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常说的“头啖汤”
意思是第一拨出锅的汤
味道最为鲜甜
广州人爱喝头啖汤,也善于煲头啖汤。
在40年的时间里,
广州栉风沐雨、海纳百川,
煲出了一碗鲜甜醇厚、回味无穷的靓汤。
为庆祝改革开放四十周年,由广州市委宣传部与广州广播电视台联合出品、由广州广播电视台纪录片中心历时1年精心打造的大型纪录片《头啖汤》。
《头啖汤》共8集,每集50分钟,以《市场》、《开放》、《文艺》、《乡镇》、《热土》、《制造》、《科技》、《枢纽》8个不同主题,全方位、多角度讲述广州改革开放40年不同领域的精彩故事。
1978年以来,广州成为了中国改革开放的“试验田”,低调务实而又兼容并蓄的广州人,以敢为人先的“头啖汤”精神,先行先试,大胆探索,大胆实践, 创造了很多个全国第一:
城市价格改革在这里率先“破冰”,
第一批个体户在这里白手起家、劳动致富,
第一个五星级宾馆在这里开门迎客,
第一个“扬手即停”的出租汽车公司从这里起步,
第一家中外合资企业在这里落地,
轻松娱乐的流行音乐从这里星火燎原风靡全国……
美在花城
广州电视台1988年成立,不久推出了“美在花城”广告新星大赛,是内地最早的电视选美活动,光广州就有6000多人报名参加,轰动一时。
广东媒体就是从那时起锐意改革,至1990年代蔚为大观的。1992年,广州电视台出品的电视剧《外来妹》在央视热播,曾创下了28个点的收视神话。
电视剧《外来妹》
《头啖汤》和“美在花城”广告新星大赛,《外来妹》一样,是广州电视人创造的载入历史的作品。
一条鱼
生活像头啖汤,
一鱼一菜,图的是个新鲜
可就在几十年前,“四季常青吃老菜,鱼米之乡没鱼吃”却是广州这座鱼米之乡的生活场景。老百姓每人每月只有二两鱼票,全家人攒一个月不够买一斤鱼。
广东省收藏家协会理事林仕荣专门收藏票证。从上世纪50年代起,中国实行严格的计划经济,买粮油肉食都要票证。林仕荣说:“那时候有钱都没有用,没有票买不到东西。”
当时在广州,为了买到供应有限的鱼吃,凌晨三四点就要去排队,用砖头占位,早上7点开市,排在后面的人只能买到鱼渣。
为什么吃鱼这么难?因为供给少。为什么供应少?因为水产品实行三级分配,国家给省里指标,省里给市里指标,产区的渔民按计划生产,全是政府定价,没有积极性。市里的采购员要一直蹲在那里催落实,盯着渔民把鱼打回来交给政府的供应站。
习仲勋在广东担任省委第一书记时,曾收到广州一位市民来信,里面装着一张无法兑换的五角钱鱼票,给他带来了极大震动。
很快,广州就开始以水产品为突破口,进行全国最早的水产品统购统销改革。1978年12月,广州一德路开办了一家国营河鲜服务部,买卖双方可以自由贸易、自由议价。卖手叫价,一条鱼多少钱,有没有人要,价高者得。这样的场面引来很多人的围观,觉得好新鲜。
就这样,从河鲜开始,广州又接连放开了咸鱼海味、塘鱼、冰鲜鱼市场。
放开价格后的鱼档
“街边仔,街边女,我开个鱼档来做生意,雅马哈鱼档真威风,这里的鲩鱼又大又生猛。”这是上世纪80年代电影《雅马哈鱼档》中的歌词。广州人就这样吃上了鲜美河鲜、生猛海鲜。
但改革并非没有压力。市场闸门一开,鱼价随之上涨。计划经济时代最贵的“牌价鱼”几毛钱一斤,一下子涨到了几块钱,引起很多投诉。但改革者顶住了压力,没过多久,各地的鱼争先恐后游了过来,鱼价慢慢回落,河鲜杂鱼也从十来个品种增加到了上百个。
广州是全国第一个
解决了“吃鱼难”的大城市
1985年4月
广州取消了最后一张鱼票
一只鸡
1978年,中国个体经济就业人数只有十几万,相当于五六千个人中有一个个体经营者。
由于就业压力巨大,1979年2月召开的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局长会议提出:“各地可以根据当地市场需要,在取得有关业务主管部门同意后,批准一些有正式户口的闲散劳动力从事修理、服务和手工业等个体劳动,但不准雇工。”
1979年底,全国个体从业人员就发展到了31万。
1980年4月,在国营广州锅炉厂当焊工的高德良,决定放弃“铁饭碗”,下海做祖传的“太爷鸡”。周围的人怀疑他脑子出了问题,工商局也不相信他一个干部子弟会去卖鸡。为了说服工商人员,他现场做了一只“太爷鸡”,对方品尝后连连称好,当天就给他办了执照。
1982年,高德良烹制太爷鸡
