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月前,第七届中华白海豚保护宣传日活动在珠江口中华白海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启动,会上宣布,今年拟通过立法形式确立中华白海豚为珠海市城市吉祥物。
这其实是大自然赐予的缘分。一个鲜为人知的知识点是,全球最大的中华白海豚栖息地,就在珠江口。
近在咫尺的珠海,与晋升“城市吉祥物”的中华白海豚,有着怎样独特而隐秘的联结?中华白海豚,将如何“代言”这座美丽宜居的海滨城市?它们能否合力打造这座城市的“超级IP”?
位于珠海淇澳岛的珠江口中华白海豚自然保护区科普宣教基地,是中国首个中华白海豚保护基地。刘梓欣 制图
伶仃洋碧波之上,人与自然的新故事,正在徐徐展开。
“在粤港澳大湾区,隐藏着约2000头珍贵而濒危的生灵——中华白海豚。他们是这片海域的守护者,与人类共享着这片蔚蓝……”
《中华白海豚》片段。图片来源:央视科教频道
5月22日、23日晚9时10分,由珠海市委宣传部参与出品的4K大型生态纪录片《中华白海豚》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科教频道准时首播,影片的开头,用这样一句话引入了纪录片的主角。
中华白海豚,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被誉为“海上大熊猫”,也是我国现存唯一的国家一级保护水生野生动物。
从虎门出海口沿伶仃洋顺流南下,越过深中通道、到达港珠澳大桥所穿越的水域,就到了全球最大的中华白海豚栖息地——珠江口中华白海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这片总面积约460平方公里的水域,栖息着超过2000头中华白海豚。
《中华白海豚》片段。图片来源:央视科教频道
千百年来,中华白海豚与世居华南沿海的居民相伴而行,被渔民尊称为“妈祖鱼”。
2018年,中华白海豚保护联盟便将农历三月廿三(妈祖诞辰日)确立为“中华白海豚保护宣传日”。上月,第七届中华白海豚保护宣传日活动在珠江口中华白海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启动,会上宣布,今年拟通过立法形式确立中华白海豚为珠海市城市吉祥物。
为人熟知的是,珠海有渔女、有长隆、有情侣路、有日月贝……但正式设立城市吉祥物,还是第一次。
为什么是中华白海豚?
这要从近代生物科学的研究开始讲起。
地球的上每个生物都有自己的名字和归类,现在普遍采用的给生物分类命名的方法叫“等级分类法”和“双名法”。这种分类命名思想由“生物分类学之父”卡尔·林奈提出,为其后达尔文生物进化论思想的诞生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752年,林奈的学生,一位叫彼得·奥斯贝克的瑞典牧师,在横渡远洋的旅程中,行经珠江口珠海水域时,第一次记录下这种白色的海豚。而在之后的1765年,进一步将其称之为“Sousa chinensis”,“中华白海豚”这个物种的学名即由此而来。
也就是说,中华白海豚第一次进入生物科学的视野,是在珠海海域。而在所有的鲸类动物中,中华白海豚是唯一一种以“中华”为种名的鲸类动物,代表的是“在中国发现的Sousa海豚”。
与渔民海上为伴的“妈祖鱼”,原来与珠海有着在人文风俗和生物科学上的隐秘联结。
随着时光流逝,及至当代,珠海自然成为保护中华白海豚保护的“主场”。
1999年,珠江口中华白海豚省级自然保护区建立,4年后升级为“国家级”。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广东珠江口中华白海豚自然保护区科普宣教基地。图片来源:珠海发布
而且,珠海和中华白海豚,本来就“很搭”。
在许多人眼里,中华白海豚具有优美的形体、灵动的姿态、独特的稀缺性和极强的地域性,这些特质恰好契合珠海的海洋风情,可以展现珠海生态文明建设成果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内涵,代表珠海浪漫与活力并存的城市形象。
中华白海豚“看上”了珠海,珠海也选择了中华白海豚,这其实是一场双向奔赴。
春夏之交的珠江口海域,碧浪万顷。一抹抹粉红可爱的身影,时而灵动跳跃、时而悠闲浅游,与不远处的港珠澳大桥相映成趣。
海天之间,超级工程与中华白海豚相互守望。在创造诸多“世界奇迹”的世纪工程背后,蕴藏着一段载入史册的环保往事——
在港珠澳大桥建设之初,其规划选线的区域正好经过中华白海豚自然保护区。为了保护中华白海豚“零伤亡”,大桥从方案设计到施工建设,从工程管理到技术研究,都在生态管控与能力建设方面精细发力,最终实现了“大桥通车、白海豚不搬家”。
“海上大熊猫”们得以伴桥而栖。如今,在天气晴朗的时候,沿着港珠澳大桥海域望去,常常能看见可爱的中华白海豚跃出水面,觅食嬉戏。
港珠澳大桥旁,时常能看到中华白海豚的身影。关铭荣 摄
这成为港珠澳大桥游的一道靓丽风景。去年12月15日,大桥游开通首日,即有幸运游客得以一睹中华白海豚的风采,并拍下了它们从水中频频跃起、在海面翻滚嬉戏的珍贵镜头,引得现场阵阵欢呼,也吸引了众多游客慕名而来。
实际上,一个城市吉祥物不仅仅寓意“吉祥”那么简单,更可能“带火”一座城。
以熊本熊的诞生为例,2011年前,日本的熊本县只是一个九州岛中西部海岸上的不知名小县城,经济相对落后,主要经济来源是农业。
