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日,深圳市科学技术奖励大会隆重举行。大会上,2018年度、2019年度深圳“市长奖”揭晓最终答案——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副院长郑海荣、深圳微芯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鲁先平、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副院长康飞宇、深圳天源迪科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陈友获得这一殊荣。
这四位也成为深圳自2002年设立该奖项以来,第27、28、29和30位获奖者。
这些年的深圳“市长奖”获奖者都是什么来头?它到底是一项什么奖?奖项的的份量有多重?对深圳的产业发展又起到哪些助推作用?南方+记者对此作了梳理。
深圳“市长奖”自2002年建立,每年评选一次,这也是深圳为倡导科技进步设立的最高奖项。
根据深圳市科技创新委员会(以下简称科创委)发布的最新申报标准,申请人应当符合以下两条:一应当是在当代科学技术前沿取得重大突破或者在科学技术发展中有卓越贡献,或是在科学技术创新、科学技术成果转化和高技术产业化中,创造巨大经济效益或者社会效益的自然人;二是应当由市、区人民政府有关部门推荐提名。
要求这么高,奖金当然也不少。
公开报道显示——
那么,百万级的“市长奖”这些年都颁给了谁?
根据梳理,从2003年1月,深圳市人民政府首次颁发深圳“市长奖”以来,目前已有30位获奖人。
这其中,比亚迪创始人王传福、“QQ之父”马化腾、金蝶徐少春、研祥陈志列、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创始院长冯冠平、海普瑞创始人李锂、中科院深圳先进院院长樊建平、大疆创新汪滔、华讯方舟集团创始人吴光胜等知名人物均在列。
而从职业身份来看,这些人主要来自于企业、科研院所和高校。其中企业家有23位,占比高达77%。
为什么是他们?
通过梳理,不难发现,他们有些是耕耘多年后一鸣惊人,有些是年少成名的“天才创业者”,但均在各自领域取得有价值的成果,以不断进取激活整个创新产业链,助推深圳高质量发展。
例如,2004年,中国长城计算机集团公司董事长王之获得2003年度深圳“市长奖”。王之是中国IT业的 “教父”级人物。1986年,王之率领长城集团南下,在深圳设立出口基地,为深圳市的计算机行业发展奠定了优质的基础。
2007年,深圳把2006年的深圳“市长奖”颁给了三个人,分别是“QQ之父”马化腾、创维的张学斌和大族激光的高云峰。
那一年,马化腾才36岁,但已实现公司业绩96.3%的同比增长。如今,说起马化腾的“腾讯帝国”,已经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其不仅在2G时代俘获了一大批80后与90后的芳心,在4G时代,成功利用微信占据了大部分70后用户的在线聊天市场,如今还成为全球瞩目的互联网企业,对深圳的信息产业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还有2010年深圳“市长奖”的获得者冯冠平,他不仅从清华大学科技处处长的岗位上主动请缨南下,创办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并大胆成立中国首个“孵化器”。截至2011年卸任,他带领深圳清华研究院创造了让人惊异的巨大财富:从成立之初的8000万元资产,发展到近百亿元的资产,增长了上百倍,孵化高科技企业600多家,促进150多项科技成果产业化。
再如2016年,获得深圳“市长奖”的80后大疆创新创始人汪滔。作为全球无人机的开创者,其于2006年在深圳创办了大疆创新,仅仅十年就壮大成为全球最大的消费级无人机厂商,如今已打下全球市场80%以上份额,把产品卖往100多个国家,员工已超过12000 人,平均年龄仅为27岁。
“这样的故事恐怕只有深圳才可以实现。 ”在获奖感言中,汪滔充满感恩,“大疆创业成长路程深深的打上这个城市的烙印,我要感谢市政府,更要感谢这个城市。 ”
汪滔说,经过改革开放30年的发展,深圳已具备了完善的产业链,融入了全球消费市场,并且培养了大量的科技人才。“如果说我们的成功有什么秘诀的话,那我觉得就是永远追求卓越。”
在从“深圳制造”到“深圳创造”的精彩跨越中,人才是主力,而青年是深圳人才的主力。
这一特征在近年来深圳“市长奖”乃至深圳表彰科技进步的奖项中,越来越明显。
