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网 > 正文

戒烟故事:只因孙子一句话,68岁老烟民把50年烟瘾成功戒掉


《粤暖心·职观》栏目,每周带您走近那些鲜为人知的职业。

如果您身边有这样的朋友,请留言告知我们,一同走近,一同了解,一同致敬。


▍世界无烟日·特别策划

戒烟故事:只因孙子一句话,68岁老烟民把50年烟瘾成功戒掉

“戒烟是我想送给孙子的一份生日礼物。” 

在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戒烟门诊, 68岁的李凯对戒烟医生杨家盛说。

3年前,杨家盛开始接手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戒烟门诊的工作,虽然每月来访量不多,但是他热情不减,希望自己是“会游泳的人”,有能力拯救那些快要坠入烟瘾海洋的戒烟者。

统计数字显示,中国有3.2亿烟民,约占全球吸烟总人数的三分之一。 尽管“吸烟有害健康”的道理广为人知,但是许多吸烟者仍继续选择与香烟为伴。

“戒烟是一场与自我的博弈。”杨家盛表示, 在经历了戒断反应期的焦虑与不安后,部分人戒烟成功,但这不代表一劳永逸,更多人是在戒烟和复吸中徘徊。

穿过熙熙攘攘的门诊大厅,上三楼,护士站旁,有一间诊室门上挂着“戒烟门诊”的牌子。

这是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的戒烟门诊。老烟民李凯推开了诊室的大门,走路飘着一股烟味,说话时露出的牙齿有些发黑,神情还有些焦虑不安。

20岁时, 在生产队工作的李凯因工友的“推荐”,开始了吸烟之路,如今算来,也有近50年的烟龄。

李凯不是没想过戒烟。在两个孩子出生后,生活成本陡然增大。他听从妻子的劝告,自行戒烟,但坚持了一个星期后就草草收场。“身边的人都在吸,不吸感觉有些另类。”

第二次戒烟时,李凯已过了50岁。在孙子出生后,为了不让孩子吸二手烟,儿子建议他尽快戒烟。起初,李凯是信心满满,可2天后,他就陷入了焦虑状态,“睡不着”, “很烦躁”、就像是“失了魂的感觉”。 

两次戒烟最终以失败告终。李凯第三次戒烟的想法源自于一次与孙子的打赌。此前,读四年级的孙子临近生日,李凯问:“你需要什么生日礼物?”

孙子回答:“爷爷,如果你能戒烟,是给我最好的生日礼物。” 

这一句话直戳李凯的内心,“如果你能获得三好学生,爷爷就去戒烟。” 

学期末,争气的孙子果真获得三好学生,李凯不得不履行承诺,可戒烟的失败阴影仍萦绕着他,李凯害怕再次失败。  

戒烟欲望强烈的李凯来到了戒烟门诊寻找帮助。

有人也许会好奇,戒烟门诊究竟如何帮人戒烟?

杨家盛介绍,在戒烟门诊,医生首先要对吸烟者进行评估,包括吸烟情况、成瘾情况和戒烟意愿等,再针对个体情况制订个性化戒烟治疗方案。

此后,医生还要对吸烟者进行随访,帮助解决戒烟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有些烟瘾重的人还需服用处方戒烟药物。 “目前有非尼古丁和尼古丁的替代两种方法,最常用的药物是伐尼克兰。”

“其实戒烟最难是开始的两个星期。” 杨家盛说, 在这段时间内,吸烟者会有戒断综合征,体现为焦虑、睡不着、流鼻涕等症状。“这是每一位戒烟者都需迈过的坎儿。 ”

“熬过了这段时间,一切会不一样。”杨家盛总是安慰戒烟者,但在强大的生理反应前,不少人还是败下阵来。

于是,杨家盛会采用电话干预方式,定期打电话给戒烟者,提醒他不能再吸烟。“每一次提醒是一次监督,有些人害怕自己扛不住,会主动要求多打几次电话。”

对此,杨家盛乐意为之。

针对李凯的情况,杨家盛采用的是联合干预的方式,在给予处方戒烟药物治疗的同时,进行行为和心理干预,增强他的戒烟信心。戒烟服药两个月后,李凯成功摆脱烟瘾的控制,至今,也没有复吸。

杨家盛是一名呼吸与重症学科的医生,3年前,因前辈援疆,他接过戒烟门诊的衣钵。

坐诊三年来,他接触的病人不多,但是善于观察的杨家盛还是从中读出了不少烟民的心声,也听出了无奈和挣扎。

“当一个人无法戒掉烟瘾,他就会编织借口,让自己接受它。”杨家盛说。

在无数场合,各大专家都曾呼吁过,吸烟有害健康,但是, 这样的呐喊并没有泛起太大的水花。

目前,烟民正趋向于低龄化,不少80后、90后开始吸烟的时间更早,有五成左右都在未成年时期就开始吸烟。

戒烟形势严峻,但杨家盛对此热情不减,打算继续将戒烟门诊办下去,给有戒烟想法的人一个出口,让他们看到脱离烟瘾的一点微光。

如果你看完以后,想要戒烟,欢迎在留言处给自己“立个决心”。

或者,你已经戒烟,欢迎分享属于你的戒烟故事。

【统筹】陈海燕 张由琼 王良珏

【策划】董晨晨 邢泽鑫

【记者】黄锦辉 朱晓枫

【通讯员】朱璐诗 冯朱晓 

【摄影、摄像】郑一见

【剪辑】莫丽婷 邓睿琳(实习生)

【设计】陈明记 谭唯

【校对】居伟强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