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网 > 正文

粤伶心声| 最美是心中的远景,足下的土地——访深圳市粤剧团优秀青年演员谭兰燕


最美是心中的远景,足下的土地

 ——访深圳市粤剧团优秀青年演员谭兰燕

采写 | 刘思琪

(千娇百媚的杨玉环)

       鬈发、旗袍、泪光、舞步,忧郁的沉思紧锁在眉头,炽热的渴望燃烧在星眸——呼唤自由!她大声诵读出“我是一个女人”的独立宣言,她以火一样的爱和刀一般的恨,反抗着对“墙”的妥协……她是带刺的玫瑰,是《雷雨》中的“雷雨”,是谭兰燕演活了的蘩漪。

       五年前,谭兰燕就凭着蘩漪一角荣获了“第九届全国戏剧文化奖优秀剧目调演”表演大奖,名动艺坛。而今身为深圳市粤剧团当家花旦之一的她,已从一枚耀眼新星变成了中流砥柱。回顾艺途二十二年,谭兰燕感到充实而快乐,因为在努力耕耘的时候,有价值的创造与生活使她的心灵充满欢悦。

粤西飞燕善啼音

       粤西,是谭兰燕引以为荣的粤剧之乡。半个世纪以来,此地涌现出许多蜚声海内外的“大佬倌”:卓佩丽、黄伟坤、李秋元、梁兆明……活跃在当今舞台上的艺人不计其数,成就卓越的甚至做到一个地区的梨园领袖。粤西人爱看戏,也爱演戏,能歌善舞,家住湛江坡头的谭兰燕正是在这样一个戏韵浓郁的氛围中长大的。“在我很小的时候,父母就非常喜欢粤剧。爸爸买了好多卡带,文千岁的、倪惠英的,像《大断桥》《傻仔洞房》这些,在家里经常可以听到。每年九月九,我们村里都会做大戏。那时我读小学,一下晚自习就跑去看戏。特别是看那些花旦穿的戏服呀,还有头饰呀,好漂亮!我就羡慕得不得了。”  

(谭兰燕饰穆桂英)

       当年的小兰燕或许也没有想过,有一天自己真的会变成红氍毹上众星拱月的俏花旦——是水云乡里素衣清歌的西施姑娘,是百花亭下含情赠剑的百花公主,也是《霓裳羽衣曲》中翩跹起舞的杨贵妃……孩童时代懵懂的“羡慕”,这点似乎不起眼的初心,就像被海水灌入蚌壳里的一粒细沙,经年累月,终会丰盈成美丽的珍珠。1997年,小学刚毕业的谭兰燕考入湛江小孔雀粤剧培训学校,进而在“湛江红线女”孔雀屏等老师的悉心栽培下接受了四年的专业训练。学成后,她又在湛江小孔雀粤剧团实习、工作,并于2006年调到湛江粤剧团。

(美丽多情的百花公主)

       谭兰燕唱功了得,因此拥有很好的观众缘。上天赐予她一副好嗓子,恰如《琵琶行》所形容的“间关莺语花底滑”,清脆、甜润、流丽而婉转。她的音域比较宽广,高低转换轻松自如,仿佛毫不费力就能胜任难度较大的唱段。《红梅记之“鬼怨”》是谭兰燕的拿手好戏之一,就凭此曲她在2006年举办的广东省第五届中青年戏剧演艺大赛中取得铜奖,翌年又获广东省第四届“四洲杯”粤港澳粤曲演唱大赛(湛江赛区)金奖第一名和总决赛优秀奖。在这些成绩背后,谭兰燕优越的天赋与悟性固然重要,但更多的,还是她数年如一日的踏实用功和虚心好学的执着追求。

