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网 > 正文

许晨阳谈菲尔兹奖趣闻:如何打破“数学诺奖”魔咒?


众所周知,诺贝尔奖中不包括数学奖;在数学领域,“菲尔兹奖”则被认为是最权威的奖项之一。因此,这一奖项也被称为“数学界的诺贝尔奖”。

那么,菲尔兹奖从何时起被称为“数学诺奖”?所谓“菲尔兹魔咒”又是怎么回事?6月2日在北京举行的2019未来青年论坛上,代数几何方向的青年领军数学家、麻省理工学院(MIT)数学系教授许晨阳在演讲中介绍了菲尔兹奖的故事,以及他的思考。

“数学诺奖”因何得名?

菲尔兹奖每四年在国际数学家大会上颁发一次。值得一提的是,该奖项获奖者年龄不得超过40岁。

许晨阳介绍,年龄的限制是菲尔兹奖跟其他大奖最大区别之一。而溯源菲尔兹奖刚刚设立时,其发起者、加拿大数学家约翰·查尔斯·菲尔兹对这个奖的要求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表扬已经完成的工作”,而另一部分则是“激励获奖者取得更进一步的成就”

许晨阳介绍,“斯梅尔事件”使得菲尔兹奖首次有了“数学界诺贝尔奖”的说法。美国数学家史蒂文·斯梅尔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任教时,有一年的菲尔兹奖在莫斯科颁发。斯梅尔为了去领奖,拒绝了同一时间的美国国会的听证。

当时伯克利数学系主任向媒体解释,斯梅尔是去拿一个很重要奖。“为了向媒体解释这个奖多重要,系主任第一次提出,数学界广泛把菲尔兹奖认为相当于‘数学界的诺贝尔奖’。”许晨阳说。

魔咒:得了菲尔兹奖后再难出成果?

得了菲尔兹奖怎么办?

对于数学家来说,这并非是完全不切实际的臆想。许晨阳举例说,数学谱系上一共有20多万数学家,而菲尔兹奖至今共授予60人,也就是对于数学家来说得奖的概率,比飞机失事概率1:1100万高得多。

特别是,相比起诺贝尔奖的平均获奖年龄59岁,菲尔兹奖授予更加年轻的数学家。所以,对于菲尔兹奖获得者来说,“获奖之后怎么办”是非常有意义的问题。

许晨阳介绍,两位经济学家——来自哈佛大学的乔治·博尔哈斯和西北大学的柯克·多兰,研究后发现了非常有意思的事情:菲尔兹奖获得者在获奖以后,论文数量少了25%,而且写出来的论文引用频率下降了。

许晨阳介绍,第一个原因可能是菲尔兹奖得主要花更多时间指导学生。“在数学界,通常博士生导师指导博士生的文章,很多导师没有署名。他的很多想法、工作其实是呈现在学生工作里面。”

第二个解释是菲尔兹奖获得者花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服务社会。“因为他们现在名气变得比较大了,需要在更多委员会里面‘代表科学’,这当然是一种解释。”

第三种解释是,获奖以后不需要再写小文章了。“这件事情可以解释他们写文章率下降,但不能解释引用率下降。而且因为他们是菲尔兹奖得主,可能会有更多人去跟随他们工作,实际上引用率应该相对上升才对。但是在数据上,他们的引用率实际上是下降的。”

第四种解释则是:菲尔兹奖得主更倾向于在得奖以后转进一个全新的领域。

菲尔兹奖奖牌。 图自国际数学联合会官方网站

思考:坚持旧领域还是转向新赛道?

对于最后一种解释,许晨阳提出了自己的思考:从全社会角度来看,给数学家颁发菲尔兹奖,给他们一个动力让他们从事新的研究,到底对社会是有益还是无益?

许晨阳表示,从上述两个经济学家的研究中,看不出菲尔兹奖得主转向新的方向后,是否能够产生更好的效应。“这种转向对社会到底有没有意义,这是进一步思考的问题。”

“前人的研究给我们一个启发。”许晨阳说,“以前在从事科学的时候,别人经常说‘去尝试不同的领域’‘去做新的工作’,但是实际上,一个人的创造性其实是建立在他原来的领域,在很多年积累的研究之上的。”

许晨阳说,对于现在的研究者来讲,最重要的是把自己原来的领域“做到头”,继续发展自己原来的领域,把几十年研究获得的经验不断加深。“可能在这个意义上,一个人产生的科学成果反而是最大的。”

【记者】王诗堃

【视频拍摄/剪辑】王诗堃

【校对】杨远云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网站简介- 广告服务- 诚聘英才- 联系我们- 法律声明- 友情链接

本网站由南方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广东南方网络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负责制作维护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0-87373397 18122015029 18122015068

ICP备案号:粤B-20050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