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什么担心的,在这里感觉很安全!”在珠海高新区北京理工大学(珠海)文体中心应急避难所里,来自湖北武汉的程军和262名工地队友们,正通过网络向亲友们报备安全。
当今年最强台风“桦加沙”咆哮前行,以迅猛之势直扑华南沿海之时,被预判为台风登陆点的珠海,23日中午12时实施“五停”(停课、停工、停产、停运、停业)。
一边是喧闹的城市瞬间安静下来,一边是各大应急避难场所加速运转。
“之前从没亲身经历过台风。”程军是大湾区高端装备制造生产基地一标段的安全负责人,从中部地区来到沿海城市参与项目建设,“这次台风前严阵以待的架势,让我切身体会到了这座城市反应速度快、准备周密。”他说。
作为一个快速发展的产业新区,珠海高新区不仅处于基础设施建设高峰期,而且地处珠江口融湾入海处。大量工程项目人员和临海居民的转移,成为防御这次台风的巨大考验。
面对这场无法回避的台风防御战,唯有“快”字当先。
早在21日下午3时,程军所在的项目部就收到台风转移通知,随后统计转运人数、安排大巴转运、准备个人物品等一系列工作迅速开展,直至23日上午10时许,整个项目部人员全部转移。
在全区人员转移安置的同时,应急避难所内连夜铺设地毯,窗口贴“米”字,志愿者、医护、安保、保洁等服务保障人员连夜调度。
“全区目前有5个应急避难所,今天一整天我都在各个避难点来回跑。”珠海高新区应急安全协会会长曾祥平打开他的手机微信,不到下午3时,微信步数就超过了3万步,志愿者工作群里近500名队员等候安排。
吴建举在珠海高新区金鼎附近从事消防个体户工作,也从事志愿服务工作多年。每当台风来临前,极具安全意识的他总会来到家附近的避难所帮忙。
23日早上9时,他早早来到应急避难所:搬运物资、发放食物、服务群众。“有的老人不会做自热米饭,我们都会弄好端给他。看着大家吃得很满意,我发自内心感觉很快乐。”他说。
在避难场所内,水电、生活物资一应俱全,医护人员为工人们测量体温、量血压,身着红马甲、白大褂、黄制服的工作人员有序做着自己的工作,与近2000名转移安置人员一起“等风来”。
从人员转移到暖心安置,在这场与狂风暴雨的赛跑中,这座城市为他们带来温情守护。
采写/摄影:黄鹤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