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个展位有序排列、珠宝玉石免费检测、澳门“诚信店”宣传推介……不久前,珠海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市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联合澳门消委会等单位,以星园市场为主会场举办2023年“3·15国际消费者权益日”现场宣传暨诚信教育活动。
星园市场前的广场上,市民饶有兴趣地驻足学习,提升辨假能力;敞亮干净的市场内人头攒动,每个摊位前都挂着小型壁挂式垃圾桶,确保垃圾不落地的贴心举措赢得市民的好评。
星园市场是珠海农贸市场升级变迁的缩影。近年来,从粗放的菜市场,到改造升级的整洁、智慧市场,再到深度治理后的文明、诚信市场,农贸市场的一次次文明变迁,绘就出珠海这座城市的最美底色。
“小市场”装着“大民生”。经过整治提升,珠海全市99家农贸市场彻底告别了脏乱差与腥臭湿,为市民打造了安全、舒适、文明的农贸市场消费环境,经珠海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委托第三方测评,市场经营户和消费者对农贸市场满意度达98%。

干净整洁的广安农贸市场。关铭荣 摄
“一把手工程”
农贸市场旧貌换新颜
珠海唐家湾镇山房路的唐家市场,是一个有着30多年历史的老市场,也是谭慧嫦的谋生之地。她和许多在此营生的人一样,被叫做档主,所在的海鲜区就叫“鱼仔档”。
从前,最开始的“鱼仔档”,多是渔民在摆卖,只是简易地用铁皮做遮阳,摊位则是用水泥简单砌成,渔民只能蹲着售卖,而帮衬的顾客同样只能弯着腰买。
许多年来,谭慧嫦和其他档主都有着一个愿望——“站起来”售卖。
民生工程,因势而动。去年7月开始,唐家市场启动整治改造提升行动,从商铺门前遮阳棚到外围停车场地面,从市场主体的排水系统到公共厕所的排污系统,硬件设施迎来升级换代。
“鱼仔档”则成了这次改造的重点。历时两个多月的工程,以海洋风格的装修特色重新建造一批高度宽度适宜的摊位,谭慧嫦和其他档主终于如愿以偿。
“以前来市场购买海鲜,因摊位低需要弯着腰,很不方便。”在唐家市场买菜的市民陈女士表示,得益于深化文明城市建设,市场环境发生了明显变化,“现在到市场买菜很舒心,感到满满的幸福感。”
旧貌换新颜的唐家市场,是珠海农贸市场升级换代的缩影。
在珠海,99家农贸市场星罗棋布,散落在城乡各处,饱经风雨洗礼,设施渐渐陈旧。由于规划建设落后于城市发展,市场周边出现车辆乱停、垃圾散落、杂物堆放、占道经营等各类问题,市场体系建设亟须升级换代。
在全国文明城市创建的进程中,珠海把农贸市场综合治理纳入“一把手工程”高效统筹,珠海市市场监管局紧扣“民生为要”工作主线,以农贸市场为主阵地纵深开展软硬件升级改造和综合治理,压实市场主体责任,全面排查梳理问题短板,建立市场的问题台账和整改清单,明确整改标准、整改时限、整改责任人,采取“清、拆、补、洗、管”五项措施抓整改落实。
在这场全面整治中,珠海全市99家农贸市场的地面、墙面、公厕、无障碍坡道等硬件设施应添尽添、应修尽修、应换尽换、应补尽补,改造后市场外墙焕然一新,外围道路和台阶修葺一新,推动农贸市场提档升级,把幸福满意装进市民的“菜篮子”,把文明创建融入“好日子”,让菜市场既有“烟火气”又有文明范儿。
从细节着手
综合施策脏差变净美
走进珠海白藤头水产批发市场,市民买菜的电动车、水产运输的三轮车和机动车各归其位,各色车辆停放有序;市场内,通道地面铺上了红色的防滑地毯,不时还有工作人员清理地面,整洁有序的摊位前,市民与档主交谈着,文明和温情也在言语中流淌。
常常来此购买食材的市民陈女士表示,“以前,市场地面湿滑,我们每走一步都要小心翼翼,哪像现在这样干净整洁?”
