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网 > 珠海新闻 > 正文

一线识“珠”⑭|蹲点急诊科,与“风王”交锋的12小时


24日10时52分,救护车的鸣笛声划破上空,医护人员一路小跑将突发中风的吴奶奶推进“安全港”——中山大学附属第五医院(简称“中大五院”)的急诊室。

“能听到说话吗?是这里不舒服吗?”简单地问询后,中大五院急诊科主任姚蓝作出判断:是急性卒中,马上启动卒中绿色通道,通知脑血管病科,争取打通血管挽救脑组织。

110公里的近海海面上,风王“桦加沙”步步逼近,中心附近最大风力达到16级。珠海也早已按下“暂停键”,在停工、停产、停运、停业的同时,实施交通管制,确保“人不出门、车不上路”。然而,各医疗机构的急诊科不包含在内,越是狂风暴雨,这里就越是不能停歇的生命战场。

“昨晚实施交通管制算起,12个小时里急诊科陆续接待了二十来个病人,但多以内科疾病为主,暂时没有发现因台风引发的外伤病人。”话音落下,姚蓝的目光再次投向窗外呼啸的风雨,“台风不走,谁也不敢松懈,我们必须守好这道防线。”

与“死神”掰手腕

23日,台风“桦加沙”即将到来,紧张肃穆的气息在医院弥漫。

除了急救门诊,其他楼栋、科室的门都用木板封死,涉水救护车也已到位。医院仿佛进入“熄灯”状态,除了偶尔步履匆匆的医护人员,就再也看不见其他动静了。

然而对姚蓝而言,这一天并不平静。

23日下午,一名在高铁站突然发病的中年男子被120送至抢救室。患者呼吸急促、大汗淋漓、意识模糊,无法遵嘱活动,血压血氧测不出,颈动脉搏动微弱。

根据患者表现及心电图,姚蓝判断,其为急性心梗导致的心源性休克、肺水肿,随即上报医务科开启绿色通道,进行气管插管呼吸机辅助通气和深静脉置管、升压治疗,并紧急请心血管内科会诊。

16时42分,患者心跳骤停,医护团队立即进行心肺复苏并静脉注射肾上腺素。五分钟后自主心率恢复,但16时55分心率再次下降。

考虑到心梗病情危急,团队决定启用ECMO维持生命体征,为打通堵塞的冠脉争取时间。

17时23分,ECMO运转成功,三分钟后患者停止心肺复苏,被送往导管室进行冠脉造影和血管成形术,完成了血管再通,恢复血流。“情况十分危急,感觉在与时间赛跑,万幸人抢救过来了。”姚蓝说。

与此同时,台风天气本身也带来了独特的医疗挑战。

姚蓝观察到,每逢天气剧变,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就会明显增多:“台风登陆前,通常会出现低气压现象,空气湿度高。台风越强,中心气压越低。气压下降会影响人体氧气供给,可能引起胸闷、心慌、憋气、乏力等不适。”

作为急诊科主任,姚蓝的责任远不止于医术救治。在台风呼啸的夜晚,她每隔几小时就要起身巡查科室各处——检查门窗是否牢固、排水是否通畅、电源是否稳定,逐一确认应急物资是否触手可及、设备运转是否万无一失。

直到凌晨一点,完成最后一次巡视,她才在办公室摊开椅子,勉强合眼片刻,“明天可能才是硬仗。”

为生命“守夜”

急诊科是医院中永不熄灯的前线,在这里,时间以秒计算,生命与危机的交锋无声却激烈。

对姚蓝而言,这方天地已承载了她18年的坚守。

抢救、监测、研判、决策……在高度紧绷的节奏中,姚蓝凭借精湛的医术与丰富的临床经验,每年完成急危重患者救治及医疗查房300余例,为危重患者抢回生机。

自2007年在中大五院投身急危重症救治工作以来,姚蓝经历了多次台风考验,其中2017年台风“天鸽”的惊险一幕令她至今难忘。

“天鸽”登陆时正值天文大潮,两相叠加直接重创情侣路,甚至有渔船被冲上岸。距离不远的中大五院也遭到波及,急诊室门口遭淹、医院突发停电。

当时的姚蓝正和同事一起,为一个手指骨折撕裂的7岁小朋友做缝合手术。黑暗中,她和同事们临危不乱,一起打开手机闪光灯进行照明,搭建“临时无影灯”,帮助医生完成了清创缝合工作,“此后无论设备如何升级,我们都会在台风前备好手电筒。”

如今,当台风“桦加沙”携16级风力再度逼近,恰逢月初天文大潮,海水倒灌风险重现。尽管医院启动了应急响应机制,备足了应急物资和设备,确保医疗救治工作不断线。但面对超强台风,依然充满了不确定性。

休息的空档,姚蓝时刻关注“桦加沙”的动向。漫长的一夜过后,24日上午,看着台风路线向西偏离,姚蓝悄悄松了一口气,庆幸本次台风对所在区域“手下留情”的同时,仍不忘牵挂其他受灾地区,“听说有些区域水淹严重,不知患者能否及时得到救治。”

南方+记者 王韶江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