       为了唱好《红梅记之“鬼怨”》,谭兰燕曾多次往返于湛江和广州,专程到广东粤剧院请教此曲的原唱者——著名粤剧表演艺术家曹秀琴。从正音开始,到运气、发声,她逐字逐句细细打磨,力求声情并茂活现人物。“就在那个时候我认识了师父,虽然到2017年才正式拜师。”说起曹秀琴与她的师徒缘,谭兰燕满怀感恩,这一声迟到了的“师父”,其实早在她的心中默念了十年。曹秀琴言传身教,将她的首本戏《红梅记》《梦断香销四十年》《百花公主》毫无保留地亲授给谭兰燕。“我每排一部新戏,都会请师父来指导我的唱腔,还有人物的分析,她也经常给我一些意见和启发。”有了恩师的点拨,谭兰燕的技艺突飞猛进,2012年她作为优秀人才被引进深圳市粤剧团。自此,活力鹏城迎来了一只灵动的飞燕。

蕙质兰心百变身

       对于古典美的追求,谭兰燕是执着的。戏里的她恍如“神妃仙子”——精致的妆容,窈窕的身段,高雅的气度,由外而内,韵致悠然。只要一站在舞台上,她总会将最美的“仕女图”献给观众,惊艳了春风秋月。而鲜为人知的是,刚到深圳团的时候,幸得苏春梅牵线搭桥,谭兰燕到杭州拜访了有着“造美之神”美誉的国宝级舞美设计大师蓝玲,并向她求教戏剧化妆技术。在这个过程中,路费、学费加上购买化妆品的钱整整花了几万元,不过物有所值,经蓝玲大师的妙手点化和自己的用心琢磨,谭兰燕回来后果然是“变了样”:从眉梢的位置到妆容的配色,一笔一画都恰到好处,俊美端庄而神采飞扬。学习化妆,不止是为了美化五官增添自信,谭兰燕还希望借助具有个性的妆容更好地代入角色,通往剧中人物的灵魂深处,以实现形神统一的惟妙惟肖。

(谭兰燕饰双阳公主)       

      当然,粤剧旦角艺术之美不仅在于声腔、妆容,形体上的塑造和表达也未尝不是一种美学。谭兰燕在这方面的美学启迪,主要来自于她的另外一位师父,上海昆剧名家梁谷音。梁谷音的表演讲究身段的优美,创新而又不失规矩。著名画家程十发曾评价梁谷音的《烂柯山》:“一颦一笑,都翩翩入画。”其中,由她改良的《泼水》就是此剧的典范。她的专访中写道,“梁谷音突破原有程式,吸收了印度舞蹈勾脚、翻手的姿态,构成大幅度夸张的身段动作;同时又充分发挥白色腰包的作用,忽而紧裹身体像蚌壳,忽而展开圆场似蝴蝶,满场红黑白三色舞动,十分醒目;还用双手双脚拍跳走圆场的动作,把崔氏半疯半痴的心态表现得活灵活现。 [i]”

       谭兰燕深得师父真传,她继承了梁谷音在《泼水》中的“破格”表演,牢牢以人物为中心,化用青衣行当的表演程式,成功演绎出一个可怜的女性卑微到尘埃里去的“疯”与“美”。她把这出折子戏移植为粤剧《马前泼水》,并在拜师后的第二年斩获了广东省第六届中青年演艺大赛金奖。“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跨越剧种的借鉴学习丰富了谭兰燕的舞台表现力,使她在形体艺术的变通与创造上如鱼得水,美成图画。  

       所谓飞跃,从来没有一蹴而就,但无外乎在机遇来临时的厚积薄发,抓住一颗星子,迸发万丈光芒。谭兰燕近年来最具突破性的飞跃,其实就是文章开头提到的,她的现代戏处女作——《雷雨》。2014年主演这部家喻户晓的大师之作,可以说是谭兰燕艺术生涯里前所未有的挑战。经典的剧本、特别的人设、复杂的关系、浓烈的情感……如何赋予蘩漪灵魂?最初接到任务,诸多难题一股脑儿涌上谭兰燕心头。“除了排练场和资料室,我吃饭、睡觉都在琢磨蘩漪这个角色。”而当中最难的,是要塑造蘩漪作为“五·四”新人成熟知性的一面。“她读过《安娜·卡列尼娜》,向往书中女主人公争取独立自由的生活,所以我认真研读了这部长篇小说,希望能真正走进蘩漪的精神世界,去发掘更大的创造空间。”在国家话剧院名导张奇虹的启发下,谭兰燕的首秀大获成功。“没想到最后,这部戏倒像是为我量身订做似的!大家都惊讶了。”

