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度春草绿,又是一年清明时。
作为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清明融自然节气与人文风俗于一体。在广东,各地清明节俗各具特色。
“行山”“打山望”等传统民俗追忆故人;“行山饼”“鸡屎藤”“烧猪肉”等祭品作为特色美食寄托哀思;“小冈香制作技艺”“双水山地风筝”江门非遗勾勒生动清明图景……
清明节临近,南方+梳理江门人的清明习俗,看看你了解多少?
风清气明,江门人话你“打山望”
清明时节,当我们看到来自五湖四海的江门各县(市、区)游子陆续回乡,为追忆故人、寄托哀思,也会被这个节日所蕴含的凝聚力、号召力所打动。
扫墓祭祖是清明节古已有之的习俗,在江门,扫墓祭祖俗称为“拜山”或“行山”,新会、恩平则称为“行山”。行,步行、走路之意;“行山”字面意思可理解为到“山”走一走,见一见。
“行山”对江门人来说是一件隆重的事:多数人家总是提前一天把坟墓修整一番,第二天再举行拜祭仪式。
在台山,拜祭祖坟的时间各有不同:南部沿海地区,如汶村、海宴、川岛等地有“行正清”的习惯,在清明节或者春分当天统一开展行山祭祖活动。其余地区,则是在农历二月初二后至清明这段时间进行。
还有一个有趣的习俗叫“打山望”,在鹤山也称“打山头”,恩平称“望山”(也有一些人称之为“望饼”),还有地方称“打山”。
拜祭仪式结束后,所有参加“行山”的人,团团围坐,把祭品斩开,又吃又喝,欢声笑语撒满山野。附近村庄的小孩和大人闻风而来,主人热情邀请路人入席,或赠予糍、肉等,便称为“打山望”。
“小时候,知道附近有人行山祭祖,就远远跟去,为了祭祖活动完成后能分享点祭品,台山人称为‘打山望’。现在大家仍保持着分享祭品的习惯。”台山市四九镇人分享。
如今,江门各地倡导以简约、环保的文明方式寄托哀思,如倡导献花寄情、植树感恩、诵读抒怀、踏青遥祭、家庭追思等方式来怀念逝者、寄托哀思,用电子香烛、电子鞭炮、敬献鲜花等方式代替焚香烧纸、燃烛鸣炮,营造文明有序的祭扫环境。
舌尖上的五邑清明
扫墓祭祖时,江门人除了携带香烛冥镪,作为祭品的各种美食也必不可少。如今,清明祭祖仪式已大为简化,但美食仍保留不少。
作为广东著名的稻米种植地,在江门人携带的祭品中,虽见不到“米粒”,却少不了“米香”。以江门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恩平烧饼为代表,各种烧饼、软饼等“行山饼”,便是典型的米点。
恩平烧饼。图源江门文旅
恩平烧饼俗称“恩平烧”,为恩平特产,以其制作精巧、风味独特而驰名。清明前后一个月,恩平各圩镇都会有一些临时的烧饼摊档。在恩平农村,清明节期间家家户户都会带烧饼去扫墓,以示子孙团圆。
在开平,烧饼是清明节祭祖扫墓的必需品,也是人们清明节必吃的地方小吃。
开平“行山饼”。图源开平发布
“行山饼”不但是食物,还承载着家乡的味道,作为开平传统的祭祖食品,它好吃又便于携带,很多华侨在祭祖之后,都打包“行山饼”回去吃。知名的烧饼有赤坎烧饼和大沙烧饼等。
除了烧饼,开平人“行山”还会携带烧猪、熟鹅、熟鸭蛋、糯米饭、甘蔗等祭品。
在岭南地区,广府人家“祭之以礼”,还遵循着时令饮食文化。
如清明前后几乎遍布大街小巷的“鸡屎藤饼”,也是江门清明节必吃的特色食物。
鸡屎藤饼。图源新会发布
“鸡屎藤饼”并不是像字面所说的跟鸡屎有关系,反而味道清香可口,是用“鸡屎藤”这种植物作为原料制作而成的。鸡屎藤又叫鸡矢藤,是一种粗生的植物,在南方尤其是五邑地区颇多,常见于在河边、路边、树林及灌木林中,攀援于其他植物或岩石上。
鸡屎藤。图源新会发布
清明节祭祖,还离不开一只“红皮赤壮”的炭烧乳猪。祭祖传统习俗中,炭烧乳猪除了彰显祭奠仪式的隆重和表达对先人尊重之意,还含有祈福健康、人丁兴旺的祝愿。
在台山、开平、恩平等地,烧猪也是“行山”的必备祭品,有些人会购买一大块的烧猪肉,有人会购买体积较小的乳猪,还有人直接购买整只的大烧猪进行拜祭。在台山民间,有个不成文的惯例,如果第一年拜山祭祖用的是整只烧猪,则连续三年都必须用整只烧猪。
在台山,碌鹅、鸭蛋、软饼、行山糍、马拉糕、行山蛋糕、甘蔗等也是必不可少的传统清明美食。
甘蔗是台山人“行山”唯一会带的水果,而且在拜祭结束后还会吃甘蔗,咬下的甘蔗皮会围在墓的周边,铺成一地,不用清扫,以取青绿生机之意。
清明节里的江门非遗
梨花风起正清明。中国人自古就有祭祖、踏青、郊游、蹴鞠、放风筝、打秋千、戴柳、射柳等习俗。在古人的诗歌、绘画里,勾勒了一幅幅生动的清明图景。
如今,清明时节也成了一个富有特色的节日。那么,江门的清明节有什么值得了解和游玩的非遗项目吗?
2018年入选江门市级第七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的“恩平烧饼”必不可少。每当清明时节,一块块恩平烧饼充满了乡愁,召唤海内外侨同胞归梓祭祖,品烧饼、思故人、念乡情。
恩平烧饼制作流程主要有选料、捣粉、发酵、打饼、烘焙、筛晾等,每个流程均有其严格而独特的技艺特色和要求。
恩平烧饼。图源广东江门市文化馆
“香”也在“行山”时往往也不可缺。后人会在坟墓前焚香点蜡烛,点香时,要剩一些香不点燃,但也插在墓前,叫“长生香”。
2013年入选第五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的“小冈香制作技艺”源于明代,有600多年历史。小冈天台则是“小冈香”的发源地。
小冈人多习手工搓香技艺,世代传承。传统手工制香环节包括打粉、配粉、搋(粤语读音同“猜”)粉、做香骨、搓香、晒香、铡香、染香脚、包装等,有一套严格操作方法和规范。
清明也是很重要的生产节气,开始进入农业生产,塘口家糍制作正是在春季采摘鲜嫩的艾叶,清洗干净并晒干以备用。
在开平,当地村民每逢节日都会制作老鼠艾糍,或供食用,或作祭祀用的祭品,结合独特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体现了开平侨乡的民俗习惯和传统文化底蕴。
双水山地风筝(传统技艺)。图源广东江门市文化馆
清明节也是放风筝的好时节。在新会,“双水山地风筝(传统技艺)”2007年入选第一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山地风筝主要有板块类和足节类两种:板块类,以上凌村和南岸村“鸣牛”风筝为代表作;足节类,以岛桥村、洋美村及木江村“蜈蚣”风筝为代表作,一般有10—80米长不等。
南方+记者 梁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