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网 > 正文

听享丨百年风雨路,半边艳阳天


文丨李梦醒

五四百年,细数那个时代里的风云人物,人们总是难以忘却一个个秀美灵动却又坚韧执着的身影。在动荡变换的时代舞台,她们,凭借着过人的天赋、坚守的情怀和勤奋的脚步,成就了她们的一代芳华,也为一代代女性成长指明了方向。

今天,梦醒和你分享百年前的几位小姐姐的青春故事,一起回顾她们的追光之路。

何香凝

何香凝,人如其名。似沉香隽永、大气,令人神往。在这个奇女子身上,有太多的标签。她是妻子、是母亲,更是妇女解放运动的推动者,中国民主革命的先驱。尽管,何香凝经历了94度春夏秋冬,可谓高寿,但她的大多数岁月都是在艰难险恶、十分动荡的环境中度过的。不过,何香凝无论遇到什么,都将家国放在心中首位,以儿时那般不肯缠足的执拗面对生活和命运带来的每一段挫折。

何香凝(右)与宋庆龄(左)

1925年,廖仲恺遭到刺杀,何香凝目睹了一生挚爱的死亡。廖仲恺去世后,她秉承他们共同的革命志向,不断投身革命中,并支持自己的一双儿女廖承志和廖梦醒加入中国共产党投身于更广阔的解放事业中。

何香凝画菊

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近花甲之年的何香凝对救亡运动坚持不懈地支持,并将妇女解放与抗日救亡运动紧密结合起来。她捐款捐物、宣传号召,奔走在全国各地支持抗战。同时,何香凝还靠诗文、画花绘虎明志、修性,支持革命事业和国家侨务工作。正是“心有猛虎,亦细嗅蔷薇”。

最近中国科学家颜宁经常上微博热搜,这几天更是备受关注。当地时间4月30日,美国国家科学院(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公布新入选的院士名单,共有100名美国本土科学家以及25名外籍科学家入选,这其中就有颜宁。作为女性科学家,使得人们更加热衷讨论她过人的才学和幽默大方、活泼俏丽的形象。

晚年的吴健雄

早在颜宁之前,也有这样一位女性科学家,以卓越的研究贡献被世人所敬重,她就是因原子核物理方面具有杰出贡献而被誉为“中国居里夫人”的物理学家吴健雄。

吴健雄与胡适(左)

看吴健雄的照片,人们很难将温婉优雅、娇小可人、爱穿旗袍的她与造原子弹、核物理联系起来。吴健雄出生于苏州,自小就在家庭的影响下勤奋好学,各科成绩优异。吴健雄在中大数学系读书期间,结识了胡适,并在他的鼓励下,认识到知识救亡报国的重要性。1936年,她毅然到美国求学。1944年,哥伦比亚大学参与了制造原子弹的“曼哈顿计划”,吴健雄是其中唯一一位非美国人。正是得于吴健雄在稀有气体方面的研究,物理学家们发现了原子炉里连锁反应中止的原因。如果不是吴健雄,原子弹的发明可能要推迟至少十年。因此,她也被称为“原子弹之母”。

做实验中的吴健雄

1956年,李政道、杨振宁二人提出了弱相互作用下宇称不守恒(宇宙左右不对称)的假设。1957年1月,吴健雄领导的一个实验小组最早验证了这一设想。这一实验打破了人们心中所信仰的对称性的完美和神圣,开辟了物理学一个新的时代。

1990年5月18日,经国际小行星中心批准,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将国际编号为2752号的小行星命名为“吴健雄星”。吴健雄在美国退休后,也回到祖国支持教育和科学事业的发展。

