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灶镇地处金湾区南部,是珠海机场、中国国际航空航天博览会所在地,聚集了遵义医科大学珠海校区、珠海科技学院等高校,以及航空工业通飞、高景太阳能、联邦制药等龙头企业,是珠海城市门户和产业重镇。
珠海市金湾区三灶镇委书记黎文星在接受南方日报记者专访时表示,今年以来,三灶镇全面贯彻落实省、市、区关于加快推进“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的决策部署,加快打造在全国、全省有较强影响力和竞争力的名镇名品,全力建设珠澳合作特色专业镇。
如今,在这超过20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生活着近20万常住人口。接下来,三灶镇将强化镇联城带村的节点作用,把镇的特点、村的资源统筹起来,加快壮大镇域经济综合实力。从偏僻海岛到特区门户,三灶正迎来新的机遇,迈向更大舞台。
产业脊梁
前三季度规上工业总产值超500亿元
南方日报:三灶镇拥有较好的工业底子,未来将如何持续擦亮这一金字招牌?
黎文星:三灶镇坚持工业立镇、做实工业强镇。2023年1—9月全镇规上工业总产值达500.95亿元、同比增长2%,生物医药、新能源、电子电器、航空航天四大特色产业总产值实现372.81亿元,占全镇规上工业总产值的74.42%;2022年研究与开发经费投入共25.2亿元,占2022年地区生产总值的9.7%;现共有规上企业313家,其中规上工业企业241家。这都展示了三灶雄厚的工业制造业实力。
如今的三灶,拥有珠海国际健康港、国际动力港等专业性服务平台,各项指标均远超工业类专业镇建设达标要求,成功入选“2023镇域经济500强”榜单。珠海国际健康港是广东省独有的配套齐全、面积大的医药孵化器,是高端化、国际化的生物医药综合产业园。金琴健康港项目于2023年6月顺利实现全面封顶,计划2023年底完成竣工验收。
当前,三灶镇正着力建设珠澳合作特色专业镇,服务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目前,通过探索建立“研发在横琴、生产在三灶”的产业合作模式,今年以来成功推进嘉德电能、英吉利等港资、澳资公司增资扩产,新引进澳资公司姗拉娜。从数据来看,立足三灶与横琴开展合作业务的企业达到14家,占全镇规上工业企业的5.8%,实现产值239.85亿元,占全镇总产值近一半。
未来,三灶将继续瞄准生物医药、新能源、电子电器产业链的高端环节,引进一批创新型、科技型产业项目,进一步激发创新活力,促进产业发展的全面升级,发挥三灶省级专业镇的优势条件,充分利用湾区合作平台辐射带动红利,主动承接更多湾区外溢资源。
特色孵化
着力打造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区
南方日报:生物医药产业是三灶镇的主导产业,未来,三灶将如何实现这一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黎文星:目前,三灶镇的生物医药产业初具规模,且创新能力强,汇聚了一批优秀的医药企业。有全国化药制造百强企业珠海联邦制药等重点医药企业28家,有以绿竹生物、启辰生、丽珠等为代表的创新药研发企业,有以迪普医疗、康德莱医疗器械等多家器械企业,还有国内保健品龙头企业汤臣倍健等。其中金鸿药业、同源药业、建明科技入选2022年珠海市创新百强企业名单。
三灶镇依托医药产业优势,先后被授予“广东省(三灶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升级示范区”“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医药)(广东首家国家级生物医药产业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国家创新型产业集群试点(培育)”等荣誉称号。
近年来,三灶镇持续扶持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做好产业培育。目前镇内有医药孵化园区2个,占地面积超30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超60万平方米,投入资本达35亿元以上,着力打造集生物医药和高端医疗器械研发、制造、商贸、现代服务等环节为一体的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区。此外,三灶镇还持续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2022年协助企业申请上级奖补资金3454.15万元,撬动企业投入8.99亿元。
城乡一体
立足本土特色提升城乡风貌
南方日报:城镇是联城带村的重要节点,三灶将如何打造美丽圩镇,全面实现乡村振兴?