“太爷鸡”第一个月就有8000元营业额和3000多元利润。但问题也来了,他雇了几个帮工,违反了1980年中央75号文件明确规定的“不准雇工”;日营业额超过100元,街道就要按营业额征收2%到3%的税;向银行贷款3000元,只批了1000元。左右为难。“太爷鸡”的营业额第三个月也降到了3000元。
国务院领导很快批示了高德良的信件
高德良在1980年12月给国务院寄了一封9页纸的挂号信。
高德良的信,应该是中国个体经济成员第一次提出关于保护私有产权的建议,并获得了国务院的正面回应。
1985年,高德良登上美国《时代》周刊
随着政策逐步改变,雇工开放了,税收调整了,广州成为国家允许个体经营者贷款的试点,高德良也成为第一个受益者。
1981年,《中共中央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首次将个体经济定位为公有制经济的必要补充。
煲靓汤
广州人用心煲靓汤,爱喝头啖汤。
1977年,港商刘耀柱第一次到广州白云区探亲,在广州火车站下车后,提着大包小包,坐了一个多小时公交车才到家。后来,他和广州合作经营出租车,计时收费,价格透明,造就了“扬手即停”的“广州现象”;
市民正在体验“扬手即停”
1983年,霍英东投资的,全国第一家中外合作的五星级宾馆,白天鹅宾馆开业。
白天鹅宾馆
敢为天下先
广州人并非只是吃吃喝喝
也是有勇气、敢突破的创新者
敢为天下先
在《头啖汤》里可以看到,1980年,广州东方宾馆开办了改革开放后全国第一家音乐茶座,邀请驻唱歌手现场演唱流行歌曲,每晚都被挤得水泄不通。
广州人不仅在思想上解放
在体制机制上也敢于开创
1976年,广州农场局下属的一间靠几口铜锅熬药的小制药厂,向上级提出,要独立的人事权,跟上级承包定额利润,完成定额部分80%上交,20%留给企业;超额利润部分30%上交,30%用作企业发展,40%作为员工福利。
1978年确定了“以销定产”,主动出击,在全国自建销售网络,派业务员一个县、一个市、一个省地推销产品。
到1979年,制药厂已在全国建立了近400个销售网点,开中国制药行业的市场营销之先河。这就是后来的白云山制药总厂。
创办之初的制药厂,设备简陋
在广州天河的杨箕村,1976年,26岁的张建好挑起了村委会主任和党总支书记的担子,她从老支书手里接过存折时发现,全村4000多口人,流动资金只有150元。
1978年,为了调动村民生产积极性,她和村干部顶着风险,搞起农田承包试点,试点村民的月收入从原来的10元涨到30元甚至100元。1979年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全国推广时,杨箕村一部分村民已经先富起来。
杨箕村在1987年创立了全国第一个农村股份经济组织——沙河镇杨箕村股份合作经济联社,村民既是劳动者,又是股东,让村民当上了集体经济的主人。
“杨箕模式”如星星之火
燎原全国
推动了农村经济改革的百花齐放
现在的白云山制药厂
改革开放40年,广州,作为一座枢纽城市,广州的地铁里程全国第三,新白云国际机场旅客吞吐量全国第三,广州空港经济区初步建成了全国最大的空港物流中心,广州港口货物吞吐量全国第三,广州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全国大城市中第三。
广州白云国际机场
广州的汽车、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新材料、新能源等为代表的产业基础非常雄厚。
富士康去年宣布在广州投资610亿元建设10.5代显示器项目,未来这里将产出世界最先进的8K显示屏,富士康还带来了100多家合作伙伴企业。富士康选择广州,是看到了广州作为珠三角中心城市的市场优势,物流枢纽优势,以及教育和人才的综合优势。
40年来,这些鲜活的广州故事,就是最生动的中国人的故事。从这些个性鲜明的故事里,能看见广州人血液里共同的精神特质,看见广州与世界千丝万缕的联系。
广州是一座给人以机会的城市,
一座有美好生活体验的城市
一个把机会之城和体验之城
融合在一起的好地方
点击阅读原文
可以观看《头啖汤》全部8集纪录片
编辑 | 黄嘉露
来源 | 人民日报、南方+、秦朔朋友圈
本文已获得“秦朔朋友圈”授权转载
扫描下方二维码解锁更多技能
1、回复【公租房】查看最新消息
2、回复【福利】查看各种政策福利
3、回复【社保】查询广州社保缴纳记录
4、回复【入户】查询相关政策
5、回复【美图】看看广州有多惊艳
点击菜单栏【便民服务】解锁更多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