吴健雄由美国福特总统授予国家科学奖章

1920年林徽因于伦敦。

人间四月天,是林徽因给人们留下的深刻印象。五四时期的林徽因,正值青春年少,在北京求学。随后,她游历欧洲又继续深造,最终在建筑学上和新诗中留下了自己的一抹不可磨灭的倩影。许多人津津乐道于她的美丽和浪漫的情感经历,事实上,林徽因的性灵之美,全在于她所热爱的建筑事业上。鲜有人了解,林徽因不仅为中国古建筑研究呕心沥血,她还是人民英雄纪念碑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的主要设计者。

1934年夏林徽因考察山西汾阳县小相村灵岩寺。

1937年林徽因在山西榆次永寿寺雨花宫。

1937年林徽因在山西五台豆村佛光寺测绘经幢。

七七卢沟桥事变后,林徽因、梁思成一家开始了贫苦的流亡生活。炮火连天的年代,野外考察非常艰难,林徽因忍受着奔波劳碌和恶劣的考察环境、生活环境,拖着病体艰难地进行工作,这一坚持就是十五年光阴。她和丈夫梁思成的足迹踏遍了中国十五个省,考察了2700多处古建筑。全凭一腔热爱,即使卧病不起,林徽因也会靠在床上校阅书稿、草图。就这样,夫妇二人完成了《中国建筑史》。大家熟悉的赵州大石桥、武义延福寺、山西应县木塔、五台山佛光寺等,就是通过他们的考察,最后得到了世人认可而受到保护,为中国古建筑的研究填补了空白。

1929年秋冬之交林徽因与女儿梁再冰。

爱,暖,希望,这是人间的四月天,也是林徽因心中的四月天。

“我们仨”(左杨绛、右钱钟书、中钱瑗)

“最贤的妻,最才的女”。这是钱钟书对于杨绛的评价。杨绛与钱钟书的爱情婚姻故事为人津津乐道,人们也惊叹于她的百岁人生里,历经波澜坎坷后的处事不惊和淡泊名利。杨绛体现出来的几乎理想式的完美特质,恰好使人们看到其强大的生命力。

2012年7月摄于三里河寓所的杨绛

杨绛与钱钟书结婚当年,便一同赴英、法留学。钱钟书自理能力不强,杨绛便也从头开始学习料理家务。她自己说,“我最大的功劳是保住了钱钟书的淘气和那一团痴气。这是钱钟书的最可贵处。”当然,作为翻译家、文学家、戏剧家,杨绛不仅写了不少戏剧在舞台上出演和长篇小说、散文,她翻译的《唐·吉诃德》被公认为最优秀翻译佳作。她整理了钱钟书留下七万多页的书稿,协助出版。记录一家三口家庭生活的散文集《我们仨》也在2003年出版,让人们得以从她温情、朴实的语言里看见她的内心。原来,生命力的背后源于生命态度的强大。不仅如此,杨绛将自己和钱钟书的稿费都捐给了母校清华大学,设立专门奖学金,从2001年到杨绛去世,她已经捐资助学达一千多万元人民币。从才女到先生,杨绛这一生走得并不容易,但她的内心始终充盈着对生活的热爱和丰富的精神追求。

抗战胜利后1946年7月,十姐弟在上海团聚:前排左起:充和、允和、元和、兆和;后排左起:宁和、宇和、寅和、宗和、定和、寰和。

四月底,浙昆、上昆、湘昆三地联动的昆剧《牡丹亭》在广州上演,一句“姹紫嫣红开遍”,使我想起“合肥四姐妹”就非常喜爱昆曲,他们也为昆曲重新恢复光辉付出了许多心血,二姐张允和更有不少记录的文字。虽然张允和自称是一个“标准的家庭妇女”,但人们依然可以发现,在张允和漫长而充满了寻常世情的人生里,她依然有许多不平凡的成绩。

“封面女郎”张允和,1930年摄于上海

允和姐弟十人,出生富沃。五四运动时,允和十岁,和其她姐妹在家塾念书,在宽松的家庭教育环境下积累了丰厚的文言基础。1921年,张允和的父亲张翼牗创办了苏州乐益女中,在张闻天教授的《最后一课》里,张允和感受到了极大的震动。之后,乐益女中的学生们奔波于募捐等爱国运动中,并引起了当局注意,建立了苏州第一个中国共产党党支部——苏州独立支部的乐益女中受到牵连不得不停办了高中部,允和三姐妹转学南京,这似乎也为全家流散在世界各地埋下了伏笔。

