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网 > 中山新闻 > 正文

南方观察 | 梦起岐江,向海而兴


【编者按】

伟大的城市总与水为伴。在人类逐水而居的时代,大河大城的故事并不鲜见。

贯穿中山中心城区的岐江河有着上千年历史。千年岐江,是中山城市文明的原点,香山文化的发源地,工业文明和城市化的主阵地,也是中山未来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从江河时代走向海洋时代的起点。

从2012年岐江新城理念提出,到2021年“3+4”重大平台建设,回望近10年,岐江河一直是中山城市发展的核心。在“双区”建设背景下,岐江新城被赋予了城市未来新客厅的角色。

今年7月,中山启动岐江河综合整治行动,提出“河畅、水清、堤固、岸绿、景美”的治理目标,提升岐江河城市综合环境。岐江河承载着厚重的人文历史,蕴藏着城市发展的潜力,保护好岐江河对中山经济社会发展意义重大。围绕岐江河的城市布局不断推进。城市发展回到岐江河这个原点,是中山重塑城市核心竞争力的必然之举,也是新时期发展新起点。本期《南方日报·中山观察》推出“岐江问水”系列报道,对中山母亲河的过去、现在、未来给予关注,对岐江河的生态、民生、城建等问题进行梳理。

从岐江河出发,中山正在寻找融湾入海的新路径。


中山,原是孤悬珠江口外伶仃洋上的一个岛屿,名曰香山岛,因岛上的香山山脉(今五桂山)而得名。向海而生,是中山这座城市的生存之道。在逐水而居的生命本能下,岐江河成为中山城市文明的原点。在山与海的故事中,岐江河是绕不过的部分。

一脉千年,一部岐江河史,就是一部流动的中山城市发展史。

梦起岐江。中山最早的商业圈、现代工业都诞生在岐江河一河两岸。近代中山更是名人荟萃,成为中国向外看世界的重要窗口。乘改革开放之风。以岐江河为辐射点,中山专业镇经济繁荣发展,创造出广东“四小虎”的奇迹。

岐江河。南方+叶志文拍摄

岐江河。南方+叶志文拍摄

逐浪湾区,向海而兴,岐江河仍是中山从江河时代迈向海洋时代的舞台。从岐江新城到火炬开发区,再到伶仃洋畔的翠亨新区,自西向东,连成射向珠江口东岸和大湾区的一支利箭,三大区域是中山参与湾区竞争的“胜负手”,承接“黄金资源”的“金饭碗”。

静静流淌的岐江河见证和记录了中山曾经的荣光,也承载着中山城市发展的新梦想。岐江河之于中山的重要性不断加重,从历年来的治水行动,到岐江新城规划,再到被列入城市重大发展平台,岐江河是中山城市发展的重要风向标。

在打响全面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攻坚战的背景下,问策岐江治理,是应有之义。

岐江问水,是问来时路,更是问未来。

1

岐江问水,首问当问人文。

秦汉以来,香山先后隶属番禺、东莞,至南宋时期,香山才正式立县,元代,香山岛才与大陆相连。岐江河正是在香山从海岛向海滨地区转变过程中,逐渐汇流成河,穿城而过。

“台山初罢雾,岐海正分流。渔浦扬来笛,鸿逵翼去舟。”一千年前,早在香山立县前,岐江河成河前,唐代香山人郑愚泛舟香山,写下诗歌《泛石岐海》,记录下千年前石岐渔港的繁华景象,香山风貌也由此进入中原文人雅客的视野。

传说中“秤土”选址的香山县城“铁城”就位于岐江河边。明代以来,香山成为内地与澳门联系的重要通道。如今深藏于五桂山脉中的岐澳古道修筑于清代,是连接香山县城和澳门的通道。70多公里的古道并不算长,但却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通道之一,更是国人看世界的重要窗口。当年出洋打拼的第一代华侨,不少就是通过岐澳古道走向澳门,乘船出海。孙中山先生当年赴檀香山读书,也是从澳门乘船出发,途中,他“始见轮舟之奇,沧海之阔。自是有慕西学之心,穷天地之想”。

位于中山市南区的中国百货先驱马应彪铜像。南方+ 李姗恒 拍摄

位于中山市南区的中国百货先驱马应彪铜像。南方+ 李姗恒 拍摄

有人说,一条岐澳古道是半部中国近代史,岐澳古道开启了近代国人向海洋文化的探索。从岐江河通向大海,开放之风从岐澳古道穿越五桂山脉吹来,香山成为最先接触海洋文明的地区。自近代以来,无论是在思想界、商界或是政界,香山人才辈出,走出了一批敢想敢闯的先行者,如开风气之先、“睁眼看世界”的容闳、郑观应等一批近代思想先驱;如开启中国百货现代化的中国四大百货创始人郭乐、蔡昌、李敏周、马应彪;如“天下为公”“敢为天下先”的孙中山先生等。

