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网 > 汕头新闻 > 正文

何汉林:刀下雕梁画栋,指尖木韵留香 | 解码汕头文脉·非遗不“遗”④



编者按

新时代汕头经济特区要迎头赶上,须依靠历史文化所涵载的生机与精神,以内驱改革动力与创新热情。汕头素有“海滨邹鲁”之称,现代城市文化融于浓郁地方特色文化之中,传统文化、华侨文化、特区文化、海洋文化在这里碰撞融合、相映生辉。即日起,《南方日报·汕头观察》推出“解码汕头文脉”栏目,聚焦这些独一无二的城市印记。敬请垂注!

这是在小公园人才讲堂上的一幕:一群观众围在广东省工艺美术大师、省级非遗木雕代表性传承人何汉林身边,或用镜头记录或全神贯注地观赏着木雕制作的过程。桌上放着一块雕琢未完工的樟木,何汉林手中握着雕刀,眼神专注而深邃。只见他的手指在木雕上灵活地跳跃,每一次的刻画都十分坚定,木雕上的纹理被巧妙地保留,线条流畅而富有张力。

“先将凿子放在木头模具上,用不同的力度将木槌顶住凿子敲除木屑,再用不同弧度的雕刀进行修缮。”何汉林耐心地向一位参与木雕体验的孩子讲解雕刻流程,手把手教他使用各种雕刀。随着花瓣一片片成型,一朵菊花便“绽放”在大家眼前。

何汉林向观众展示木雕技艺。

何汉林向观众展示木雕技艺。

现年65岁的何汉林正式投身于木雕艺术已长达半个世纪,回顾自己木雕创作的从艺历程,他感慨地说:“木雕就是我的生命。”何汉林对木雕的热爱激发着他的构思和创作,对作品完美的追求更让他的雕刻技艺日益精湛。在他的眼中,每一块木头都是一个待开发地,只等他用自己的双手和雕刀,赋予它们新的价值。

●潜心钻研勇攀艺术高峰

走进何汉林的木雕艺术工作室,一股清新的樟木香气扑鼻而来。在这间面积不到60平方米的工作室内,一进门,就看见三张旧木桌与墙面围成的长方形区域。旧木桌上摆着上百支雕刀、凿、锯、钻、螺丝刀等雕刻工具,除了大面积掏空时使用电钻外,其他雕刻工作都是何汉林使用手工雕刻工具完成的。

自幼跟随父亲学习木雕艺术的何汉林不仅对木雕有极大的热情,更展现出极高的天分。在全面掌握了木雕构图、布局、用刀、凿胚、细刻等技艺后,何汉林开始设计并制作出了许多木雕作品。

对待雕刻的作品,何汉林有着精益求精的态度,对作品形态的呈现十分严谨。在他看来,要雕刻出一件好作品,不仅需要精湛的技术,更需要下足功夫去精研。“想要准确刻画出物体的轮廓形态,需先观察其基本形,再从基本形上找规律。”何汉林边说边向记者展示了一个螃蟹标本,它由一只真实螃蟹的蟹壳填充材料制作而成。

“我先找出蟹壳的中心点,用圆规画一个圆,然后计算两侧蟹壳尖要补上半径的几分之一,定好螃蟹眼睛的位置,最后观察蟹身厚度和半径的比例、每只蟹脚的长短以及关节数量,便能快速将螃蟹的基本形态描绘出来。”何汉林一边介绍着自己的“窍门”,一边在纸上示范。

何汉林表示:“我在木头上打凿这只螃蟹的立体造型,就好像螃蟹的形象早已在脑海中形成,只是暂时被沙土掩埋,雕刻便是把周围的沙土拨开让它显现的过程。”他接着说,物体描绘仅是构图的其中一步,整体构图的好坏则决定作品的成败,需要根据题材、装饰位置、雕刻要求及所用材料等具体情况进行雕刻创作。

创作一件木雕作品耗时长,短则几个月,长则好几年,木雕师需要付出超乎常人的心血。尽管如此,何汉林仍会花功夫重复制作同一作品。他向记者解释,之所以如此,一是因为对自己呕心沥血之作难以割舍,二是为了修正并弥补前作留下的不足。“这些作品看似主题相同,细节却全然不同。”

何汉林作品《松鹤图》。 

何汉林作品《松鹤图》。 

何汉林告诉记者,一开始他的作品以人物题材为主。1983年,他进入木雕厂后便开始创作花鸟题材的作品。“我的第一件花鸟题材作品就因其造型独特、款式新颖,得到了许多同行的认可。”往后几十年,他先后创作了《百鸟朝凤》《竹报平安》《岁寒三友》《半畔花篮》《四季花鸟》《松龄鹤寿》等木雕作品。