实际上,建于20世纪90年代的白藤头水产批发市场,是华南地区大型水产交易集散地之一。此前,因过时的经营方式、24小时交易,导致市场及周边秩序混乱、环境脏乱差等问题突出,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成为城市管理中的难点。
聚焦这一农贸市场“脏乱差”的难点和共性问题,珠海市市场监管局牵头城管、交警、社区等单位按“一市场一专班”组建专班,以“五个一”网格化机制和“社区吹哨、部门报到”模式,开展“乱摆卖、乱丢弃、乱停放”联合整治。
从细节着手,珠海市场监管部门持续落实“清、拆、补、洗、管”五项措施,为全市农贸市场配发自动洗地机,店铺更换统一招牌和遮阳棚,开展地面、泡沫箱、垫脚板“清扫、清理、清运”,乱接乱拉电线“入地、入管、贴墙”,商铺“亮证店内、线内经营”整治,切实解决垃圾落地、污水积存、杂物占道、飞线凌乱等问题。
这场针对农贸市场的联合整治,让珠海相关部门渐渐探索出共创文明城市的新路径。在白藤头水产批发市场,市场监管部门发动商铺参与其中,把商户分为10户一组,选取责任心强、热心公益的店主作为组长,轮值巡查商铺“门前三包”情况及不文明现象,逐步形成“门前三包”的新模式。
农贸市场里有瓜果蔬菜,也有市井百态,它就像是一座城市的窗口,能看到这片土地的风味食材,又能看到这座城市的精神文明。
联合整治后,珠海农贸市场一律落实“五统一”,统一执行“一日一清洁一消毒”制度、统一配备挂壁垃圾桶、统一增设玻璃或塑料围挡、统一悬挂收款二维码、统一铺设水产档防水防滑垫,实现从“脏差”变“净美”。
共享文明成果
“内外兼修”筑牢诚信之基
每日熙熙攘攘的香洲区南坑市场,也经历了一场升级蝶变。这是珠海人流量最大的农贸市场,日均人流量达8000人次,市场周边与老旧住宅为邻,商铺、居民楼混杂,多年来人车拥堵、占道经营等现象严重,长期“脏乱差”的市容和人居环境,让许多市民“如鲠在喉”。
在全国文明城市创建的进程中,珠海市市场监督管理局重点整治农贸市场乱搭乱建、乱停乱放、乱堆乱挂等乱象,对经营户划行规市,所有商品、包装物、工具整齐定位摆放,机动车和非机动车位“应划尽划、定点停放”,共享单车“入栏结算”,让老市场呈现出新活力。
如今,走近南坑市场,原本破落的外墙焕发新光彩,新外立面采用棕黄的仿古隔栅配合黑色屋檐,颇具古典风韵,与南坑市场身处老城区的环境相契合。为了方便前来买菜的市民停车,市场对原有停车区域的破损地面进行治理,同时尽量拓展更多停车空间,重新施划停车线。
“多年的口碑好店,靠的是诚信的兑现。”在南坑市场,市场内悬挂的公益广告念起来朗朗上口,深入人心。
人间烟火气,共享文明果,受益最多的还属消费者。巩固创文成果,回应民生关切,在整治“缺斤少两”专项行动中,珠海市市场监管部门以严厉打击市场电子秤计量作弊违法行为,6月以来,共收缴涉嫌作弊电子秤30台,立案30宗。
连接市民与商家的交易秤,也是文明城市里的一把公平秤。在维护市场公平与文明的进程中,珠海督促商户落实诚信经营制度,完善市场电子秤管理档案,给不诚信经营商家挂“黄牌”,并在南坑市场设立43台水产防改专用秤,并推广经营户签署文明诚信经营承诺书,共同营造放心、舒心、暖心的消费环境。
内修外练、精耕细作。珠海市市场监管局从诚信着手,多措并举推动诚信市场建设,加强价格、计量监管,开展每日价格监测,严打短斤少两等违法行为,以点带面开展“五星级”诚信经营户考评活动,317家经营户获评“文明诚信经营户”,18家市场获评“市级文明诚信市场”,为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奠定诚信之基。
开展整治后,珠海全面加强农贸市场食品安全管理,充分运用“互联网+大数据”技术,实现农产品产地来源、商户信息、检测结果“一码追溯”,推进产地准出和市场准入衔接,主城区市场推行“互联网+监管”,以“实时抓拍+问题推送”模式大幅提升监管效能,南坑市场、朝阳市场、瀚高市场等一批管理规范的市场成为文明新典范、城市新名片,不断提升市民“菜篮子”的安全值。
【采写】南方日报记者 林郁鸿 刘梓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