黎文星:在打造美丽圩镇方面,三灶向来注重基础设施提标建设。目前各行政村道路硬底化已达100%,道路绿化全部升级,村容村貌和人居环境得到明显提升;完成农村集中供水建设,全镇38个自然村自来水覆盖率达100%;建成三灶水质净化厂,可消化全镇每日所产污水总量;建成完善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实现生活垃圾日产日清。
在此基础上,三灶正融合本地特色不断提升圩镇风貌,依托海澄村非遗文化“鹤舞”“竹编”元素,打造长度约1300米的非遗文创特色街区,项目覆盖45间临街建筑,提升外墙立面面积2500平方米,目前所有项目已全部完成。
在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方面,三灶镇也不乏亮点。木头冲村成为全省唯一入选全国“四季村晚”夏季村晚示范展示点。今年9月,草莓音乐节珠海“首秀”在鱼林石基村成功举办,乡村文化生活进一步丰富。
通过大力开展产业振兴,做优做实乡村旅游,大门口湿地公园、木头冲鹤道花海等热门景点今年接待人数超70万人。“村村有物业”工作也在着力推进中,如重点推进三灶社区榕树仔村出租房改造项目、鱼林村琴石厂房及宿舍楼项目,谋划推动海澄村和鱼月村夜市经济项目,预计完成后每年可为村集体增收约80万元。
■聚焦
传承三灶文脉 再添青春风采
一块简易幕布,一台老式放映机,一张小板凳,在三灶镇鱼林村文化广场,村民们一家老小围坐在一起,既有老一代的怀旧情怀,也让孩子们津津有味,共度愉快夜晚。这是三灶镇鱼林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在近日开展的电影共赏活动。如今,在三灶镇的各个村(社区)里,类似这样送到家门口的文化活动正日渐多了起来。
龙狮表演、民族舞蹈、器乐合奏……10月15日,三灶伟民广场上人头涌动、热闹非凡,数千居民齐聚一堂,感受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年轻学子带来的青春活力。现场,20个大学生社团各自亮出绝活,“社团文化进社区”主题活动带来关于传统文化、网络安全、便民服务、文艺汇演、科技普及等的20多项服务。
立足社区实际需求,以服务大众为目的,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让更多居民在家门口就能感受到文化魅力和科技力量,为社区居民的生活提供了便利。“这正是高校助力三灶实施‘百千万工程’的生动实践,对于深化校地合作起到了重要促进作用。”三灶镇党委书记黎文星表示。
如今,随着生活配套设施和人居环境的不断改善,蕴藏于基层的活力正在被激发出来,也让更多的基层能人信心满满,深入乡村、社区的一方天地。
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加入到返乡创业的热潮中,三灶镇鱼月村的梁熙健就是返乡创业的大学生之一。大学毕业后,他回到鱼月村,自己开办了一间画室,用年轻人的活力与激情,扎根家乡奉献青春,积极引导孩子们通过画笔描绘乡村的明天,让乡村的下一代更自觉地把文明村镇创建当成自家事、心头事、手头活。
从传承到创新,扎根基层一线的手艺人也在为三灶本土文化增添着新的活力。三灶剪纸是珠海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非遗主要传承人的陈洁荣是中心村人。从事剪纸制作20多年,他在继承传统剪纸表现手法的基础上,从创作题材、制作手法、材料运用等方面都进行了创新拓展。
如今,陈洁荣的作品既保留了传统剪纸的寓意象征,也结合本土特色创作出独具韵味、具有本土地方风格的三灶剪纸。在此基础上,陈洁荣还将剪纸作品进行规模化产业化推广,经常到村居、学校,省内外乃至国外进行教学,将三灶剪纸文化传播出去,在传承中发扬,在创新中焕发新的活力。
【文字】南方+记者 董谦君
【统筹】林郁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