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网 > 韶关新闻 > 正文

乳源桂头水塘围“农耕营地”,一场生长于稻浪间的田园魔法


微风轻拂,近日的桂头镇王龙围村委水塘围村“农耕营地”迎来一拨又一拨参与团建的游客,车辆往来不绝,田间地头笑语盈盈。村民们也纷纷走出家门,融入这片日渐热闹的田园图景:有的带着孩子在水塘边嬉戏;有的围坐于稻浪旁,学习传统草编技艺。大家脸上洋溢着参与的热忱与收获的喜悦。

据统计,营地已累计组织农事体验、非遗手作等各类活动5场,参与人数超过200人。村民与游客,共同在这片土地上编织出一幅动静相宜、人与自然共鸣的田园画卷。

三年前,这里还是一片荒芜之地:破旧的泥砖房零星散布,废弃的牛棚与鸡舍杂乱其间,生活垃圾堆积、杂草丛生。随着“百千万工程”的东风吹来,县、镇、村三级干部持续走访、耐心沟通,逐渐打动了村民。

大家从理解到认同,从认同到主动参与,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共同拆除了7间破旧泥砖房、清理了11处废弃牛栏鸡舍,移除了约2.3吨杂草与垃圾——这片被遗忘的土地,终于迎来新生。

如今,凉亭初立、草坪舒展、石径蜿蜒。施工队伍以轻柔的笔触,将往日的杂乱化为诗意,勾勒出一幅村民既熟悉又陌生的风景长卷。这片土地,正如一首渐起的田园诗,静静酝酿着一场与自然共鸣的惊喜。

步入水塘围村,农耕文明的静谧与现代生活的温度在此悄然交融。远山如黛,良田千亩,一座承载着乡愁与创想的农耕营地,正从这片沃土中生长出来。它不仅是逃离钢筋水泥的世外桃源,更是一处可触摸、可体验的诗意栖居——让“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不再只是纸上的遥想,而成为每一个来访者伸手可及的日常。

在桂头镇党委、政府的精心擘画下,水塘围“农耕营地”以“绣花功夫”的精雕细琢逐步成形。项目创新采用“政府搭台、外出优秀乡亲唱戏、企业助力、村民参与”的共建模式,更引入“运营前置”理念,邀请深谙农文旅融合之道的外出乡亲全程参与规划和建设。这些怀揣乡愁的游子,将家乡的青山绿水与文化底蕴,转化为四季皆宜的农耕韵律:春插秧、夏采果、秋收稻、冬手作,让规划与运营同步生长,让乡愁落地成景。

这个占地10亩的精品营地项目,预计每年可为村集体带来不低于1.2万元的稳定收益。项目运营满四年后,村小组还可额外获得10%的净利润分红。更值得关注的是,项目还创造了约30个“家门口”的就业岗位,让村民在守护家园、陪伴土地的同时,也能收获实实在在的生活保障与幸福感。

为确保项目顺利推进,桂头镇成立了项目服务工作组,以“周调度、月研判”的节奏,从土地流转到资金扶持,从道路拓宽到水电改造,从洽谈合作到运营落地,步步扎实。工作组以“一张蓝图绘到底”的决心,通过“四个一”工作法——一个项目、一名领导、一支队伍、一抓到底,确保每个环节都精准对接、高效推进。在土地流转阶段,采取“征求意见、集中流转、统一规划”的创新模式,既保障村民权益,又实现规模化开发;在资金筹措方面,构建“政府引导、外出优秀乡亲反哺、企业助力、土地入股”的多元化投入机制,让每一分钱都花在刀刃上;在基础设施建设中,坚持“修旧如旧、就地取材”的生态理念,既保留乡村肌理,又提升功能品质;在商业运营上,推行“专业团队+农户”的合作模式,确保项目可持续发展。这种全链条、精细化的推进方式,短短六个月,从蓝图到实景,“水塘围速度”不仅唤醒沉睡的资源,更诠释了乡村振兴的生动可能。

在这里,每一处景致都流露着营地的匠心独运。步入这片绿意盎然的天地,都市的喧嚣悄然远去,取而代之的是泥土的芬芳与自然的呼吸——农事体验区里,游客卷起裤脚,踩进温润的泥土,亲手种下来日的希望,参与从田间到餐桌的旅程,感受动物相伴的淳朴喜悦;生态农田不仅为游人提供了生动的自然课堂,更以四季蔬果的采摘,传递大地最本真的馈赠。萌宠乐园中,孩子们的欢声笑语此起彼伏,是自然给予孩子最温柔的启蒙。

休闲时分,可于湖畔静坐,一竿一影一清风;或在星空下生起篝火,与亲友共话烧烤香;非遗手作体验区延续着传统技艺的温度,一旁静谧的书吧则提供片刻的精神栖息。农业科普课堂,将农耕文化的深厚底蕴娓娓道来,寓教于乐,润物无声。

品味时光里,舌尖之上,咖啡醇香、奶茶暖手、特调微醺,再佐以地道农家风味,唤醒的是味蕾,也是乡愁。当夜幕低垂,入住木屋民宿或星空帐篷,伴着风声虫鸣入眠,圆满这一程返璞归真的田园之旅。

回望王龙围村的蝶变之路,是一段从泥泞到花开的历程。自“百千万工程”实施以来,桂头镇以党建为引领,通过全域土地整治到人居环境提升从破旧泥砖房拆除到污水治理推进,一步步将村庄从沉睡中唤醒。如今的王龙围村,小道成步道,老屋焕新颜,“千亩方”农田舒展如画卷,烘干中心助力现代农业前行……乡村振兴,在这里不是口号,而是可听、可看、可感的日常。

水塘围“农耕营地”,不只是一个项目的落地,更是“百千万工程”的生动注脚。在这里,我们看到的不仅是田园牧歌的诗意回归,更是新时代乡村发展的温暖实验。

来源:乳源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