守正创新传承非遗技艺

始于初心,源于热爱,成于坚守。几十年如一日,何汉林坚持原创、守正创新,不断提高自身的艺术水平。他精雕细刻的木雕作品形象生动、不落俗套,自成一派风格。“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是他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这也是他对非遗传承的态度。

谈及潮汕木雕的传承,何汉林表示,潮汕木雕是民族艺术瑰宝,已有几千年的历史,靠言传身教流传至今。作为国家级非遗木雕项目的首批省级代表性传承人,何汉林深感传承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2008年以来,他积极投身各种社会公益活动,通过非遗进场馆、进校园、进社区、开讲座等形式传播讲解木雕技艺。

何汉林指出,潮汕木雕与黄杨木雕、东阳木雕、福建木雕并称为我国四大木雕。“潮汕木雕技艺在我国四大木雕技艺中有着独特的风格,尤其是多层镂空雕技艺更是独树一帜。然而,其雕刻技巧难以用文字记录保留,一旦失传便难以复原。”何汉林感叹道,“当前,木雕技艺的传承工作举步维艰,正面临着严峻危机。”他认为,虽然如今木雕在年轻人中很受关注,但因学习木雕的过程枯燥且艰辛,成长周期长,投入和付出巨大,真正愿意入行的年轻人寥寥无几。

尽管面临困难,何汉林依然努力深挖并拓展木雕技艺的传承途径。他先后在广东省粤东技师学院等院校创办木雕大师工作室,或以受聘技能大师的身份助学助教,寻找并培养新的传承人。

近几年,何汉林陆续收下了几名徒弟。手握雕刀50年的他,谈及木雕学习的技巧时表示:“简单来说只有三点,就是‘看、问、动’。先细致观察、用心琢磨、大胆提问,然后动手实践、知行合一、举一反三。这是我对徒弟们的基本要求。”

在守正中前行,在尊古中创新。对于年过花甲的何汉林来说,留给自己创作的时间越来越少,他更希望能在尊崇传统文化的同时开拓创新,推出更多符合时代旋律、内涵丰富、艺术精湛的作品。“我想通过我的作品来记录这个时代。”

巧思记录城市历史文脉●

回忆起2020年经典之作《湾情广韵》的创作过程,何汉林感慨良多。他激动地告诉记者,当时深圳正在筹备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庆祝大会,“我受邀创作一幅见证深圳华丽蝶变、引领大湾区发展的木雕作品,倍感荣幸。”记者了解到,这是何汉林第一次创作见证历史变迁、描绘时代精神、体现地域特色、讴歌辉煌成就的作品。

创作该作品时,他通过实地走访激发创作灵感,最后以客家围屋及岭南民居建筑群为主景,融入深圳市花和市树、港澳区花、广州市花和湾区植物,结合美好寓意的飞鸟,从主景建筑群将视角向远方延伸,以大湾区的山海帆船为远景,全方位展现出深圳引领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的艺术格局,呼应了主题。

如今,相比对过往作品的讲解,何汉林更爱畅谈未来的创作思路。何汉林表示,潮汕文化、侨文化和红色文化等题材都是他接下来创作的方向。他向记者展示了一幅正在创作的草稿图,只见画面上已显露出老汕头“楼船万国”的历史风貌和当今汕头发展的辉煌景象。

何汉林介绍,该作品将以汕头小公园开埠区的骑楼建筑物群作为主体,在记录城市历史文脉、承载海内外潮人乡土记忆的基础上,通过选用具有特定历史意义的代表性意象和新城市建筑群等元素,创作具有浓厚潮韵和鲜明时代特征的作品,展现出汕头人奋力写好新时代“侨”文章的雄心壮志和非凡魄力。

记者从谈话中了解到,何汉林对作品创作手法有自己的一番独到见解。在何汉林看来,世间万物都是可供创作的素材。他表示,图稿上大部分素材来自公共资源,若按原状照搬不能算是艺术创作,只是模型沙盘,因此,需采用夸张、变形、概括的创作手法,结合木雕技艺特点进行美化融合。“正如齐白石所说,‘学我者生、似我者死’,我的从艺宗旨亦是‘可学习借鉴,但必须有自己的巧思’。”

在谈及如何将潮汕文化和侨文化融入木雕创作时,他以侨批馆为例解释道,侨批馆是联结海内外侨胞的桥梁,亦是凸显作品主题的重要创作元素。为让侨批馆兼具古朴的历史风貌和现代的城市气息,他运用“散点透视”的创作手法,并选用其他富有时代气息的建筑物互相衬托,在建筑体上融入鸽子等吉祥飞鸟,将原有建筑物大门两侧的浮雕壁画以木雕技法夸张地呈现。“如此既丰富了画面,也让细节更精致,达到‘移步换景’的视觉效果。”何汉林说道。

【文/图】南方+记者 陈斐仪


点击图片,一键报料↓↓↓

1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