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网 > 珠海新闻 > 正文

在珠海斗门,探古镇风韵


走进文明的珠海镇街

探索隐藏的珠海故事

分享共同的珠海记忆

用“Walk”的形式探索“City”

发现珠海的“隐藏打开方式”

今天,我们来到

斗门镇

在厚重历史和青山绿水间

找寻属于此处的独特印记

彩窗雕花、“骑楼”设计

小洋楼古朴典雅

石柱斑驳陆离

这里是“中国历史文化名街”

是“省级旅游休闲街区”

它就是位于斗门镇的斗门旧街

斗门旧街(图源:珠海发布)

斗门旧街建于20世纪初

由加拿大设计师嘉理慰设计而成

博采西洋建筑众长

有机融合岭南建筑

既有岭南典型的“骑楼”风格

又以欧洲外饰装潢

在这独特风情下,曾经的斗门旧街

拥有大批的商户

绸匹铺、药房、百货店......

行商坐卖四方云集、繁极一时

▲斗门旧街(图源:珠海发布)

今日的斗门旧街

随时间沉淀褪去繁闹

变成独具韵味的休闲街区

旧街中代代传承的糕点铺、小面馆

如今仍在斗门旧街的窄巷中

服务着一位位旅客

用祖传的手艺,现代的智慧

让每一位来游玩的客人品尝到岭南风味

让再次踏上斗门旧街石路的故人回忆起

曾在这条街道上的美好

斗门旧街中的小店一角 (图源:珠海发布)

走过斗门旧街的骑楼

我们将来到金台寺

感受这座珠海千年古刹的雄伟

金台寺地理位置极佳

背靠黄杨山

面朝五保水库

宏大而又庄严

当旅客远眺黄杨山

高耸又翠绿的山体时

金台寺便宛如其中镶嵌着的一斑琥珀

吸引着游人拜访

金台寺鸟瞰图 (图源:掌上珠海)

关于金台寺的由来

据载为南宋爱国忠将张世杰抗金而死后

逃离的残将漂流到黄杨山下

在黄杨山半腰建“金台精舍”

后人将其改为了金台寺

可以说金台寺是由一代中华忠魂建立的

但其中不止有亡国恨

更有普渡天下的豪壮情

如今的金台寺已走过千载风雨

通过90年代的新建与扩大

金台寺已经初具规模、香客盈门

每逢佛家节日、法会

都有许多慕名而来的香客

在堂前虔诚的跪拜

来此祈求平安幸福

黄杨山下

藏有一座千年古村

它山清水秀,古树满林

它的特色叉烧百年留香,闻名遐迩

它历史悠久又紧随时代发展

它就是大赤坎村

穿过大赤坎村的牌坊

走过弯绕的小路

来到一家名为“肥仔强”的店铺

门前挂着的便是大赤坎村的标志美食

也是珠海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大赤坎村明火叉烧排骨

其集纳了宋代宫廷厨艺和岭南烧腊的工艺

又独创了自身的酱料配方和焙烘工艺

只选用新鲜梅头肉、水肋排制作

爽滑不腻、咸中带甜,加以荔枝柴香

令无数食客慕名而来

大赤坎明火叉烧 (图源:知珠侠)

为了持续擦亮大赤坎村的文旅名片

乡村的周边环境也在紧锣密鼓升级改造中

统一外墙、修缮道路、三线整治......

使交通更便利、景色更宜人

在乡村特色品牌的打造上

大赤坎村将着重

打造花渠景观带和风情美食带

以美观大气的建筑装饰和特色美食

留住更多旅客的心

大赤坎村改造后效果图 (图源:今日斗门)

一湾星月湖,落入凡尘中

坐落于斗门镇黄杨大道侧的排山村

民居都顺着斜山坡,循地势由高至低而建

一排排井然有序,既倾斜又成排

因此在清乾隆年间立村时就命名为斜排村

直至民国初年才改为排山村

排山村(图源:珠海发布)

排山村从立村至今

已经有240余年的历史

历经两百多年风雨侵袭

排山村整体上依旧保留了

清末民初村落的基本面貌和特征

至今保存较好的古民居

有70间夯土房,6间古红砖屋

9间古青砖屋

排山村内的古民居(图源:珠海发布)

