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大多数潮州人来说,他们大概难以想到,曾经和正在为潮州陶瓷产业集群立下汗马功劳的瓷泥,却日益成为这个让人引以为豪的庞大产业的制约和痛点。
韩江东岸,新城崛起,比邻而居的,却是大大小小约300家瓷泥厂,它们是潮州陶瓷产业重要原料供应方。在桥东街道一家瓷泥厂内,工人将打包好的成品瓷泥集中装车,准备送往产业下游的陶瓷厂,用于半自动化的生产线上。
作为中国瓷都,潮州是全国最大的陶瓷生产基地和出口基地,也是国内产业链最完整的陶瓷产区。但硬币的另外一面是,潮州陶瓷行业中,中小微企业众多、自动化标准化程度低、技术创新能力较弱等制约了产业高质量发展。这些问题,在陶瓷产业链的上游——瓷泥行业中表现得更为突出。
当前,潮州正全力打造千亿陶瓷产业集群,陶瓷原料是否能高效高质稳定供应,直接影响整个陶瓷产业的整体快速发展和提升。
为了解陶瓷原料行业发展现状,近日,笔者走访潮州多家瓷泥企业,并与政府部门、业内人士、行业专家等进行思想碰撞,一个共识逐渐浮出水面:陶瓷原料标准化作为千亿陶瓷产业集群的“源头工程”,亟待科学规划,强力推进。
走现场
瓷泥品种在潮州应有尽有
机碓、洗泥、球磨、配浆、压滤、陈腐、练泥……在潮州市湘桥区意溪镇鸿顺发瓷土有限公司,经过一道道自动化生产工序的“千锤百炼”后,一条条直径从2厘米到20厘米不等成品泥生成,被打包上架堆满仓库。每一天,这里生产出的400吨瓷泥,有九成被运往潮州的陶瓷企业,经窑火烧出绚烂瓷器。
成品瓷泥被放置到传送带上,用于陶瓷自动化生产。纪金娜 摄
在该企业副总经理刘旭龙的带领下,笔者走访了生产瓷泥的各道工序。“机碓是瓷泥制作的首道工序,通过捶打将泥沙分离,提高原矿洗泥淘洗率和洗泥的可塑性。”来到机碓工序的车间,只见一排6个现代液压垂直机碓不停作业,刘旭龙介绍,每一个机器可加工10至15吨陶瓷矿物原料,相当于84至126个传统木质机碓的工作量,极大提高了产能。近年来,该公司通过提高生产技术,用机械化、自动化逐步代替传统方式,实现规模化生产。
距离鸿顺发瓷土有限公司约5公里,下津村的建业瓷泥厂主要生产镁质瓷泥、低骨瓷泥、中温强化瓷泥等。“原料取自全国各地,也有进口。”该企业负责人刘建伟称,经前期选料后,他们像开中药方子一般,用数据化精算制泥的配方比例,按干料百分比进行精准投料,通过数据及技术支撑,保证成品泥质量稳定。
建业瓷泥厂所在的桥东街道,面积约42平方公里,集聚了257家瓷泥企业,是潮州陶瓷产业的重要原料供应地,瓷泥也成为该街道的支柱产业之一。这里,有被誉为“百窑村”的笔架山宋窑遗址,还拥有飞天燕瓷土矿和猴伯岭山脉瓷土矿等得天独厚的瓷土资源优势。其中,飞天燕瓷土矿是我国已探明的大型优质瓷土矿之一,名列国内同类矿床之首,储藏量达3200万吨;附近的猴伯岭山脉瓷土矿分布面积广,其矿质与飞天燕瓷土矿接近。
“所谓‘靠山吃山’,瓷土矿资源禀赋是发展的先天优势。”桥东街道办事处主任陈明程称,桥东瓷泥生产已有100多年历史,瓷泥厂所需场地面积大,货物运输需便利,这些因素成就了桥东瓷泥产业的集聚和发展。2007年,该镇还被列为潮州市瓷泥专业镇技术创新试点单位。
“目前世界上各瓷泥品种在潮州陶瓷产区应有尽有。”在潮州市陶瓷原料行业协会展览室内,会长梁文杰向笔者展示了潮州近20种不同类型的瓷泥,及相关研制、配方等过程。这里放置着七八百种不同的陶瓷原料,单“高岭土”这一大类就被分为十几个不同类型,用以研究并指导实质生产需要。
潮州市陶瓷原料行业协会内,存有七八百种不同的陶瓷原料。纪金娜 摄
“潮州瓷泥品种齐全,但本地陶瓷矿土原料仅占10%至20%,大部分主要从澳大利亚、马来西亚和印度等国进口,以及国内福建、江西、湖南等其他瓷土矿区来补足。”梁文杰介绍,改革开放以来,潮州陶瓷不断发展壮大,随着“中国瓷都”品牌擦亮,潮州目前是全国最大的陶瓷生产基地和出口基地、国内产业链最完整的陶瓷产区。“我们集合了全国各地优质的陶瓷原料,发挥本土工艺优势,形成瓷泥原料产业集聚。”梁文杰说。
