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网 > 深圳新闻 > 正文

深汕合作区法院:揭牌一周年实现高质量提升


2021年8月31日,深圳深汕特别合作区人民法院(下称“深汕合作区法院”)召开新闻发布会,发布《服务与保障深汕特别合作区发展》白皮书、《关于为深圳市深汕特别合作区基层治理提供司法服务和保障的意见》,助力深汕合作区打造一流法治营商环境。

而一年前的8月31日,全国首个“飞地”法院——深圳深汕特别合作区人民法院正式揭牌成立。

这成为深汕合作区法院坚持改革创新、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一个生动注脚。

揭牌成立一年来,深汕合作区法院践行司法为民初心,受理各类案件2000余宗、发布《司法服务保障意见》、聘任首批12名特邀调解员、建立律师值班制度、开展“进企业、进学校、进社区、进乡村”法治宣传活动,实现诉讼服务站驻镇全覆盖、高起点建设智慧法院……

从创业者到创新者,从实干者到奋斗者,勇立潮头,乘势而上。

站在时代节点,深汕合作区法院将持续探索“飞地司法”模式,服务保障全区经济社会高质量跃升,抢抓“双区”叠加机遇,加速与深圳一体化发展,续写更多改革创新发展新篇章。

南方+ 史青玉 拍摄

创业者▶▶8个人创建一个基层法院

深汕合作区法院的创业历程是艰辛的。

2018年12月16日,深圳市深汕特别合作区党工委、管委会揭牌,正式成为深圳第“10+1”区。当年11月,最高人民法院批复成立深汕合作区法院。

2019年10月,深圳市人大常委会通过了深汕合作区法院院长的任命。

2020年8月31日,深汕合作区人民法院揭牌成立。

至此,深汕合作区法院开启承载创新完善深汕特别合作区管理体制机制,服务保障深汕特别合作区改革发展,探索“飞地司法”模式的时代使命。

“我们创建一个新的深圳基层法院,就是要以法治的力量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深汕合作区法院党组书记、院长张彬将自己和同事定位为创业者,为了保持良好的工作状态,他鼓励大家长跑锻炼身体。在与每一个新来同事谈心时,他强调“你们不仅仅是在找一份工作,更是参与创建一所按深圳标准建设的法院!”

对于尚处于农村城市起步阶段的深圳“飞地”法院来说,首先要克服的就是硬件基础条件差、人员紧缺的困难。“成立初期,办公室、人事、法警等岗位都没有人手,我们一个人当几个人用。”深汕合作区法院综合办主任香玉环说道。

“刚来时就8个人,办公楼也临时设在一处旧厂房里。”深汕合作区法院立案庭负责人杨海军告诉笔者,如今队伍增长到39人,但在全市各区中仍是人员最少的。

上级领导在调研时评价:深汕合作区法院虽然人少,但职能一个没少,一个人兼好几个岗位。然而,正是经过多部门锻炼,不少新人在这里成长,实现了彼此成就。

正是凭着这股干劲,深汕合作区法院初创者们在两个月内,高效完成了临时审判大楼的功能改造、基础设施建设、法院运行规范制度建设,以高标准顺利完成了深汕合作区法院的揭牌仪式,全区基层治理进入新阶段。南方+ 史青玉 拍摄

创新者▶▶“科技+”助力打造智慧法院

作为全国首个“飞地”法院,深汕合作区法院没有成熟经验可供遵循,必须探索新路。

一个现实状况是:辖区正处于大开发大建设阶段,涉及的刑事、民商事各种矛盾纠纷和案件相对较多。但是由于地理位置偏远、司法资源供需矛盾、审判条件有限等困难,对深汕合作区法院履行审判职能提出了巨大的挑战。

“刚接案那段时间,经常是深圳、深汕两头跑,没有羁押室,就向别的单位借;当事人不在合作区,那就进行线上审理。现在,我们的很多案件都是通过线上审理。”深汕合作区法院综合审判庭审判员莫随明忆起去年接案的情景时感慨道。

深汕合作区法院找到了发力方向:把高科技融入到审判工作,全面深入推进智慧法院建设。提出“建设全国一流法院”目标,开启以信息化助力审判能力现代化建设工作,逐步探索形成“信息化+”智慧审判模式。

走进深汕合作区法院诉讼服务大厅,机器人等高科技设备随处可见。

“请问你们法院可以进行网上立案吗?”“可以,您只要输入身份信息、上传证据材料、起诉状、委托材料等就可以在网上进行立案。”远在惠州的王律师在工作人员指引下顺利网上立案,连声称赞非常高效便捷。

