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初,在韶关南雄水口镇镇政府四楼的小会议室里,十多个人围坐一堂,细细品味着手中的茶饮。这可不是“茶话会”,而是严肃的“新口味研讨会”。他们手中拿的将是下一代“广府藤茶”。
一年前,广东启动实施百校联百县助力“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行动(下称“双百行动”),韶关学院与南雄结对。于是,食品学院便“盯”上了水口镇的藤茶,布下“施工图”——把一株株藤茶变成一瓶瓶饮料,把特色作物变成镇里的特色产业。
出乎意料的甜头
“我们准备了不同的配方,今天把最合适的口味定下来,第二批产品将用这口味。”研讨会上,韶关学院食品学院副院长肖仔君率先发话。他是整个项目的“大脑”,负责技术研发,大家都叫他“肖博士”。
藤茶叶熬煮后,韶关学院师生在实验室测定可溶性固形物含量。李丽群 摄
第一批“广府藤茶”的配方来之不易。他回忆,前期,“双百行动”团队把山上野生藤茶采收,通过熬煮、浓缩、调配出不同口味的藤茶饮料。经过多轮试验,才成功研制出配方。
确定配方后,他们全省走访后,“牵手”佛山一厂家。8月,第一批“广府藤茶”在饮料厂正式下线,9万瓶藤茶饮料从佛山运往韶关。
没多时,工作人员给所有人杯子里倒上新调制的藤茶饮料。与第一批产品不同,这款用三氯蔗糖替换了白砂糖。
“甜滋滋的,回甘也不错,年轻人应该喜欢这个口味。”叶邱婷说。叶邱婷是水口镇党委书记,整个项目的大小会议,她都尽量参加。尽管如此,在第一批产品面世前,她心里还是没有底。
“我担心产品不被市场认可。”叶邱婷说,资金由强镇富村公司出,“投资要审慎,要确保卖得出。”
出乎所有人意料,产品上线后非常受欢迎。
肖仔君坦言,第一批产品是在“抢”时间,一切都是为了赶在师生开学前。
9月初,韶关学院新生陆续报到。众多新报到的学生领到了“广府藤茶”和调查问卷。在近400人次的有效问卷中,大家普遍认同其口感,对甜度要求不高,对产品包装有一定要求。
“为了走得更远,这一批的反馈意见至关重要。”叶邱婷说,下一批产品将更加年轻化。
必须找到核心卖点
又一个新口味端上了桌,这回用的是蜂蜜。
“味道很平淡”“没什么特点”……大家对这个配方不大满意。说罢,一直没“露面”的藤茶浓缩液也被端上了桌。
“这个味道,我和肖博士太熟了,这一年来天天打交道。”南雄市富村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马良春打趣道,自己身上都是藤茶味。
野生藤茶。
藤茶全身是宝,其嫩叶可以加工成村民常喝的“藤婆茶”,其根茎以及老叶则可以提取浓缩,成为藤茶浓缩液。
肖仔君认为,浓缩液是饮料的“本”,调味的宗旨不是遮盖,而是发扬。
“不能像加了蜂蜜一样平平无奇,要有自身独特的亮点。”除了为产品研发提供技术支持,挖掘藤茶背后的历史文化属性,也是团队一直努力的方向。
在当地,藤茶还有另一个名字——“红军茶”。
在水口战役战斗期间,这种在山林里随处可见的藤状植物,有着显著的消炎功效,在当年缺医少药的情况下,帮了红军不少忙。“红军茶”的故事也在当地代代相传。
如何把“红军茶”这一独特的红色文化资源注入“广府藤茶”中,这一点成为接下来包装设计的核心。“我们将请美术学院重新设计。”肖仔君说。
“南雄是广东最能吃辣的地方,藤茶本身解辣能力不错,我们可以尝试把藤茶和吃辣结合起来。”叶邱婷提供了一个新思路。
思路进一步打开,从“红军茶”到“辣椒伴侣”,再到“广府文化”,大家积极探讨着藤茶的核心“卖点”,争取讲好藤茶故事。
产业落地让腰板挺直
最后一个口味也调配出来了,用的是木糖醇。
“感觉藤茶的味道回来了”“把味道层次激发出来了”……大家对这个口味认可度很高。探讨之后,大家心里都有了各自的答案。
一年前,谈及发展产业,人才缺乏和产业配套不足的双重挑战横亘眼前。在“双百行动”助力下,韶关学院和南雄从零开始,扎实地推动着产业发展。
研发人员进行藤茶饮料中黄酮含量的测定。
从研究藤茶特性,到研发既健康又好喝的饮料,再到解决生产问题。如今,来到了最后一步产业落地。
“在其他地方生产还差点意思。如果能在水口镇生产出来,那真是腰板都挺直了。”叶邱婷说,这不仅能提供就业岗位,还能让村民增收。
这几个月来,“双百行动”团队多次邀请行业专家深入水口镇,对藤茶饮料加工厂的选址、代工生产企业进行了细致的调研和科学论证。
“关键是钱,这一个厂房设备大约需要投资几百万元。”肖仔君说,经过数个月的“踩点”发现,水口镇共有十多个地方适合建厂,打算先把做浓缩提取液的部分“落地”。
展望未来,大家都充满信心。叶邱婷说,将尽快生产第二批产品,“要赶在过年前推出,抓住春节消费的窗口”。
可以预见的是,在粤北深山的小镇中,一个跟藤茶有关的特色产业正蓄势待发。
南方+记者 叶志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