探瓶颈
楼企矛盾、粗放经营制约发展
据有关方面统计,目前潮州市有陶瓷原料生产厂约800家,月产成品泥、成品釉约80万吨。然而,这些散落于全市各地的瓷泥厂,都面临产业转型步伐滞后与城市建设快速发展夹击形成的诸多问题,其中以湘桥区尤为明显。
在湘桥区,300多家瓷泥企业集聚于韩江东岸,分布在桥东街道下津村、黄金塘村、六亩村和意溪镇中津村等地,为潮州陶瓷产业提供了1/3的成品陶瓷泥。这一片,恰是潮州城市未来发展的核心区——韩江新城。
“去年以来,我们接到桥东片区群众对瓷泥厂的投诉意见达200多件。”潮州市生态环境局湘桥分局局长赵师彬说,越来越多住户反映瓷泥行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扬尘、噪声等污染现象严重扰民。对此,某瓷泥企业负责人无奈地说:“20多年前我们建厂时,附近还荒无人烟。”
如今,韩江新城的小区楼盘不断增建交房,区域住户近2万户。城市化进程,带来了楼企矛盾。“密集住宅区毗邻桥东瓷泥厂区,居民群众对高质量人居环境的需求与瓷泥企业生存发展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潮州市湘桥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局长钟书翊表示,桥东一带原有瓷泥厂区是自发性聚集,缺乏统一规划,功能区布局模糊,瓷泥厂的生产经营较为粗放。
“传统瓷泥厂所产生的污染物主要是扬尘、噪音和废水。”赵师彬称,一方面是原料堆场、装卸料场所产生的扬尘,另一方面是在捶打、研磨工序中产生粉尘。同时,洗土、过筛、压滤等过程会产生水污染物,而机碓捶打瓷泥过程则有噪音。
对此,潮州市生态环境局湘桥分局和桥东街道按照上级要求,以“分类分批、突出重点、铁腕整治、改造升级”的思路,持续对辖区瓷泥企业开展综合整治提升行动,督促瓷泥企业按照“五落实”,即增设完善洗车池、出入厂区道路硬底化、生产车间上盖、厂区围挡、厂区范围内增设降尘设备等,通过网格化压实责任,常态化巡查整治,切实减少环境污染,优化生态环境。
尽管一系列综合整治提升行动持续开展,但这些只能治标却不能治本。“潮州市瓷泥行业整体呈现为小、散、乱、污的现状,原料标准化和自动化程度低。”潮州市陶瓷协会会长林道藩表示,作为陶瓷生产链条中的上游环节,瓷泥的质量直接影响陶瓷产品的优劣。但目前潮州瓷泥厂大多是小微企业,生产设备和生产工艺较为落后,加上泥料上游原矿材料商不稳定,使得泥料批次供应质量会有波动,瓷泥质量缺乏标准成为潮州陶瓷产业转型升级的瓶颈之一。
在推动陶瓷产业由“制造”向“智造”蝶变的进程中,瓷泥质量带来的影响尤为明显。
瓷泥经自动生产线印成碗盘瓷坯。纪金娜 摄
在广东松发陶瓷股份有限公司自动化生产车间,一条条成品瓷泥跟随机器进入传送带,通过自动生产线印成一个个碗盘瓷坯。“优质稳定的瓷泥能够减少各个生产环节的问题,降低坯体及烧成的损耗,提高成品率。”松发陶瓷运营总监方潮钊称,同批次大规模的采购成品泥,能减小膨胀率的收缩。“简单来说,瓷泥质量不稳定,除了容易烧坏裂开,还会让陶瓷烧出来大小会有点偏差,贴花图案印上去有些位移。”方潮钊说,瓷泥实现标准化后,原料利用率可达98%以上,用工成本下降70%,能耗下降30%。
求突破
陶瓷原料标准化是大势所趋
散乱分布的瓷泥企业带来了一系列问题,已经成为城市发展制约因素。当前,推动瓷泥企业转型升级是破解问题的关键。今年,广东打响村镇工业集聚区升级改造攻坚战,潮州市委、市政府也召开全市村镇工业集聚区升级改造工作动员大会。位于湘桥区桥东街道的瓷泥厂区就被列为“三旧改造”试点之一。
“当前,升级改造桥东街道的瓷泥厂区,是加快韩江新城高质量提升发展的现实需要,也是解决楼企矛盾的迫切需要。”钟书翊表示,推进原瓷泥厂区升级改造,要从根本上解决瓷泥企业生产过程对周边城市环境造成的影响,合理规划城市功能分区,优化城市发展空间。
