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网 > 韶关新闻 > 正文

韶关2024年增殖放流暨国际生物多样性活动成功举办


5月22日是第24个国际生物多样性日,由韶关市林业局主办的“生物多样性,你我共参与”2024年增殖放流暨国际生物多样性活动在武江区重阳镇水口村举行。此次活动共14个部门50余人参加,现场还吸引了许多群众驻足体验。市林业局局长丘德周出席活动并致辞。

参加此次活动的人员和志愿者通过接力的方式,将一批批鱼苗运送到岸边,沿着岸边水流将鱼苗缓缓放入水中回归大自然,为这片水域增添了无限生机。此次活动一共放流鱼尾30.2万尾,其中草鱼7万尾、鲢鱼15万尾、鳙鱼8.2万尾。

活动现场布置了关于生物多样性简介展览板区,工作人员及志愿者向过往群众发放宣传资料及手册,普及生物多样性知识及重要性,引导大家从生活中点滴做起,共同守护美丽家园。

近年来,韶关多措并举打出生物多样性保护“组合拳”。韶关连续第三年组织开展增殖放流活动暨国际生物多样性活动,向北江投放草鱼、鳙鱼、鲢鱼等鱼苗共计30.2万尾,有效丰富北江渔业资源,提高公众生物多样性保护意识。近年来,韶关以林长制、平安韶关、韶关市打击野生动植物非法贸易部门间联席会议等为抓手,全力推进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推动岭南国家公园、丹霞山国家公园“双国家公园”创建,助力绿美广东生态建设。目前,韶关全市森林覆盖率74.59%,森林蓄积量1.09亿立方米,生长着野生高等植物2686种,陆生野生脊椎动物575种,位居全省前列,有华南生物基因库的美誉。国家规划专项拯救极度濒危物种广东省分布情况显示,全省有19种,其中韶关有14种,占比约73.7%。

健全保护管理体系。韶关在全省率先制定《韶关市关于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改革实施方案(试行)》,与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武汉植物园合作共建南岭生态系统与生物多样性研究院(韶关)、韶关植物园,与生态环境部华南环境科学研究所合作成立粤北生态环境研究院,在种质资源收集保育与开发利用、生态环境保护修复等多个方面开展应用性研究、技术认定和科普推广等工作。韶关共承担国家公园建设项目43个,资金总额达2.04亿元,国家公园入口廊道景观提升工程、韶关片区入口社区提升工程、丹霞山文物保护与修复等一批项目均已完成竣工验收。

加强自然保护地建设。韶关全市建立县级以上自然保护地105个,批复总面积超过45万公顷,约占全市国土面积的24.86%,其中陆域自然保护地面积44.62万公顷,省级以上自然保护地数量39个,11个自然保护地列入陆生野生动物重要栖息地名录(第一批),陆域自然保护地面积、省级以上自然保护地反映保护强度和规模的指标均居全省前列,实现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的栖息地、原生地全覆盖。在全省率先印发《韶关市湿地保护规划》,成功申报广东南雄孔江国家重要湿地,韶关市芙蓉山拾贝湖和仁化县石塘沙湾小微湿地成功入选全省小微湿地示范点。2022年以来,全市自然保护地共发现了9个动植物新物种,占全省新物种发现的64%。

提升科技赋能水平。韶关加快完善华南地区山地丘陵及丹霞地貌特有植物总群的保护,全力推进韶关植物园建设,填补华南山地植物园和粤北地区植物园分布的空白,已建成“南岭园”和“药用植物园”专类园一期项目,收集、保育超过400种的珍稀植物。加大濒危野生动植物保护繁育力度,开展以华南虎等旗舰物种为核心的生物多样性监测评估,实施7项野生动物救护繁育、极度濒危野生动植物抢救性迁地保护项目。车八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建成广东省第一个野生动物监测700兆网络基站,是全国首个实现全境网格化红外相机监测照片和视频实时上传的保护区。

南方+记者 潘俊宇

通讯员 陈玲玲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