽。
对标
与一流距离几何?
机遇往往与挑战并存。
当前,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在金融体量、跨境监管协同等方面仍存短板。如何破局?有分析指出,合作区可以将目光投向新加坡——这个同样身处亚洲时区、依托政策红利崛起的国际金融中心。
新加坡金融发展模式的基本特征是政府的积极干预和鼎力支持。1965年起,新加坡政府持续大力发展金融业,实施各项倾斜式扶持政策,叠加新加坡地处欧亚非三洲交通要道所享的地缘优势、时区优势,金融业迅速发展成为当地支柱产业,为后续成为国际金融中心铺垫深厚基础。
除政策驱动外,新加坡在监管理念与创新实践上的经验尤为值得借鉴。其在家族办公室、资本市场和反洗钱等领域推行系列监管举措,体现了基于金融行为而非机构类型的监管理念。此外,还推出50亿新元证券市场计划、GL1倡议等创新举措,更展现了新加坡在维护金融稳定的同时促进创新发展的平衡能力。
有分析人士认为,合作区同样享有独特优势。近年来,合作区依托政策赋能取得一定成效,更享澳门的窗口优势,以及中国内地庞大的金融市场资源,可进一步研究借鉴新加坡模式,学习其在税收机制、法律衔接、人才引进等方面的经验,优化引用其对外开放发展政策。
今年发布的产业发展规划明确,合作区将用5年建设财富岛。前述受访人士指出,横琴“财富岛”应建立在开放灵活的金融制度、现代化的通信手段与相对集聚的金融人才基础上。“例如合作区可以进一步拓展经营主体与业务类型,激活市场活力;同时,推动与澳门、国际接轨的金融监管协同,大力引进国际高端金融人才,借助数字技术扩大金融服务辐射能级。”
下一步,合作区发展现代金融产业更应朝着多样化、全球化、自由化、智能化“四化”方向迈进,以更加灵活的市场机制扩大经营主体和业务类型,激活市场活力,力促创新金融协调和监管手段与澳门乃至国际相衔接,加大力度引聚一批国际金融人才,并依托先进的国际互联网技术,扩大服务辐射范围。
发挥好现代金融业“加速器”“润滑剂”作用,助力科技研发和高端制造产业、中医药等澳门品牌工业、文旅会展商贸产业更高端、更智能、更绿色、更集群,这一核心课题上,合作区还当以全力作答。
采写:南方+记者 何丽苑 黄天儒
摄影:南方+记者 关铭荣
设计:招凤仪
策划/统筹:梁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