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日下午,由《钢的琴》导演张猛执导,周冬雨担任出品人并特约出演,王锵领衔主演的现实主义题材影片《阳台上》,在北京某高校举办发布会,众主创与同学们一起提前观影。在映后的互动环节上演了尴尬的一幕,一位男同学用“失望、烂片”评价这部作品,表示看不懂导演想要表达什么,且影片中的音乐让他很不舒服,“从头到尾没有一个完整的叙事逻辑”,更质疑道,“你们想要用这么电影来圈多少钱”。
在路演现场当着所有主创的面质疑影片是大烂片,是鲜少见到的场景。导演张猛回应说,这部电影讲的是一个弱者无力地去投向另一个弱者。王锵扮演的是一个弱者,周冬雨扮演的也是一个弱者,“可能你的理解是对的,我的表达可能让你感受到了。”
但随后,观众们纷纷站起来力挺导演,反驳这位同学的观点。有的观众讲起自己的成长经历,称影片让自己有共鸣。
“文艺片的受众本来就少,我们不能要求它跟商业片一样。很多同学看不懂,我很理解,但看不懂你不能说是烂片。”一位自称是上述男生室友的同学,站起来向主创道歉,“应该看完原著再表达,我替我师弟向你们道个歉。”
“我觉得很正常。我们每次看完电影以后也会这样,都是正常人嘛,当时觉得太烂了,但出去说‘还行’。真的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刚才没有反驳他这到底是不是烂片。我记得有一句话,说当别人说你的时候不要反驳,时间会告诉你答案。”周冬雨接话说。
当然,看电影本就是主观的体验,发表不同见解,是再正常不过的事。不过现场上演的这一幕,也再次反映了,文艺片往往给人晦涩难懂印象的尴尬情况。
在会后接受采访时,周冬雨表示感谢那位同学的吐槽,原本她苦恼于《阳台上》没有宣传点,这位同学帮她解决了这个问题。“文艺片确实会有争议,不会像商业片受到那么多的关注,懂它的人自然会懂它,而且我很喜欢刚才那个血气方刚的小伙子,同时我又被他们学校团结的氛围所感动。”
《阳台上》这部定档3月15日的电影,是导演张猛自《钢的琴》后,时隔9年后再次面向大众推出的胶片电影。同样聚焦小人物视角,讲述普通人故事。《阳台上》根据任晓雯同名小说改编,以上海老居民区发生的故事为背景,讲述了一直生活在家庭庇佑下的青春期男生“张英雄”,在步入社会后的成长之痛。
【焦点】
Q1:《阳台上》用胶片拍摄,和数字拍摄相比,有哪些不一样?
《阳台上》放弃了大家惯用的数字拍摄和绿幕特效,采用胶片捕捉最生活化的场景,其实,导演之前的《钢的琴》采取的也是胶片拍摄,张猛更坦言自己的很多作品都是用胶片拍摄的,以求用真实的镜头感来记录现实生活的印记。
在张猛看来“用胶片拍多了之后就会越来越发现它的迷人之处”。“我还是喜欢有一点仪式感。在数字化时代,导演在现场感觉像一个导播。胶片不是实时的,还要通过后期到洗印出来,需要有一个等待的过程。我觉得这对我来讲是一个美好的过程,所以我一直想用胶片记录。”
但众所周知,胶片价格高昂,所以演员不能在镜头前随意地自我发挥和创作。“其实导演是做到精益求精的,即使胶片非常贵,我觉得导演在拍摄过程中还是非常掐准细节,我们演员可能在拍摄之前会做几条试片,在拍摄之后,导演也会继续很精心地调我们的表演状态。”男一号王锵说。
Q2:首次挑战智力障碍人士,如何把握?
此次在《阳台上》中,周冬雨首次出演智力障碍角色,此前曝光的电影物料中她湿着头发趴在阳台上清纯微笑的镜头让人印象深刻,引发大家的广泛讨论和传播,网友纷纷惊呼“神仙颜值”。而在最新发布的预告结尾,她站在废墟里,一边吃着煎饼,一边转身,几个不稳的步伐,将角色的不同之处完全呈现。
身兼制片人和特约出演的周冬雨坦言,之前她没接触过智力障碍人士,所以心里很没底,再加上又是胶片拍摄,所以在资金上他们毫不吝啬,“一直是十条十条地来,比数字(拍摄)拍得还要多,反正是精益求精”。
“导演经常跟我调戏说再傻一点,或者再瘦一点,帮我调整。因为我演的这个角色真的需要被导演调整一下,因为我真的没有接触这种角色。我在这个戏里面负责的是颜值你知道吧?我戏份虽然不多,但是是不是长得还行?我就想活在这个胶片的谎言里,因为第一次我觉得把我拍得好好看。”她调侃说。
周冬雨在造型上还设计了一个小细节,即下巴上的创可贴,她透露这其实是个巧合,“我的下巴是因为出去玩不小心摔的,拍这个戏的时候还没好,但刚好比较贴合角色形象,就留下了这块胶布。”
【记者】刘长欣
【校对】冯志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