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记化皮烧猪烤制技艺
斗门白糖饼制作技艺
斗门灶粥烹饪技艺
……
斗门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再添9个新成员
至此,
目前全区非遗项目已达到49项。
具体有哪些新增项目?
跟着小斗一起了解~
01
斗门猛犸牙雕技艺
一颗牙怎样才能价值1200万?烤瓷牙?镶金牙?钻石牙?都不是,是斗门猛犸牙雕。
众仙踏浪而来,奇珍异兽相伴,个个栩栩如生……万年猛犸象,遇上千年牙雕工艺,在白蕉榕益村扎了根,让斗门成全国最大猛犸象牙集散地。
目前,斗门猛犸牙雕技艺主要分布在白蕉镇的榕益村、东岸村、黄家村,并形成了核心的雕刻聚集区。经过几代匠人的苦心钻研、开发,白蕉镇的猛犸牙雕技艺如今已形成独立体系。
02
杨记化皮烧猪烤制技艺
外皮酥脆,入口即化,在斗门白蕉镇大托村的“杨记化皮烧猪”,是斗门本土烧腊界极具代表性的一项传统烧猪烤制技艺,传承和发展脉络逾百年。
“杨记化皮烧猪”,是当地名闻遐迩的传统美食,融合广式和港式烧猪的风味与技艺,经过漫长沉淀,再加上传承人家族式独创的秘制酱料及特色独具的加工工艺,使得烤制出来的烧猪,品质上乘。一直受到当地村民及周边地区食客青睐。
03
莲洲何氏葛粉制作技艺
横山粉葛的种植和葛粉制作技艺在莲洲镇历史悠久。莲洲的沙田地区处于咸淡水交界,日照充足,长年温和湿润,得益于得天独厚的生长环境,三龙、横山、新埠、粉洲一带的粉葛,纤维少、起粉率高、味甜多汁,成为珠海享负盛名的农特产品之一。
二十世纪20年代,何氏葛粉制作技艺第一代传承人开始潜心钻研粉葛种植和葛粉制作技艺,历经百年传承,第四代传承人何雅持续深化传统技艺,在葛粉和清水快速分离、有效保留粉葛黄酮类成分、提高淀粉的抽提率和淀粉品质等方面研发创新。
04
斗门赵氏腊肉制作技艺
同样历经百年传承,还有斗门赵氏腊肉制作技艺。
赵氏腊肉兼具了岭南地区和本土口味特色。历经百年发展,在斗门当地,尤其是年轻一代消费群体中,赵氏腊肉并未式微,每年参与政府旅游推广、乡村振兴、珠海手信等方面工作,获得一致好评并屡获殊荣。
赵氏腊肉制作技艺伴随着一代代斗门人的成长,也扎根在各地消费者的味蕾中,延续着绵绵不绝的斗门记忆。2016年,“珠海中兴宇食品有限公司”腊味制品厂创立,赵氏腊肉正式进入规模化、标准化生产。
05
肖像剪影
一张薄纸、一把剪刀、一双灵巧的手,上下翻飞,纸屑飞舞间,就能勾勒出人物的一颦一笑。莲洲地区的肖像剪影是清朝末年于何氏家族开始兴起。在斗门当地一直处于式微状态。
近年来,项目第四代传承人何文乐积极将项目融入互联网时代,寻找手工艺和现代的衔接点,开设抖音账号展示个人剪影作品和制作过程,只需20秒就把作品完成得惟妙惟肖,逐渐“出圈”,受到了群众的喜爱。
虽然肖像剪影只需要简单的工具,但却需要手艺人对人物形象特征的准确把握和对比例、构图等方面的精湛技艺,是中华传统文化中“工匠精神”的重要体现。
06
斗门白糖饼制作技艺
入口即化、米香可口、甜而不腻……大赤坎富乐华饼家出产的“斗门白糖饼”是斗门的特色传统手信之一,近年来,备受港澳和周边地区食客青睐。
富乐华饼凭借制作饼食的技艺,生意日渐红火。其第三代传承人赵劲波平素善于学习钻研,他坚信传承是根,创新是魂。在传承祖辈传统技艺的基础上,尝试加入新元素,不断进行创新探索。
07
斗门灶粥烹饪技艺
一个个小瓦煲,煲出童年味道。上世纪初,在螺洲溪与荷麻溪两条河道之间的莲溪地区水网纵横,孕育了本土优质的稻谷,烹饪出的粥食别具一格。
斗门灶粥是20世纪50、60年代,在斗门农村家庭广泛流传的家庭美食,是许多斗门人小时候的回忆。
2000年初,传承人周炎勤为完善斗门灶粥的烹制技艺,创造性将斗门灶粥与顺德粥的制作技艺结合起来,多层次地丰富了灶粥的口感和营养价值,这种美食技艺的地域融合和创新发展使得斗门灶粥的味道更上一个台阶。
08
蔡李佛拳
“蔡李佛拳”,岭南拳术一大流派,为广东新会崖西京梅人陈享于道光十六年(1836)始创。上世纪初,第三代传承人陈柏英、陈恩、黄富等人来到莲洲镇耕管村,传帮带教,以师徒结对的方式,带领当地村民学技艺,为蔡李佛拳代代相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沉淀逾百年,蔡李佛拳在莲洲这片土地上,延续着文化血脉,蓬勃生长。蔡李佛拳术体系庞大,有拳术,对拆类,器械类,桩类练习法(俗称18木人桩),狮艺套路,内功练习套路等共193套。
09
东滘猪脚姜制作技艺
色泽诱人、汤汁浓郁、香味四溢……东滘猪脚姜因食材好,味道正宗,一直以来都深受各地群众青睐。
该项目源于上世纪20年代,由传承人利用本地食材结合岭南传统猪脚姜技艺制作。在20世纪20年代,第四代传承人苏润笑的曾外祖母结合粤菜的做法和疍家特色,改进了猪脚姜的制作方式和制作流程。
这道菜吃起来口感Q弹、肥而不腻、酸甜美味,姜块吃起来甜而不辣,暖身祛寒功效明显又补而不燥,整体上软糯可口、十分滋补。
此外,斗门在非遗活化“花招”频出。
去年推出非遗“六小只”IP形象后
今年持续推陈出新
以莲洲舞龙为原型
设计的金龙和银龙IP形象
已正式上线。
打造非遗新IP
让传统文化潮起来
莲洲舞龙,作为珠海市龙年新春非遗民俗大巡游的第一个出场的方阵,可谓是吸足了大家的眼球。今年,斗门以此为创作背景,与当下潮流相结合,推出龙年原创表情包。
“龙年大吉”“新年快乐”“龙运当头”斗门龙年原创表情包,设计灵感源于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斗门莲洲舞龙,表情包将祥瑞之兽“金龙”与“银龙”的卡通形象与传统元素巧妙地融入表情包的各个细节。
△莲洲舞龙海报
融入时代,形成非遗创意经济的新模式。眼下,与斗门非遗元素融合一系列文化创意产品也即将上线,除了金银龙两大形象,里面还包含了斗门水上婚嫁习俗、装泥鱼习俗、斗门醒狮、七月三十装路香、乾务飘色等非遗“六小只”。
目前已完成红包、明信片、文创印章等产品设计,接下来还会推出类似于盲盒等小朋友喜欢的产品。”斗门区文化馆信息部副主任肖敏敏说道。
在传承中创新,
在创新中发展
激活非遗发展动能
让斗门非遗“焕发”新活力
展现新魅力!
【来源】今日斗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