2011年,熊本熊在网络上的迅速走红,使熊本县“翻身”成为日本最热门的旅游地区之一,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仅在两年间,它就创造了1244亿日元(约76.3亿元人民币)的收益。
在国内,近年来,因吉祥物而衍生的原创IP产业链也日渐成熟。比如,北京冬奥会走红的“冰墩墩”,相关文创产品收入突破25亿元,成功实现IP“周边”产销两旺。还有成都的“花花”、重庆的“爱姐”……从竹林间悠然自在的可爱身影,到各种“萌”态可掬的文创产品,伴随直播、短视频的兴起与普及,它们热度飙升,火遍全球。
“带火”的同时,也是在为一座城市“代言”。
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发展,城市之间的竞争,不再只是经济总量、财政收入等“硬实力”的比拼,而更越来越重视城市文化、形象等“软实力”的提升。
放眼国内外城市,德国柏林的柏林熊、法国第戎的猫头鹰、武汉市的武昌鱼、南京市的貔貅、大连市的白鲸……这些“城市符号”,早已深入人心。
近年来,珠海在城市软实力建设方面持续发力,量身打造“珠海礼物”“珠海艺术节”等一系列特色活动,以更直观、人性化的方式展现城市文化特色。
第三届珠海艺术节现场。资料图片
然而,珠海的“破圈”之路仍需深一层“挖掘”。更具代表性、不可替代性的城市吉祥物,还未出现。
而中华白海豚,有望成为珠海的最佳“代言人”。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研究员王克雄认为,珠海将中华白海豚选作城市吉祥物极具象征意义,能够集中体现珠海追求生态保护的发展理念。
“它既能够强化对国家一级野生动物的保护意识,也能够增强珠海市民对城市文化符号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提升珠海城市品牌形象和文化内涵。”王克雄说。
中华白海豚。资料图片
可以看到,一个成功的城市吉祥物,不仅能有效助力文旅产业发展和消费潜能挖掘,还能成为一张响当当的城市名片。
但不是每一只熊猫都能成为“冰墩墩”、“花花”或“爱姐”。吉祥物不是“窜红”的充分条件,不少大型国际赛事或者国际活动的吉祥物也都是熊猫形象,都一样的憨态可掬,但都因缺少文化创意特色或持续推广运营而“凉凉”。
以伶仃洋为家的中华白海豚,可爱又灵动,动感又浪漫,是大自然赋予珠海珍贵的瑰宝、活力的代名词,是最契合珠海城市IP的吉祥物。
《中华白海豚》片段。图片来源:央视科教频道
但一见钟情未必久久为功,细水长流才是真情流露。
城市与吉祥物之间的关系,或许就像爱情,在互相吸引、双向奔赴之后,还需要不断的磨合和用心的经营,才能一直走下去。
打造城市IP,也并不是一时兴起那么简单。
复盘种种IP“出圈”案例,除了利用社交平台、短视频等新媒体手段,更重要的是要通过中华白海豚形象化、情感化、拟人化的表达,击中人们柔软的内心。
一句话,城市IP能不能与这座城市的市民、来访的游客和社交平台的受众达成心灵的契合、情感的共鸣,触发人与城市IP的连接与传播,是成败关键所在。
熊本熊凭借憨厚呆滞的画风迅速进军表情包;冰墩墩以其可爱灵动的冬奥会国宝形象引发共鸣、实现“一墩难求”;好客山东广告深入人心、走进网友玩梗日常;一碗甘肃天水麻辣烫慰藉人心、迅速火出圈……在互联网飞速发展下,城市IP成为了一座城市人文情感表达的载体。
实际上,早在两年前,珠海便出现以中华白海豚为原型的“代言人”。2022年4月,珠海市市场监督管理局打造出全新的食品安全形象大使“安安”,白色的主色调寓意纯净的食品安全环境,中华白海豚亲切可爱的形象则更有利于向市民生动普及食品安全知识。
珠海食品安全形象大使“安安”。资料图片
“安安”亮相后,餐饮门店海报、户外媒体展播、微信聊天表情包、平面宣传车贴等陆续登场,触动情感的拟人表达,塑造了深入人心的珠海食品安全IP形象。
对于珠海和中华白海豚这对“CP”来说,这已是一次有益的尝试。
如何打造城市“超级IP”,珠海仍在探路。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数字经济研究院执行院长盘和林认为,单个的吉祥物IP有其特定的生命周期,官方可以适当放开版权限制等举措,更多借助市场和消费者本身的创造力,带动相关产业链的发展。
当然,在珠海和中华白海豚双向奔赴的路上,不能只有单方面的挖掘,更要有对大自然的敬畏和生态的守护。
《中华白海豚》片段。图片来源:央视科教频道
看完《中华白海豚》后,广东珠江口中华白海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高级工程师陈希深受启发,“只有当大家对这个物种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才能产生主动参与保护的意识。”在他看来,这部片子对中华白海豚的科普、宣传和推广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中华白海豚》过后,珠海与中华白海豚,如何擦出更多火花?这既期待政府的有为,也呼唤大众的参与,才能一起做好城市IP的“探索者”“合伙人”。
【采写】南方+记者 刘梓欣 吴枫
【统筹】黄鹤林
【策划】吴志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