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网 > 中山新闻 > 正文

中山医联体①| 三甲资源沉下去,镇区医疗强起来


近日,71岁的黄阿叔在中山市人民医院泌尿外科接受了腹腔镜下肾盂癌根治术,术后不到一周,黄阿叔的病情便稳定了下来。见黄阿叔是中山市横栏镇人,主管医生罗刚主任便和其家属商量,请阿叔转入下级的横栏镇医院慢慢调养。在得知罗刚每周都会抽出两天到中山市横栏医院“名医工作室”出诊后,阿叔和家人立刻答应了下来。“本来就是横栏镇的人,请患者回到本镇二级医院休养,他还是非常愿意的,这样家人也不用总往我们三甲医院跑。”罗刚说。

谁知,黄阿叔从横栏医院康复出院后不久,就因年龄较大恢复期长等综合因素,出现了高烧和尿路感染等症状。于是,阿叔便回到横栏医院复诊,经诊断,他因感染导致败血症,横栏医院见情势难控,于是又将黄阿叔上转至中山市人民医院治疗。

双向转诊是区域医疗联合体,简称“医联体”的基本功能之一。罗刚坐诊的“名医工作室”也是“医联体”中上级医院将专家下沉到基层医疗机构的重要方式。

打造区域医疗联合体,就像医院间的一次联姻,各级医疗机构通过打通资源调配,彼此互通有无、上下通力协作,在“医联体”中承担好各自的角色,充分发挥协同效应,从而有效解决患者看病难的问题。

2019年11月21日,省卫生健康委官网发布《广东省卫生健康委 广东省中医药局关于印发广东省城市医疗联合体建设试点工作指南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通知》指出,到2019年底,广州、深圳、珠海、江门、中山、佛山、惠州等7个国家试点城市,全面启动城市医疗联合体网格化布局与管理,每个试点城市至少建成一个有明显成效的城市医疗联合体;到2020年底,7个国家试点城市形成城市医疗联合体的网格化布局,取得明显成效。

南区城南社区卫生服务站“名医工作室”揭牌

探索“医联体”形式,专家下沉到社区

横栏医院的“名医工作室”罗刚每周到去,如今,他在那边的出诊时间已经快赶上他在本单位——市人民医院的出诊时间了。由于与横栏医院泌尿外科开展了专科帮扶,每三个月,市人民医院泌尿外科就要轮换一位专家下沉到“名医工作室”去。通过名医的品牌效应,引导非危急重症患者到基层首诊,以减轻三甲医院床位压力,同时帮助二级及社区医院提高医疗服务水平。

今年以来,作为一家三甲医院,市人民医院已与横栏医院、城南社区卫生服务站等开展合作,共建“名医工作室”,院方透露,目前,西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名医工作室”也正在筹建之中。以与横栏医院的合作为例,市人民医院派驻了内、外、妇、儿等多专业领域经验丰富的临床专家,截至目前,已为800多名患者提供了专家诊疗服务,同比去年3至10月份,横栏医院的门诊量增加了8%,手术量也增加了31%。

于泌尿外科之间开展的专科帮扶,是上述两家医院构建的“医联体”框架的最大亮点,“我们过去绝不仅仅呆在名医工作室里,还要带教查房、示教手术,为那里的医患答疑解惑。”罗刚说,并非所有患者都如黄阿叔那样配合,一些非横栏本镇患者不太愿意转诊到此,他坦言,名医的影响力也不能无限放大,毕竟,患者还是冲着医院的大平台去的。

大医院的门诊也常遇到一些“小毛病”,这一点,市人民医院肾内科副主任医师林建感受明显。

平日,他在门诊遇到的不少患者都是来开药的。“林医生,上次给我开的药吃完了,能不能再继续给我开点?”林建解释,目前,社区甚至二级医院里缺药的情况还比较常见,致使患者还要再来三甲医院挂号开药,而这样的情形应该随着“医联体”的建设得到解决。

除了在本院的工作之外,林建还要跑去另外两个医疗机构出诊,一个是中山市人民医院南朗分院,另一个是城南社区卫生服务站。这两个他兼职的地方,也反映着中山存在的另外两种不同形式的“医联体”架构。2019年10月,中山市人民医院对南朗医院进行全面托管。通过直接委派院长的方式,构建医疗利益共同体,加强了三家医院与镇区二级医院的紧密联系。

中山市人民医院南朗分院揭牌当日,前来参加义诊的患者如潮

由三甲医院全面托管镇区医院,是中山市朝着建设紧密型“医联体”迈开的一大步。

不同于和横栏医院开展的专科帮扶与“名医工作室”,对南朗医院的托管建立在构建利益共同体的基础上。市人民医院分级诊疗科副科长卢潮透露,将托管费与南朗医院绩效考核挂钩,使两院目标更加一致,也使得在打造“医联体”的过程中,尽量让双方都能从中受益。目前,托管模式是中山市较为紧密的“医联体”形态。2019年11月,南朗分院的手术量便达到140台次,创下近两年来的最高纪录。