瓷泥企业转型升级,不仅是潮州城市化发展需要,更是陶瓷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一环。当前,潮州正在大力打造千亿陶瓷产业集群,做大做强陶瓷产业,并争取创建国家级陶瓷产业转型升级创新示范区。这对瓷泥生产环节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陶瓷生产已经开始往自动化、智能化方向发展,原材料供应需要从标准化、规模化、系列化和清洁生产等方面提升。”韩山师范学院陶瓷研究所专家邱伟志认为,推动陶瓷原料标准化是合理发展产品品种、组织专业化生产的前提,有利于提高陶瓷产品质量,促进新材料和新技术的应用,实现资源的合理利用。
业内人士指出,目前,西班牙、意大利、日本等陶瓷生产强国都已实现陶瓷原料的标准化。在瓷泥生产上,这些国家通过采用预均化技术、电脑监控技术、电脑自动配料系统等新技术新工艺,同时加强品质管理,可长期供应品质稳定的陶瓷原料。由于各陶瓷企业都有特定的标准化原料供应渠道,原料性能非常稳定,因此这些国家生产的陶瓷产品得以长期保持优质稳定的水平。
技术人员在实验室测试瓷泥的膨胀系数。纪金娜 摄
将样品放入测试仪器、在电脑上输入测试参数……在鸿顺发瓷土有限公司,实验室里的技术人员正在测试瓷泥的膨胀系数。“要保证瓷泥的品质,必须进行标准化生产。”刘旭龙介绍,瓷泥的生产加工过程中,除了需要对原料进行精准配比外,技术检测和品质把控也尤为重要。
去年,受疫情影响,潮州陶瓷企业面临用工紧张的问题,不少企业纷纷投入自动化生产设备,提高生产效率,缓解用工难题。刘旭龙发现,不少配备了自动化生产线的企业,对于瓷泥的质量也有了更高要求。“需求决定市场,陶瓷要先实现自动化生产,才能更好地推动陶瓷原料标准化,而陶瓷原料的标准化也将进一步促进陶瓷产业的转型升级。”刘旭龙说。
“陶瓷企业在使用标准化的原料之后,有利于实现降本提质增效,促进产业链各企业间的高效协作,这对于推动陶瓷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潮州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局长黄晓晖认为,通过统一瓷泥工艺标准,能够促使产品质量稳定,同时也为车间数字化和智能化升级奠定基础,提升企业生产效率,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
今年7月,广东印发了《广东省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实施方案(2021—2025年)》,提出要以深化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发展为主线,以工业互联网创新应用为着力点,深入推进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和高质量发展。“潮州陶瓷产业要走一条数字化转型升级道路。”林道藩认为,推动陶瓷原料标准化、规模化生产,有利于让原料生产的数据和信息上“云”,为陶瓷工业互联网平台的打造提供基础,实现信息互联互通,推动陶瓷全产业链数字化转型升级。
此外,林道藩还提出,陶瓷原料是不可再生资源,陶瓷行业需要建立更加精细的原料分级系统,明确原料的适用范围,使原料的规格标准化和系列化,实现资源的充分利用,促进可持续发展。
陶瓷原料标准化已是大势所趋。
建园区
打造数字化全流程智能智造平台
推动瓷泥企业向规模化、集约化发展,是陶瓷原料标准化的前提。走访企业的过程中,不少业内人士均提出,要实现瓷泥标准化生产,首先需要储存一定量的瓷土,才能保证成品泥批次质量的稳定,之后的配方研发和技术把控才能发挥效用。这就需要有大型的场地来为瓷土提供储存空间。如何更好地优化产业发展空间,形成集聚效应?