在《最后的闺秀》中,张允和写了许多家族趣事和自己的故事,她出生的柔弱、读书时的开朗活跃。其实,张允和的一生并没有那么顺遂如意。沈钧儒等“七君子”因宣传抗日被捕,其中6位关在苏州监狱,张允和不顾危险前去探监,送去日用品,还把自己的家作为“联络点”和“接待站”。

晚年的周有光、张允和夫妇。摄于1992年

抗日战争期间,她的女儿在逃难中因盲肠炎救治无效而不幸夭折。从“反右”到“文革”,张允和写“交代”、挨批判,连与先生周有光的通信也被抄走。一家人天南海北,她独自带着小孙女坚守家人团聚,不曾放弃。早早地因为严重心脏病而被医生“判处死刑”的她,也因乐观的心态一直活到了93岁的高寿。她86岁开始学习使用电脑,续办家庭刊物《水》,潜心研究昆曲并著有几十万字的著作,使得名气要盖过她那位著名的语言学家的先生周有光了。总体看来,张允和的一生似乎没有什么惊天动地的作为,但她仍然在艰难的年代中坚持乐观、率真、宽厚、果敢的品质,并给周边的人带来无尽的鼓舞、快乐和关爱。从容不迫与家国情怀,是她留给人们宝贵的精神财富。

本期配乐:Adam Hurst:《Midnight Waltz》周璇:《花样年华》《永远的微笑》

“生活从不眷顾因循守旧、满足现状者,从不等待不思进取、坐享其成者,而是将更多机遇留给善于和勇于创新的人们。”百年风云历程,我们从这些撑起半边天的传奇女性身上,不仅感知着她们青年时代的好学勤奋,也感知着她们的中年、老年的优雅沉静、乐观坚韧。她们的追光之路,也照耀着当下的我们,感受美好并创造美好。

往期链接:

听享丨细数名画里的劳动者

听享丨当我们谈论巴黎圣母院时,我们在谈论什么

听享丨清明:感怀生命的春日仪式

听享 | 若到岭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缅怀金庸:写梦人已乘黄鹤去,追梦人犹在江湖边 | 听享

听享 | 那些不能遗忘的名字 (附中秋活动开奖)

(中秋送福利)月亮船,把我们送到那思念的故乡 | 听享

“你是我二十年前的先生,现在仍然是我的先生”丨听享

听享丨以毕生至诚敬谨请求入党

我的梦想,是做最可爱的人丨听享

听享丨亲爱的同志,还记得你入党的第一天吗?

听享丨高考季:奋斗的青春不言败

听享丨童心即初心

听享丨赵一曼:希望不要忘记你的母亲是为国而牺牲的

听享丨别让“好累”成为你的口头禅

听享丨读书,让你我不负时光

听享丨清明忆故人,英雄永不朽

听享丨樱花季,让我们一起出发

听享丨谁的时光里,都有一盏元宵灯

听享丨饶宗颐的日暮乡关

听享丨平凡的世界里,“冰花男孩”曾带给我们难忘的感动

听享丨芳华未逝,奋斗与善良永在

献给父亲: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听享

监制丨曹建民 戎明迈

策划丨李梦醒 蒋玉

主播丨李梦醒

录音/剪辑丨李梦醒

统筹丨戎明迈

编辑丨李梦醒 李卓华 夏梦

校对丨华成民

来源丨南方杂志微信公众号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网站简介- 广告服务- 诚聘英才- 联系我们- 法律声明- 友情链接

本网站由南方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广东南方网络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负责制作维护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0-87373397 18122015029 18122015068

ICP备案号:粤B-20050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