另一个需要林建跑去坐诊的地方在城南,这是中山首个“三甲+社区”医疗合作模式,直接推动了社区居民基层首诊。在这里,“名医工作室”的开设不仅可以为患者带来全市最优质的专家资源,通过观摩专家出诊,基层全科医生也进一步掌握了更为规范化的临床诊断方法,帮助其开拓临床思维。此外,每个下沉到社区的三甲专家也分别加入了南区各家庭医生团队,服务覆盖了该区全部社区居民。

推进全科医生队伍建设,“医联体”关键要强基层

专科帮扶、“三甲+社区”医疗合作、“名医工作室”建设、医院托管……几乎中山每个镇区都在为创新、创建“医联体”服务模式不断探索着。2017年是国家全面推进区域医疗联合体建设的关键一年,国家先后出台了《关于开展医疗联合体建设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关于推进医疗联合体建设和发展的指导意见》《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2017年重点工作任务》(下称《工作任务》)等“医联体”建设的指导性文件。

其中,《工作任务》指出,全面启动多种形式的医疗联合体建设试点,三级公立医院要全部参与并发挥引领作用,建立促进优质医疗资源上下贯通的考核和激励机制,增强基层服务能力,方便群众就近就医。为响应国家号召,中山市人民医院、中山市中医院、中山市小榄人民医院等市三甲医院纷纷带头建立、完善全市“医联体”工作机制。不仅如此,2019年5月21日,中山市人民医院率先开设全科医学科,为指导培训基层全科医生,向基层持久输送人才做准备。

市人民医院原急诊副主任蒋崇慧也迎来了职业身份的转变,成了医院新成立的全科医学科主任。“从急诊到全科医学科是一个由’快’到’慢’的过程,急诊处理的是急危重症患者,而全科针对的是慢病患者的管理。”蒋崇慧笑说,他先让自己“慢”下来,从医院里最争分夺秒的科室转而对学员进行规范化培训。

“很缺人啊!”蒋崇慧坦言,全科医生人才缺失是推进分级诊疗的重大阻碍。“医联体”建设的关键就是要强基层,只有基层医生的能力得到提升,“同质化”的医疗服务才能得到社区百姓的信任。

中山市中医院临床技能培训中心主任黄建龙表示,除了缺少人才之外,还有一些政策层面衔接的问题。从2015至2019年,市中医院累计培训了全科医生400余人,包括国家全科医生规范化培训和省、市级全科医生转岗培训。“全科医生的队伍建立起来了,然而,服务的品质仍有待提高,服务的项目也存在局限性,如中医艾灸、推拿等服务在基层是不能报销的。”因此,黄建龙认为,强基层不光只的是人才队伍建设,更重要的是对基层医疗机构在为患者提供服务方面给予支持,真正发挥政策指挥棒的作用。

为加快基层医生队伍建设,2019年2月,中山市三乡镇率先引进香港联合医务集团,通过与该集团的合作,三乡雅居乐社区卫生服务站成立了全市首个与香港医疗机构合作的服务点,由香港医生定期在工作室坐诊,加强人才联合培养与交流。三乡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容润梅告诉南方日报记者,工作室运行以来,他们既尝到了“甜头”,同时也遇到了一些“拦路虎”。容润梅介绍,首先,三乡的全科医生们感受到了香港全科医生的“四化”——人性化、精细化、系统化与国际化。

香港联合医务集团在三乡社区卫生服务站设立的家庭医生工作室,图片来源:中山市三乡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香港全科医生具有国际视野,对接国际先进全科医生培训理念,使我们在医患沟通、看诊技巧、诊治原则等各方面看到了差距。对工作室和社区卫生服务站进行了硬软件全方位的环境改善。”另一方面,容润梅话锋一转,她也看到了存在的问题:首先,诊疗模式存在差异,香港诊所采取预约制,有利于保障每位医生与患者的沟通时间 ,且人员配备充足,然而,三乡的几个社区卫生站则存在人手不足的情况;药品与诊疗费差异也是不容忽视的问题,此外,在准入制度与监管制度上也有着差别。

然而,从不断上升的门诊量中,容润梅看到了合作的“双赢”局面。工作室开业以来,雅居乐社区卫生服务站平均每月接诊量增长1000至2000余人次不等,2019年3至6月,门诊量增长6000余人次,同比增长率达27.68%。容润梅相信,随着粤港澳大湾区与区域医疗联合体建设地不断推进,未来,基层人才将有更多学习和提升的机会。

2019年11月15日,继三乡雅居乐社区卫生服务站之后,香港联合医务集团又在中山三乡鸦岗、泉眼两社区卫生服务站成立了工作室。

【记者】郎慧

【图片】叶志文 王云

部分图片来源中山市三乡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