当前,湘桥区正在规划建设铁铺瓷泥产业园区,通过有效整合原有分散在辖区内的各类瓷泥企业,引导符合条件的企业转移进驻,推动瓷泥行业向规模化、集约化方向转型升级。“通过科学制定园区准入标准,从生产工艺、环保水平、经济指标等条件进行约束,倒逼瓷泥企业转型升级、规范发展,打造绿色、开放、创新的产业发展新空间。”潮州市湘桥区工业和信息化局局长李伟雄介绍,产业园规划用地面积约2000亩,建成后将为黄金塘工业集聚区瓷泥企业提供产业转移场地。
“建设瓷泥产业园,不是简单的物理集聚,也不是生搬硬套的转移,而是要实现产业的高质量提升。”陈明程认为,产业园不是简单的工厂集聚地,而是要推动内部各个企业的关联和互补,以及人才、技术、信息、管理等方面的互联互通。李伟雄也指出,随着后期园区配套服务的不断完善发展,产业园将吸引更多相关配套企业签约入驻,从而形成与分工协作、优势互补、配套服务的产业集群,更好地服务陶瓷产业发展。
陶瓷行业对自动化生产要求越来越高。纪金娜 摄
梁文杰建议,瓷泥产业园要打造成花园式的绿色现代产业园区。他提出,要加强行业培训,加大实验设备投入和技术人才的引进,以生产数据化推动标准化,确保产品性能的稳定。“有了新材料,才有新瓷种,产业才有更多竞争优势。”梁文杰还认为,产业园可以加大技术研发,丰富瓷泥种类,也可通过深加工将较差的原材料变为优质材料,实现资源的合理利用,促进绿色环保生产。
邱伟志认为,打造瓷泥产业园,可由规上原料加工企业和陶瓷生产企业联合组建原料厂,解决产销对接问题。在技术方面,他建议可先将原矿加工成标准化原料,再根据用户要求,用标准化原料配制不同的瓷泥,以解决大规模生产与瓷泥多品种、小批量之间的矛盾,满足不同用户的需要。
林道藩建议,依托瓷泥产业园的建设,潮州可着力打造“原料标准化、自动化及数字化生产”标杆项目,从政策、资金、人才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由一家或几家头部企业承接原料标准化、产品智能制造等产业链关键节点项目,打造行业首个数字化全流程智能智造平台,树立陶瓷产业集群数字化转型标杆。
产业的转型升级,势必带来企业的优胜劣汰。当前瓷泥产业园的建设也面临一些问题,如瓷泥企业转移成本高,需要一次性投入大量资金,企业原建设和购置的设备难以进行转移使用等等。对此,湘桥区表示将成立工作专班,为企业拆迁转移提供保姆式服务。一方面充分利用政策性资金投入,为符合政策条件的瓷泥企业争取资金补助,鼓励支持瓷泥企业撤并整合、转型升级、进园做强做大。另一方面,主动解决瓷泥企业的困难和需求,促进银企合作缓解融资难题,优先解决转移企业用地指标,以工业用地的价格向瓷泥企业供地,以减轻瓷泥企业转移的用地成本。
【策划】达海军
【采写】纪金娜 许钰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