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网 > 韶关新闻 > 正文

食用菌年产量占全省的60%,韶关究竟有何“蘑力”?


粤北的清晨,在曲江的智能化菌菇生产车间,白玉菇在恒温恒湿的环境中悄然舒展菌盖;而在南岭的翠绿间,农户挎着竹篮采收竹荪,晶莹的菌裙上还沾着晨露。

这组跨越工业流水线与山林秘境的丰收镜头,揭示了广东食用菌产业的“韶关密码”——产量占全省60%以上,全产业链产值突破30亿元。

当张颂文在韶关兴隆街“冬菇街”驻足挑选菌菇干货时,当数百公斤香酥白玉菇经RCEP平台远赴美国时,当南华禅寺千年菇香飘进丹霞山下的“蘑力星球”,这座粤北山城正书写着广东食用菌产业的新篇章。

10月24日至25日,丹霞山将迎来这场“鲜味奇迹”的集中展演——“蘑力星球”农文旅盛宴已整装待发,这座粤北山城的“菌菇明星”正准备以最鲜活的姿态C位出圈。

千年文脉:从禅寺菌香到产业根脉

韶关菌菇的基因里,藏着跨越千年的文化密码。

清同治《韶州府志》记载的“种菇,以旱稻秆堆积,清水浇之,随地而生”,并非偶然——300多年前,南华禅寺僧人在雨后发现“宛如星斗丛簇”的蕈类,命名“南华菇”,开启了草菇人工栽培的历史。

这颗从禅寺一隅走出的菌子,不仅被《广东通志》盛赞“味不减北地蘑菇”,更在当代成长为世界第三大栽培食用菌,支撑起我国居全球首位的产量规模。

这份文脉并非尘封的历史,而是融入产业肌理的活态传承。今日韶关,既有始兴隘子镇坚持“两年轮作、三年一休”的仿野生灵芝栽培,延续古法生态智慧;也有曲江区将“南华草菇”培育为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让千年品牌焕发新生。

韶关菌菇的底气,也是南岭山脉写进基因的生态馈赠。《韶州府志》中“稻秆积土,清水浇之,菇随而生”的记载,印证着韶关千年种菇史。

此外,令人动容的还有“冬菇街”的烟火气——兴隆街作为本地人采买、游客“扫货”的胜地,承载着菌菇从农产品到文化符号的蝶变,成为韶关“鲜味记忆”的具象载体。这种“文化 + 产业”的基因,正是韶关菌菇区别于其他产区的核心竞争力。

全链赋能:从田间到全球的产业跃迁

60%的产量占比背后,是“镇镇有特色、村村有产业”的全域布局与“从菌种到餐桌”的全链掌控力。

在曲江区食用菌产业园,星河生物的恒温车间里,真姬菇、白玉菇、杏鲍菇等十余个品种每日产出150吨,40%远销泰国、越南、荷兰等国,其中“菌中金枝玉叶”白玉菇更成为出口欧美“零的突破”的先锋;沙溪镇的黑皮鸡枞基地让菌菇吃出鸡肉鲜香,樟市镇草菇基地每年为村集体增收70万元,马坝镇的茶树菇大棚则贡献着国内三大茶树菇产区的清甜风味。

这种“多点开花”的格局,源于科学的产业生态构建。韶关践行“政府扶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模式,以星河生物等企业为核心,辐射34个基地、5000农户,形成“集中制种 + 分散出菇”的高效协作;同时联动省农科院、华南农业大学等科研力量,攻克红托竹荪季节互补、麒麟菇林下种植等技术,培育出灰树花、金耳等高端品种——前者是煲汤佳品,后者凭“果冻质感”成为营养新宠。

更关键的是RCEP食用菌国际采购交易中心的落地,让韶关菌菇得以借全球化东风,从“广东餐桌”走向“世界菜单”。

文旅破壁:从山珍到城市名片的蝶变

当菌菇遇上文旅,韶关打开了产业价值的新空间。

在3A级景区五马寨生态园,“菇农体验 + 蘑菇宴”的研学之旅成为亲子游爆款,菌菇也成为全域旅游的“流量密码”。

即将于10月24日至25日登陆丹霞山的“蘑力星球”活动,更是将这种融合推向高潮——TVB明星陈敏之、人气博主琼娘娘、“炒粉姐”等达人齐聚,既要现场演绎菌菇美食的百变吃法,也要通过直播让网友“云尝鲜、云下单”。

这场盛宴的背后,是韶关对“菌菇价值”的深度挖掘:从“冬菇街”的线下采买,到“媒体 +”赋能的线上供应链,消费场景不断拓宽。如今的韶关菌菇,早已超越“食材”的属性,成为串联生产、加工、文旅、消费的纽带,既是农民增收的“致富伞”,也是韶关走向全国的“飘香名片”。

从先秦百越的野外采集,到如今工业化供给;从南华禅寺僧人的偶然发现,到覆盖全球的贸易网络,韶关菌菇的崛起,是自然禀赋、文脉传承与产业创新的多重共振。

当丹霞山下的“蘑力星球”点亮之时,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场菌菇盛宴,更是一座城市以特色产业推动乡村振兴、实现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实践。

南方+记者 范永敬

图片来源:韶关发布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