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2月底,汕头市商贸高质量发展大会召开,坚持“贸”字当先、“工”字为本,吹响全市高质量发展的冲锋号角,“百载商埠”汕头正在焕发新的生机活力。南方+记者深入一线,走访业内人士,对话专家教授,了解汕头商贸一线的运营现状,探讨在新形势、新挑战下,汕头如何把握实体经济的命脉,推动商贸向新、向高。南方日报、南方+今起推出“商贸活力一线观”系列报道,敬请垂注。
2023年6月,汕头市旅游投资有限公司与汕头市西餐烘焙协会举行合作签约仪式,“小公园顺昌街区咖啡文化一条街”的名称首次在公众面前亮相。如今,有着“汕头最老街区”之称的顺昌街区焕然一新,复古又时尚的老街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咖啡商户进驻,老厝里飘出咖啡香,“咖啡文化一条街”从纸面变成生动的现实。
“咖啡文化一条街”是汕头“咖啡热”的一个缩影。近两年,无论是商圈还是社区,各种风格的咖啡馆在汕头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街头巷尾,时常可见改装后的移动咖啡车,汽车尾箱巧妙地变身简易吧台,为城市增添了一道独特的风景线。许多市民在工作疲惫时选择喝一杯咖啡来提神醒脑,而在闲暇时光也会前往咖啡馆享受咖啡带来的放松。
汕头“咖啡热”缘何而来?这股热潮能持续多久?如今的咖啡市场已经发展到了什么阶段?现在投身咖啡行业是否明智?连日来,南方日报记者走访汕头咖啡店,与行业从业者深入交流,探讨汕头咖啡的经营之道和产业发展之路。
■“百载商埠”拼搭“咖啡热潮”
汕头“咖啡热”的出现,一方面得益于全国咖啡业的蓬勃发展。过去两年,中国咖啡市场迎来爆发式增长。据《2024中国城市咖啡发展报告》显示,咖啡产业近三年年均复合增长率达17.14%,2023年中国咖啡产业规模达到2654亿元,预计2024年将增至3133亿元。与2016年相比,中国人均年咖啡消费量已从9杯增长至2023年的16.74杯。
随着一线城市咖啡店铺逐渐饱和,众多咖啡品牌和从业者也将目光转向三四线城市。此外,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大量工作机会和产业向县域转移,吸引了众多年轻人返乡,为咖啡文化下沉至县城创造了良机。
《2024县城咖啡新业态报告》称,2024年1月,中国县城咖啡累计订单量较2022年同期增长322.26%,较2023年同期增长136.37%。在咖啡消费的版图上,三四线城市正崛起成为一块令人瞩目的新兴热土,而汕头便是下沉市场的典型之一。
热岛咖啡店主小杨从广州返乡回到南澳创业,她最初是在路边摆设摊位销售咖啡,随着顾客越来越多、业务不断扩展,她最终开设了一家固定店铺。小杨表示,目前南澳的咖啡文化尚处于发展阶段,主要消费者群体为年轻人,但年长一些的居民也开始逐渐尝试并接受这种饮品。
顺昌咖啡文化一条街保留小公园开埠区的历史色彩,又注入现代创新的元素。 南方+ 谢嘉龙 拍摄
另一方面,汕头“咖啡热”与汕头“百载商埠”的历史息息相关。汕头市西餐烘焙协会会长翁涛指出,汕头的咖啡消费历史可追溯到开埠时期,彼时汕头受到西方文化熏陶,咖啡逐渐成为生意场上的重要交际工具,并随着时间推移在汕头生根发芽。
某种程度上,一个地区的咖啡行业反映着该地区的商业活力。由于历史因素,人们常常将咖啡与商务、白领、外贸等词汇联系起来。通常而言,在商业氛围浓厚、对外贸易发达的地区,咖啡文化更为普及。
澄海是国内最大的玩具生产和出口集散地之一,工厂遍地,玩具产品远销世界各国。同时,澄海也是汕头咖啡文化最为盛行的区域之一。一位咖啡从业者小树告诉记者,前两年咖啡行业增长最为迅猛的时候,光樟林古港一带就涌现出20多家咖啡馆。
“经常有外国客商来澄海进行考察和选品,咖啡是不可或缺的饮品。澄海的咖啡氛围十分浓厚,甚至对汕头市区的咖啡行业产生了影响。”咖啡师余晓生提到,汕头市区的许多咖啡从业者都来自澄海,他本人亦是其中之一。
当前,汕头加快建设工商并举的现代化产业体系,经济新活力不断泉涌,为咖啡行业创造了迅猛生长的沃土。同时,随着汕头老街区的保育活化,不少商业业态和商业品质也正实现提质升级与多元融合,咖啡迎来新一波发展机遇。余晓生表示,他对汕头的咖啡产业前景充满信心,除了在澄海经营着咖啡馆之外,目前也成功入驻了顺昌咖啡文化一条街。