虽经历两百多年

但这些夯土建筑保存基本完好

外观依然温润细腻

排水等基本设施尚能正常发挥作用

足见其做工精细

排山村内的古民居(图源:珠海发布)

排山村的东头尚存两座祠堂

——权石谭公祠和仁山谭公祠

据记载均始建于清代,为抬梁式木结构

两座宗祠硬山顶,博古脊,雕花封檐板

雕饰精美,栩栩如生

昭示着谭氏族人的繁盛与气派

“崇敦礼让,德溥慈和”

“肇基以俭,业广唯勤”木刻楹联

体现着谭氏族人勤俭慈和的家风

权石谭公祠和仁山谭公祠(图源:珠海发布)

如今,排山村的定位

是发展古村落旅游观光产业

空置多年的旧民居

在设计师的巧手下

变身成现代风格与岭南风韵

完美融合的咖啡馆与民宿

在火红簕杜鹃的映衬下

散发出迷人的时代气息

排山村的一角(图源:珠海发布)

同样也是在黄杨山下

有一座六百年历史的小村

它隐藏在绿水青山中

是一片藏在黄杨山下的“世外桃源”

也曾是宋朝赵氏皇族后裔的聚居地

还在2015年被评选为“全国文明村”

它就是——南门村

南门村鸟瞰图 (图源:珠海发布)

从村口的南门牌坊一路行走至菉猗堂

那条颇有特色的“景观路”

吸引着人们驻足观望

一个个历史故事

被生动地描绘在墙面上——

崖山海战、文天祥过伶仃洋

南门村溯源……

历史韵味丰厚的人文景观壁画

为平淡的墙面增添了新的色彩

透过壁画,倾听时光回响

那些我们未曾参与过的岁月

以这样的方式回归到我们的视野中

壁画(图源:珠海发布)

菉猗堂建于明代

相传是

赵匡美(宋代开国皇帝赵匡胤的弟弟)

的后裔赵隆为纪念其曾祖父赵梅南而修建

并以赵梅南的别名“菉猗”命名

“菉猗”,词源于《诗经》——

“瞻彼淇奥,菉竹猗猗。

有匪君子,如切如磋……”

有绿竹茂盛之意

房檐雕刻的小景颇有情趣

灰塑、砖塑、彩色琉璃的运用独具巧思

菉猗堂(图源:珠海发布)

菉猗堂拥有我国现存

规模最大、时代最为久远的蚝壳墙

其作为岭南建筑的独特工艺

由无数蚝壳按规律排列砌建

成本低、防台风性能好又冬暖夏凉

成为了南门村一道别具一格的风景线

加以各种雕塑、壁画装饰

走在青云巷中

旅人可以非常直观的感受中式之美

蚝壳墙(图源:今日斗门)

与之相隔不远的接霞庄

始建于清道光年间

被称为皇室后裔的庄园(始称赵家庄)

接霞庄(图源:珠海发布)

走进接霞庄

犹如进入了一个世外桃源

这个布局讲究的古村落

清一色的青砖瓦房

浓淡相宜的色调

勾勒出村居典雅质朴的轮廓

青石板古道上人来人往

或处松竹之下,或倚明窗静轩

或对皓日清风,或与客清谈款语

整个庄园在青山绿水、翠竹掩映之中

置身其中,心旷神怡

《再见艳阳天》《容闳》等剧组

曾在庄内取景拍摄

接霞庄俯视图(图源:珠海发布)

近年来,接霞庄重新修缮

环境优美,设施完善

岭南风貌的村落焕然一新

吸引越来越多的游客前来寻古探幽

这里还有特色美食

如泥煨鸡、茶馃等可供品尝

古韵浓郁的街巷

凫凫升腾的农舍炊烟

让人备感轻松

接霞庄(图源:今日斗门)

漫步斗门镇

这里有属于斗门旧街的繁华旧忆

有大赤坎村的柴香四溢

还有金台寺、排山村、南门村的悠悠过往

【来源】文明珠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