山河海之间孕育出开放包容、融合中西的香山文化,这也是岐江河流域文化的底蕴,中山城市精神的浓缩。

岐江治水,当复岐江之魂,唤醒“闯”的精神,再塑城市精神。

2

萋萋芳草,悠悠岐江。

由粤中船厂旧址改造而成的岐江公园,像镶嵌在岐江河畔上的一块宝石。公园内,儿童嬉闹,老人踱步,情侣窃语,这是繁忙都市中的一片乐园,也是中山对“人河城”共处之道的反思。

在设计岐江公园时,首席设计师俞孔坚教授把对亲水的向往和对足下文化的珍惜融入其中。如今,公园内保留了粤中船厂船坞、骨骼水塔、铁轨、机器、龙门吊等带有工业印记物品。站在公园里的亲水平台上,远可观两岸都市商圈,近可赏水岸美景、“野草之美”,从这些旧物件中,人们还可追忆那个诞生在城央岐江河畔上的工业巨头。

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岐江河进入到深入治理阶段,岐江公园正是诞生在那个时代。“退二进三”,还河于民,再造宜居岐江,是治理核心。

岐江河。南方+叶志文拍摄

岐江河。南方+叶志文拍摄

2010年,在辛亥革命100周年之际,中山启动包括以岐江河为核心的“水体净化”工程在内的十大民生工程,沿岸治理、江景亮化、岐江夜游,岐江河旧貌换新。

2012年,岐江新城概念提出,一个新的“强心”计划让岐江河再次进入城市发展的核心议题。2019年,岐江新城的概念得到升华。当年,中山发布《中山市岐江新城提升规划》和《中山市岐江河一河两岸城市设计》,融合产业、人文、交通、生态等多种功能的岐江新城被赋予城市新客厅的新角色。

围绕复水清源、缝合两岸交通、丰富滨水空间、唤醒历史人文记忆等目标,中山还提出打造安全干净的清澈岐江、创新集聚的繁荣岐江、城河交互的共生岐江、轻松闲适的优雅岐江、多模出行的畅通岐江、聚集中山印记的活力岐江、展示湾区城市形象的魅力岐江等形态。在岐江河多种形象的背后,都指向一个本质——以人为本。

当下,岐江治水,是治城,更是凝心。

3

岐江河,西江水系,南北走向,全长39公里,贯穿中山市城区和11个镇区,平均河面宽150米,具有灌溉、调蓄洪水、排涝、纳污、城市景观及通航等功能……这是官方对岐江河的注释。

岐江河孕育了中山城,岐江河一河两岸是中山城市治理的天然博物馆。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岐江河一河两岸都是中山的一张名片。自南宋末年开始评选的“香山八景”,“石岐晚渡”多次入选,在1985年评选的“中山十景”中,“岐江晚望”再度入选。

岐江河一河两岸是中山城市发展的起点。元明以来,以“岐江河—县城”为原点,香山进入城市建设的上升期。自明代开始,岐江河畔就集聚了著名的“十八间”商铺,岐江河上的商圈由此发端。

百年前,岐江河是香山的交通要道,人们乘船抵达香山,在天字码头附近上岸便可见“迎恩阁”,那是香山县接待过往官差的驿站。从“迎恩阁”通往县城“铁城”西门的是曲折相同的“迎恩街”,也即后来的“观澜街”。民国初年,吴铁城、朱执信等县长拆城墙、修马路,原先曲折相通的石街,摇身变成了岐江边首条官修“大马路”。1925年孙中山先生逝世后,为了纪念孙中山先生,这条马路被命名为“孙文路”。

岐江河航拍。南方拍客供图

岐江河航拍。南方拍客供图

新中国成立后,在岐江河上建桥,成为岐江河上的头等大事。军民合力下,历时数月,第一代木质岐江桥在1951年1月竣工通车。1976年,岐江桥升级为钢筋混凝土大桥。岐江桥的修建,结束了岐江两岸的船渡通行历史,也开启了城市西进的时代,千年分割的岐江两岸连成一片。

不断扩大的城市“反噬”了作为城市原点的岐江河。在中山大规模城市建设中,岐江河一度陷入碎片化治理的困局。随着传统沿江商圈的衰落和商业中心的转移,岐江河岸线活力减弱、生态环境破坏、人文脉络断裂、沿江空间侵占等问题渐显,山水田城的格局逐渐模糊。

环顾珠三角,关于大河大城的故事不断上新。广州谋划珠江沿岸高质量发展,启动新一轮治水,珠海建设“一带九湾”,东莞打造“三江六岸”……珠三角各地将滨江、环湾、滨水区域作为提升城市品质、展现城市特色的战略性区域进行打造。

岐江河对于中山的重要性,就如西湖之于杭州,珠江之于广州。在翻涌城市竞合浪潮中,平静的岐江河也翻起了波浪。从岐江新城到“3+4”重大平台,从传统人文中心到面向大湾区的城市新客厅,一张以岐江河为起点,山河海共舞的江海新图徐徐展开。

岐江治水,向内强心,是中山再复城市荣光,走向湾区的必由之路。

【策划】罗丽娟 雷海泉

【采写】雷海泉

【图片】南方日报资料图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