(《刁蛮公主戆驸马》的剧照)

       经过《雷雨》的考验,谭兰燕对于台词、情境和人物的分析都比以往严格多了;无论是演现代戏《南海疍家人》《驼哥的旗》还是新编古装剧《千古忠魂之于谦传》,她都更注重细节的刻画,揣摩每一个人物的性格和心理,动脑、动情,感同身受地去体会她们的处境。闲暇时,谭兰燕渐渐爱上了清茶淡酒的慢生活,开卷怡情、观赏电影,从《红楼梦》等名著的绵密深邃中体悟人性百态,积累创作素材,涵养一颗诗意的心。内秀,这应该是一位好演员不懈追求的,更高层次的蝶变。 

创新之都追梦人

       今年,是谭兰燕在深圳工作的第七个年头了。深圳这座城,交杂南北,是广大新移民的第二故乡,四十年来的锐意进取创造了举世瞩目的“深圳速度”,奏响了时尚、创新、多元的主旋律。在高楼大厦的环抱之中,堪称老牌的深圳戏院上演着《柳毅传书》和《刁蛮公主戆驸马》;十字街头的霓虹灯影处,“粤show剧场”“粤剧在周末”的宣传海报光彩夺目;粤剧在深圳,和谐地融会成当地文化的一部分,别是一番“新潮”。

(谭兰燕在深圳团。左起:冯刚毅、黄伟坤、谭兰燕、陈世才、卜美玲)

       说起剧团,谭兰燕感到自豪。“我们深圳市粤剧团的历史是非常辉煌的。有粤剧界首位‘二度梅’得主冯刚毅老师,有国家一级演员黄伟坤、苏春梅老师,还有很多优秀的前辈和同事。他们排的一些戏都比较创新,如《风雪夜归人》《驼哥的旗》等等,会作为保留剧目一代代传下去。”诚然,这份荣耀更意味着使命,“接好这个班”,要继承好传统的精华并进行创造,谭兰燕的实力担当显得尤为重要。所幸,很多前辈艺术家都对她关怀备至,其中就如苏春梅老师,“从《马前泼水》到《驼哥的旗》,每个戏的唱腔都离不开她的指导。”

(谭兰燕饰赵盼儿)

      2018年4月15日,谭兰燕在香港新光大剧场举办了首个个人专场“兰姿燕韵——谭兰燕艺术专场”,赢得了“人气爆棚”的热烈反响。她以《马前泼水》《百花公主之“赠剑”》《鬼怨之“放裴”》《芙蓉花之“浇花”》《穆桂英大战洪州之“释嫌”“破阵”》等折子戏,全面展示了青衣、花旦、刀马旦行当的表演技艺,唱做俱佳、文武兼优。我们可喜地发现,经过这些年在深圳市粤剧团的历练,谭兰燕的艺术已步入成熟,她不但能够独当一面,而且逐渐接近理想的创作境界,跟着心去走。

(自信阳光的谭兰燕)

       其实,谭兰燕的“舞台”并不局限于舞台,她要把自己的事业理想融入深圳这座城市,扎根土地,与时代的脉搏同频跃动。进校园、进社区,不少推广粤剧文化的场合都有她忙碌的身影,在新一代深圳人的脑海中留下粤剧记忆,让这门优秀的传统艺术变成现代人共同向往的“诗和远方”,这也是谭兰燕所乐意的。       

      “艺术的成功依靠点滴的积累和坚持。师父曾说:要耐得寂寞,贵在坚持!”心中有片海,眼里有道光,脚下就有不寻常的路。祝福兰燕,在自由的艺术天空里越飞越高!

[i]摘自《上海文艺》2012年9月专访《梁谷音:昆曲已经精致得不能再改了》

(本文刊于《南国红豆》2019年第3期)

采写 | 刘思琪

图片来源 |  受访者提供

欢迎投稿:qingzhairushe@163.com

报梨园之快讯

阅红豆之沧桑

传戏班之逸闻

听粤伶之心声

免责声明:本文由南方+客户端“南方号”入驻单位发布,不代表“南方+”的观点和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