■ 从“卷价格”到“卷耐性”
“咖啡热潮的到来,关键在于门槛的降低。”这是记者采访众多咖啡从业者时所获得的共识。
对消费者而言,近几年的咖啡消费门槛大幅降低。这与国内咖啡行业几大品牌为争夺市场份额而发起的价格战不无关系。
2023年,库迪咖啡为了迅速占领市场,率先发起了“价格战”。紧接着,瑞幸咖啡迅速响应,加入了这场竞争。
价格战将咖啡的价格拉低至10元以下,市场上甚至出现了9.9元、8.8元一杯的咖啡。在这种压力下,一些咖啡品牌不得不跟进降价。价格战对咖啡行业最大的贡献在于,它让更多的消费者有机会接触咖啡,对咖啡市场的培育起到了正面推动作用。
“咖啡和茶一样,都是有进无出的‘大坑’。”汕头市西餐烘焙协会秘书长余德乾笑着告诉记者,许多消费者从9.9元一杯的咖啡开始入门,最初可能只是将其作为提神醒脑的饮品,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咖啡逐渐成为了他们生活中放松心情的必需品。随着对咖啡文化的深入了解,消费者开始追求更高品质的咖啡体验,从速溶转向手冲、意式浓缩等更为精细的咖啡制作方式。
来自澄海的咖啡师将澄海传统手工织品引入店内,传播潮汕地区文化。受访者供图
对从业者来说,咖啡行业的准入门槛也在降低。一方面中国工业制造的快速发展,中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咖啡机生产国和出口国。咖啡机等设备功能日益完善,价格却越来越亲民。一方面,现如今咖啡行业的商业模式愈发成熟,入行者有足够多的案例可以借鉴学习,少走许多弯路。
余德乾表示,过去开设一家咖啡馆,所需的专业咖啡机及其他冲泡设备大多依赖进口,光是设备购入成本就高达十几万元,让许多人望而却步。同时,对于咖啡师个人而言,还必须具备深厚的咖啡品鉴与调制技能。而现在,只需几千元就能购置一台家用全自动咖啡机,轻松实现磨粉、压粉、装粉、冲泡乃至清理残渣的一键操作。“实际上,对于规模较小的店铺,或是仅仅摆摊创业,这样的家用咖啡机已完全能够满足入门级咖啡经营的需求。”余德乾说道。
准入门槛的降低带来了双重影响。一方面,价格战扩大了消费群体,但另一方面,它也加剧了行业的激烈竞争和内卷化现象,最直接的负面效应之一就是引发了“闭店潮”,许多规模较小的独立咖啡店在大品牌的价格战中败下阵来,不得不选择停业。与此同时,随着进入咖啡市场的门槛降低,大量人员涌入,导致整个行业水平参差不齐,同质化竞争问题愈发严重。
咖啡店一个接一个开张,又一个接一个倒闭。许多人跟风入行,直接继承上家倒闭的店铺,换个招牌继续营业,不久后自己也难逃同样的命运,将店铺和设备低价卖给下家,形成一个循环怪圈。
余德乾认为,现在汕头咖啡市场发展迅速,前景广阔。尽管如此,他依然建议潜在的从业者应保持谨慎态度,进行详尽的市场调研,找准自身赛道。
■“咖啡+”跨界合作成为破局关键
“开店容易,守店难”是咖啡行业所面临的现状,面对日益同质化的市场竞争,许多咖啡店开始寻求差异化的发展策略。越来越多的咖啡店开始尝试跨界合作,探索更多可能性。例如,咖啡+民宿、咖啡+服装店等“咖啡+”模式则成为新入行者探索的重要方向。
在共和市场旁的高华路上,一间不起眼的未经精致装饰的肠粉店以“紫菜肠粉配咖啡”的套餐吸引了许多市民游客到访。这间名为“洪浪”的肠粉店自称“咖啡与肠粉文化研究中心”,做的是社区肠粉店的招牌,卖的却是社区咖啡文化的概念。
走进洪浪咖啡,店铺门前正在“工作”的肠粉机散发着袅袅热气,与店内浓郁的咖啡香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氛围。2016年,陈伯开这家肠粉店时,对咖啡颇有研究的大儿子陈树恩便在店里放了咖啡机,方便自家人喝咖啡。渐渐地,街坊邻居都对咖啡感兴趣,陈伯便放了一次性杯在旁边让大家自己倒咖啡配肠粉。
2020年,陈树恩在肠粉店里正式挂上“咖啡+肠粉”的套餐海报,一边是紫菜肠粉,一边是瑰夏咖啡,这个与陈树恩开在深圳洪浪社区的咖啡店同名的店铺正式推出奇妙组合,也意味着这家肠粉店具备了社区咖啡店的性质。
与许多开在繁华商圈和咖啡街区的店铺不同,洪浪咖啡在选址上接地气,在出品上有烟火气,除了稳定周边客流外,还有许多猎奇者接踵而至。让咖啡“去小资化”,成为人们的日常饮品,是陈树恩的初衷。陈树恩的弟弟阿楠透露,许多人第一次喝到手冲咖啡都是在洪浪,也有很多人就此“入坑”。