深汕合作区法院积极引导当事人通过“广东诉讼服务网”“移动微法院”等线上平台进行网上立案,打破了地域局限实现跨域立案,满足当事人“足不出户”办理诉讼业务的需求。

截至2021年8月30日,深汕合作区法院民商事案件网上立案共1946件,网上立案率达90.89%。

此外,深汕合作区法院践行“大数据”理念,运用“互联网+”思维,高起点前瞻布局,把深圳的高科技深度融入到智慧法院建设中。目前,“指尖”立案、“云端”办案、智慧司法管理、电子卷宗全覆盖已成为深汕合作区法院工作的常态。

南方+ 史青玉 拍摄

实干者▶▶全力打造一流法治化营商环境

2020年11月24日,随着深汕合作区法院第一宗刑事案件宣判法槌的敲响,揭开了深汕合作区法院充分利用审判职能,加大违法犯罪活动打击力度,依法化解各类民商事纠纷,服务保障深汕合作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序幕。

这成为深汕合作区法院高效履职保障发展的一个片段。

为保障经济社会发展,该院大力推进平安建设,打造一流法治化营商环境。

一年来,深汕合作区法院陆续依法公开审理某政法干警涉嫌徇私枉法、某区财政局公职人员涉嫌贪污等职务犯罪案件,云开庭审理民事合同纠纷案,妥善审理追索劳动报酬纠纷等劳动争议案件等。

据统计,自2020年10月1日正式收案以来,截至2021年8月30日,共受理案件2222件,共审结(执结)案件1390件,有效维护区域和谐稳定发展。

与此同时,深汕合作区法院不遗余力推进法治软环境建设,强化法治宣传,营造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社会风尚。

该院先后与深圳市南山外国语学校(集团)深汕西中心学校签署《关于共同推进青少年法治宣传教育工作备忘录》,共同建立“校园法治宣传工作室”;积极参加深汕合作区“12·4”国家宪法日等普法宣传活动;开展法治宣传“进企业、进学校、进社区、进乡村”活动;深入四镇开展“公共法律服务大篷车”服务活动和“情系母亲节”妇女权益保护法治讲座……

为提升服务保障针对性,深汕合作区法院加强与高校合作开展课题调研,解决法院建设中的突出问题。深入合作区四镇了解司法需求,最终形成《深圳深汕特别合作区人民法院关于为深圳市深汕特别合作区建设提供司法保障的意见》。

2020年9月28日,深汕合作区法院召开新闻发布会,首度发布全区司法保障意见,从提高政治站位、履行审判职能、司法体制综合配套改革、参与社会治理、强化人才保障等方面,详细规范了保障深汕合作区发展的具体措施,加速与深圳一体化发展。

奋斗者▶▶多措并举“我为群众办实事”

“这笔钱我两年都没要回来,没想到深汕合作区法院5天就帮我要回来了。”不久前,当事人余某及其家属将一面印有“依法调解 为民解忧”的锦旗送到了深汕合作区法院立案庭工作人员手中,以表达感激之情。

这成为该院全面开展“学史力行·我为群众办实事”,不断提升辖区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一个案例。

今年以来,深汕合作区法院全面加强党的领导,深入开展政法队伍教育整顿,组织开展业务培训,夯实法院高质量发展的根本根基;

充分利用基层力量,凝聚纠纷解决合力,聘任12名具有广泛的社会代表性的首批特邀调解员,并对特邀调解员进行业务培训和指导,参与社会治理;

与多家律师事务所签订《关于合作开展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工作的备忘录》,建立值班律师制度,在诉讼服务大厅开设法律咨询/法律援助专窗,为人民群众提供免费的法律服务;

利用8小时外时间,走进鲘门社区党群服务中心,为离婚双方当事人明法释理,促使当事人达成调解协议,将矛盾化解在基层;

走访慰问辖区孤寡老人、单亲母亲、重疾妇女、孤儿、精神残疾儿童等困难群体,把关怀送到心坎上;

联合深汕合作区党政办司法科进行线上首宗司法确认案件,全流程线上办理,整个过程用时不到40分钟,实现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

值得一提的是,深汕合作区法院还与鹅埠、赤石、鲘门、小漠四镇签署《关于共建诉讼服务站推进诉源治理工作合作框架协议》,实现驻镇诉讼服务站全覆盖,推进诉源治理,为群众提供免费的“家门口”一站式诉讼服务、一站式多元解纷服务及综合性公共法律服务。

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

深汕合作区法院将矢志不渝地依法公正高效履行审判职能,积极营造法治化营商环境,为深汕合作区打造深圳产业体系拓展、城市功能延伸的新兴城区和滨海新区、产业新城提供有力司法服务和保障。

【记者】陶清清 

【通讯员】周其丽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