据记者梳理,在获得深圳“市长奖”的30位获奖人中,有12位获奖时不到45岁,近五年来“深圳市长奖”得主中的年轻人比例也越来越高,如大疆创新的汪滔、光启的刘若鹏、华讯方舟的吴光胜等,获奖时年纪均不到40岁。
其中,2015年奖金高达100万元的深圳“市长奖”由深圳市大疆创新创始人汪滔获得。1980年出生的汪滔也是深圳自2002年设立“市长奖”以来首个获得该奖项的“80后”。一年后,同样是80后的深圳光启高等理工研究院院长、首席科学家刘若鹏也获得该奖。
深圳“市长奖”之外,在其余深圳表彰科技进步的奖项中,青年人才也正成创新主力军。
例如在2017年度的深圳科学技术奖励大会颁出的自然科学奖、技术发明奖、科技进步奖三大奖中,共奖励633位科研人员,平均年龄39岁,其中40岁以下人员417人,占比74.3%;在61项获奖成果中,80后科技工作者参与的成果达51项,占比83.6%。
其中自然科学奖最年轻的第一完成人为36岁,技术发明奖最年轻的第一完成人为30岁,科技进步奖最年轻的第一完成人为32岁。8个项目第一完成人在35岁以下,占该4类别拟奖量的13%。
2018年度、2019年度的自然科学奖、技术发明奖、科技进步奖三大奖,分别共奖励718名和674名科技人员,平均年龄分别为39岁和40岁;在两个年度三大奖获奖成果中,40岁以下的科技人员809人,占比58%,其中80后科技工作者参与获奖的有127项,占比98%。青年科技人才快速成长,并逐渐成为科技创新的“中流砥柱”。
而为了重奖青年人,深圳还在2012年设立了“青年科技奖”授予年龄不超过35周岁的青年科技工作者。截至目前,已有粤50位青年人获此奖励。
深圳市科创委有关负责人表示,青年科技人才已成为引领深圳“双创”重要的生力军,他们活跃在科技创新第一线,不断激发出科技创新活力,潜力值得期待。
“在深圳‘市长奖’获奖者中,我们可以看到绝大多数是企业家。这说明企业家本身具有创新意识,也说明在深圳的科技土壤上,科研和产业结合得非常好。”综合开发(深圳)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郭万达说。
“这种领军人物,会形成创新的企业家集群、科技人物集群。有了人物的集群,才会有产业的集群、创新的集群。所以,每年深圳市政府表彰一群重要的科技界人才,会形成一种人物示范效应,鼓励更多的人去进行科技创新。”他说。
郭万达表示,在当前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背景下,提出要打造高质量发展的高地,其中很重要的就是要创新驱动,通过发挥深圳企业家的精神,加大源头创新。而深圳“市长奖”旨在树立标杆,通过体制机制的改革和创新来推动产业的发展。所以,这个奖项本身和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联系紧密。
令人欣慰的是,眼下深圳对创新支持力度的再度加码也印证了上述观点。
据深圳市科创委相关负责人透露,今年将深圳进一步推动政策创新再“松绑”,加快落实深圳科改“22条”,持续完善“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产业化+科技金融”全过程创新生态链,构建从项目选题、指南征集、评审、管理、验收到绩效评估的全生命周期管理机制,最大限度调动和激发全社会创新能力和创新活力。
允许科研资金深港跨境使用,探索开展经费使用“包干制”,对科研急需的设备和耗材可不进行招投标程序,特事特办……不久前,在深圳推出的科改“22条”中,其打出“组合拳”可谓令人印象深刻。
在“22条”中,深圳还将扩大高校和科研院所更多科研自主权,强化高校主体责任和科研人员主体地位,在充分信任基础上赋予更大的人财物支配权。
“22条”之外,深圳还将探索创建新经济创新试验区,建立更具弹性的审慎包容监管制度,积极发展智能经济、健康产业等新产业新业态,打造高质量发展高地。
政策创新不断“松绑”,全过程创新生态链愈加完善,炽热的“创新火焰”正在深圳持续燃烧。
而得益于肥沃的“创新土壤”,越来越多的创新“种子”正在深圳持续孕育。数据显示,2018年,深圳全社会研发投入超过1000亿元,全年新引进人才28.5万名,增长8.4%,新增全职院士12名、总量增长41%,新增高层次人才2678名、增长59%。
2010年以来,深圳累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技术发明一等奖等国家科技大奖115项。截至目前,深圳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总量已达14415家,数量仅次于北京。
【记者】杜艳 张秀娟
【摄影】朱洪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