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的粤北韶关,秋意正浓。但比秋色更值得关注的,是这座老工业基地正在加速实现的转型。不仅仅是换了一身“行头”,而是彻底重塑城市的核心竞争力。
近日,全省人大助力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粤东西北片区)交流会在韶关召开。这场会议是一次省级层面对粤东西北建设现代化产业的“集中把脉”和“制度赋能”。
为什么选择在韶关召开?这是对韶关在“东数西算”牵引下,加速构筑现代化产业体系“新骨架”的认可。
近年来,韶关在坚决贯彻落实广东省委“1310”具体部署中,坚持实体经济为本、制造业当家、项目为王,大抓“五大”建设(招商、产业、项目、园区、营商环境),推动新旧动能加速转换。已先后获评全国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全国文明城市。
从“工业老城”到“智算新枢”
韶关凭什么“上位”?
韶关,一座自带百年工业“基因”的城市—— 历史长河里,既镌刻着 “钢火淬炼” 的铿锵印记,也沉淀着矿产资源的厚重底色。但在现代化产业发展的宏大棋局中,韶关没有选择“躺平”,而是牢牢抓住了“算力就是新生产力”的时代风口。
从战略定位来讲,韶关是华南地区唯一的国家数据中心集群,承载着“东数西算”国家战略在广东落地的责任,是服务大湾区人工智能、低空经济发展的算力底座。

从成本优势来讲,韶关有着稳定的地质环境、优良的气候条件,以及全省最低的用电成本,让数据中心的运营成本优势显著;再加上韶关得天独厚的绿色底色,58.8%的绿电装机占比,让它的算力集群天生带有“绿色基因”。
近年来,韶关已经建成了12万标准机架承载能力,吸引了腾讯、百度、移动、联通、电信等一众互联网大企业入局,引进36个上下游产业项目。全球首个商用智算昇腾(910C)超节点在韶关发布并投入使用。

韶关的转型跨越,不仅为大湾区提供了“实时算力中心”,更破除了老工业城市转型难的“魔咒”,为粤东西北地区“以新破题”蹚出了一条新路。
不只靠“算力”
传统产业如何“老树发新芽”
算力是“新翅膀”,但制造业的转型升级才是韶关稳固发展的骨骼。
韶关紧扣“3+3+2”产业集群布局,以“实体经济为本、制造业当家”的理念,走出了一条“传统产业拉长产业链条、新兴产业加快发展”的路线。
传统产业率先实现“逆袭”——钢铁产业告别“傻大黑粗”,韶钢从建筑用材向高端优特钢全面转型,通过新增中厚板产线、深化国际合作,用“钢+钼”、“钢+钨”等精品瞄准汽车、海上风电等高精尖领域,有效解决省内中厚板的供给痛点。同时,韶关利用其丰富的稀散金属资源优势(如精铟年产量占全国50%),正谋划推进产业园区,将高纯度金属转化为氮化镓、氮化铟等半导体先进材料,直击广东省新型半导体材料80%依赖进口的“卡脖子”难题,欧莱新材、硕成科技等高新技术企业已在关键靶材领域实现国产化替代。

而面向未来,新兴产业则构建起“多点支撑”的格局:不仅依托全省唯一的原料药监管创新基地打造特色生物医药产业赛道,还以宏大齿轮、韶铸等为基础,积极谋划建设汽车零部件基地,为全省汽车产业链提供坚实配套。更值得一提的是,新丰县依托路空一体化的飞行汽车国家级研发测试中心,获得了78平方公里的空域使用权,正加速发展低空经济,这是对未来产业的提前落子。
高规格会议背后
透视人大“制度合力”
这场交流会并非简单的“拉清单”,而是释放了一个清晰的信号:要“将制度优势更好地转化为推动产业发展的治理效能”。
省人大强调,要突出重点关键,与政府形成合力,在助推产业优化布局、科技创新、转型升级、有序转移上下功夫。这是在用人大的监督和立法职能,将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推动产业发展的治理效能,为广东的产业体系建设保驾护航。

韶关市人大的实践也成为地方人大助力产业的案例。他们将全过程人民民主优势与产业发展深度融合,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履职模式。在会议上,韶关提出的支持大数据集群纳入省“十五五”规划、推动算力资源全省共享、引导先进材料产业链头部企业布局等建议,正是这种“制度合力”的有效体现。
从生态底色到产业质感,从“钢火淬炼” 到“算力底座”,韶关的每一次提速和转型,都深刻映照出广东坚持实体经济为本的定力,以及以制度创新牵引高质量发展新局的治理智慧。
这座老城,在时代的浪潮中,正以“向新向强”的姿态,全速前行。
南方+记者 唐楚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