小悦悦原本经营着社区咖啡店,她向记者透露,“开店的头一年,每个月稳定亏本上万元。”而如今,她的店铺凭借一杯别具一格的潮式特调——咸菜咖啡,在网络上收割了大量流量,并以线上流量为主带动线下销售渠道,打造出了众多表象冲突、口感新奇的差异化特调。
汕头许多咖啡店实施差异化策略,推出标新立异的咖啡产品。陈斐仪 摄
“咸菜是潮汕独有的‘杂咸’,咖啡则代表一种西方文化,我们自己熬制糖浆等各种底料,巧妙搭配成气泡冰饮的特调。”小悦悦表示,皮蛋、黄皮、香菜等都可以成为他们的特调原料,而她之前还尝试将牛田洋螃蟹、生蚝等海鲜与咖啡相结合。“只要搭配出来是好喝的,万物皆可做咖啡。”
这种独特创新的咖啡产品,给了有猎奇心理和包容心强的人群一个新鲜的体验,让咸菜咖啡在激烈的咖啡出品竞争中保有自己的优势。位于小公园开埠区内的咸菜咖啡,也成为许多游客必打卡的潮汕新奇店铺。
可以说,它不仅仅是一家咖啡店,更是一个文化与创意碰撞的展示窗口,将传统地方风味与现代咖啡文化巧妙融合,激发了无数人对味觉探索的热情。
在追求独特性的道路上,众多咖啡馆各展所长,致力于塑造自己的品牌特色。余晓生与友人共同经营的咖啡馆,除了提供精致的手冲咖啡外,其销售的手工艺品也因其小巧玲珑而备受青睐。“澄海也是著名的工艺毛衫产地,这些手工艺品均出自我的小姑之手,巧妙地融入了潮汕地区的传统民俗特色。”余晓生骄傲地介绍,他期望咖啡能通过潮汕文化吸引更多顾客的目光,也希望潮汕文化能够借助咖啡这一媒介得到更广泛的传播。“不过,无论形式如何创新,咖啡的出品还是最重要的。”
一线声音
县城咖啡店卖的不只是咖啡
咖啡的香气在县城中弥漫,与一线城市相比,它有自己的特色。
在汕头,生活的节奏更为缓慢,白领的数量也不及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因此,咖啡的消费群体和需求也呈现出差异化。咖啡店主江滨滨根据自身的经营经验,向记者透露,汕头的咖啡消费者主要是20至30岁的年轻人,他们追求的并非单纯的工作提神,而是咖啡的美味与社交体验。
江滨滨指出,虽然咖啡以提神醒脑著称,但现在人们饮用咖啡,已不再仅仅是为了它的提神效果,毕竟像红牛、东鹏特饮这样的功能性饮料,提神作用更胜一筹。他进一步解释道,人们购买咖啡更多的是为了追求一种时尚感和氛围,是在平淡的慢生活中寻找一种享受,是一杯咖啡搭配一下午的悠闲。在汕头,咖啡馆不仅是年轻人社交娱乐的聚集地,也是追赶潮流的打卡地。
汕头市西餐烘焙协会咖啡与茶饮专业委员会会长余树泉提出,那些能够长久经营的咖啡店,除了凭借其独特的咖啡产品吸引顾客外,更重要的是店主们会在文化推广、顾客体验的提升以及与消费者的深度互动上下功夫,展现出强烈的交互性和社区文化特色。
余树泉进一步解释说:“通常,一家社区咖啡店会通过强化客户运营,利用本地品牌的亲切感和乡土情怀,营造出如同老朋友闲聊般的交流氛围,进而在‘慢生活’的营销理念中建立起紧密的情感纽带。这样,即便面对市场竞争和价格战,也能够稳固自己的客户基础,应对自如。”
这种情感纽带不仅存在于从业者和消费者之间,同样也体现在从业者之间的互动中。记者在采访众多咖啡行业从业者后发现,与其说咖啡是一个行业,不如说它更像是一个独特的社交圈子。江滨滨表示,过去咖啡行业的门槛较高,从业者大多是对咖啡有着深厚情感的爱好者,出于对咖啡的热爱与情怀而投身于此。以顺昌咖啡一条街为例,记者所接触到的店主们之间不仅是商业上的同行,更是志趣相投的朋友,他们乐于分享咖啡冲泡的心得,也会互相推荐最新发现的咖啡豆品种。
“我们卖咖啡,卖的不只是一杯咖啡,而是一个社交场景,以及场景中浸润的情绪。”江滨滨说。
顺昌咖啡文化一条街咖啡广场主理人陈志恒表示,咖啡不只是一杯饮品,而是一种多元文化和美好生活的连接载体。不久前,一场live音乐会在顺昌街区咖啡广场举行,为消费者带来了音乐与咖啡交织的精彩夜晚。陈志恒提到,咖啡广场每周都有不同的音乐表演。“我们打造了一个街头艺术家计划,为我们喜欢音乐的朋友提供一个展现才艺的平台,丰富街区的消费场景,给市民提供更加丰富的文化产品。”
南方+记者 谢嘉龙 陈斐仪
点击图片,一键报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