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落于三水森林公园东侧的佛山市三水中学附属初中(以下简称“三中附中”),是一所传统与现代交相辉映的学校。
三水中学于1917年建校,初中部与高中部在2003年才正式分离办校。因此可以说,三中附中是一所名副其实的三水百年名校。
而在三中附中的校园正中,横亘着一句醒目的巨幅标语——“培养有民族精神世界眼光的现代人”,为这所历史悠久的学校平添了与时俱进的新气象。
这幅标语的设计者正是三中附中校长邵仲文。2012年,曾获得湖北省特级教师、全国模范教师、湖北省“楚天卓越校长”等称号的邵仲文从湖北来到三水,正式执掌三中附中。
这6年来,邵仲文将创新精神注入三中附中的教学、管理等各项事务中,逐步构建起以“自立立人、自达达人”的教育理念为统领,以“‘养’‘教’并重,知行合一,个性发展,因材施教”的教育策略为依托,以培养引领者为目标的教育教学体系,全力推动师生共同成长。
关键词一:创新
到三中附中之前,邵仲文在家乡湖北鄂州曾担任过多所学校的校长,深知对于一所学校来说,校长这个领路人所扮演的角色举足轻重。因此,性格直爽的他初来乍到时,显示出谨慎的一面。
“我刚上任的第一个学期只专心做一个‘旁观者’,每天带着眼睛和耳朵这里看看,那里听听,不轻易发表意见,希望能够尽可能深入地了解三水、了解学校。”邵仲文说。
观察了整整一个学期之后,邵仲文开始尝试向这所百年名校注入创新的因子。“三中附中有优良的传统,教师队伍作风严谨、务实,但思想偏于保守,缺乏创新的活力,而创新应该是永无止境的。”邵仲文表示。
无论是在学校的管理上,还是在教育教学的实践中,邵仲文都不遗余力地推动创新。“求新求变是邵校长一贯的追求,甚至是举办运动会这样的事情,他都会琢磨着今年的运动会能不能在去年的基础上做些改变提升。”三中附中的一位管理人员表示。
针对教师集体备课的旧有模式,邵仲文提出了“二次备课”的新要求。此前,三中附中教师习惯于一起备课,好处是利于发挥集体智慧,能够博采众长,弊端则是教师的授课方式、习题设计等教学各环节严重同质化。
“教学是一种即时生成的、动态发展的过程,真正的课堂是最为生动和鲜活的。老师备课不能像流水线作业一样,而是要依据每个班级学生的知识基础、领悟能力等来量身定做。”邵仲文认为,“所以在集体备课之后,我要求教师进行二次备课,要针对自己学生的接受能力等因素进行相应调整,让学生在课堂上获得更多的知识和感悟,实现知识点的再生成。”
邵仲文认为他担任三中附中校长以来最大的创新,是探索老师与学生的“角色翻转”。凡是三中附中的教师均可申请开设“角色翻转”实验班,上课时老师坐在台下做“学生”,而学生则像老师一样上台讲课。
“做老师时间长了思想容易固化,当你坐在学生中间,以学生的视角去体验课堂,站在学生的立场去考虑问题,你就会更清楚地知道学生需要什么样的教法,你再回讲台上就知道该怎么教了。”邵仲文说,“而学生做了老师,本身就是学习方法上的创新——以教促学。上课前教师会先对这个学生进行基本的指导,并提供相关备课材料,然后由学生来给自己的同学上课。这个试验非常受学生欢迎,他们的参与热情都非常高。”
关键词二:“养”“教”并重
基于多年的教育教学和学校管理经验,邵仲文将自己的教育理念总结为“立达文化”:自立立人,自达达人。为贯彻这一教育理念,他在三中附中提出了“‘养’‘教’并重,知行合一;个性发展,因材施教”的教育实施策略。
何谓“养”“教”并重?邵仲文解释说,三中附中是寄宿制学校,学生大部分时间都呆在校园里,因此学校除了要重视日常的教育教学,还应担负起“抚养”的责任,要注重对学生身体和心理素质的培养。
考虑到初中阶段正是学生长身体的时候,邵仲文亲自抓学校食堂的管理。三中附中建有佛山市A级饭堂,所有过程均有视频监控,保证饭菜的安全、卫生、可口、营养,还配有课间餐、夜宵。
“食材必须安全卫生,菜式要尽可能丰富多样,而且一定要尽可能做得更美味一些。”邵仲文笑着说,“所以三中附中的毕业生无论去到哪里,没有不怀念母校食堂的。”
为学生的身心健康着想,三中附中在常规的体育课之外,还开设了射箭和攀绳等特色课程。“射箭既能锻炼身体,也非常有文化内涵;攀绳不仅能够增强身体各个部位的机能,而且还能产生精神上的激励。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从平地起步,越攀越高,一种‘会当凌绝顶’的感觉油然而生,非常美妙,是课堂上感受不到的。”邵仲文说。
对学生的“养”与“教”,离不开家长的参与。为此,三中附中为家委会委员配备了专门的通行卡,任何一位家委会委员都可以随时进入学校,课堂、食堂、宿舍对委员概不设防,学校的很多事务也会邀请家委会参与决策。
关键词三:浸润式教育
在对学生的德育方面,邵仲文倡导的是一种“润物细无声”式的浸润式教育,并由此形成了三中附中区别于其他初中的一大特色——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社会实践活动。
“教学源于生活。”邵仲文表示,课堂小天地,生活大课堂,教师要帮助学生摆脱束缚、冲破牢笼,呼吸自由、鲜活的空气,让教学与生活接轨、与生命会晤、与社会共存、与时代共进,从而达到“少说教,多体验;轻负担,重感悟;小压力,大潜能;低消耗,高生;慢生活,快成长"的效果。
据统计,仅在2017年,三中附中累计组织各类校外实践活动30多次,其中包括北京研学1次、香港交流2次、“三生”训练基地实训1次、“亲近三水人文,寻访家乡故事”社会实践活动20多次、寒暑假义卖实践活动4次。
从探访老街到学包油角,到参与花市义卖,再到与农村学校一对一结对……三中附中学生的寒暑假总是因为学校组织的社会实践活动而变得格外精彩。
这些社会实践活动不仅广受学生欢迎,也得到了家长的高度肯定。“孩子能走出课堂,向不同领域的专业人才请教学习,这非常难得,家长都很感谢并支持学校组织校外实践活动。”孩子就读初一的家长周女士说。
关键词四:引领者
就任三中附中校长6年来,邵仲文一直吃在学校食堂,住在学校宿舍,并没有在校外置业,而是一心扑在学校的管理和教学事业上。“学校的一草一木,一颗螺丝钉,我都清楚明白。”邵仲文说,一名合格的校长应该“老老实实眼睛向下”,扎根在教室里、校园中,引领学校的发展,尽最大努力让师生共同成长。
对于三中附中来说,邵仲文是引领者。而邵仲文希望从三中附中走出的学生,同样具备引领者的素质。“我们的培养目标是人格健全、知识丰富、能力超强且极具创新精神的自然人。他既实事求是,又勇于开拓进取,以自己的知识能力为支撑,到任何一个地方、从事任何一种职业,都能够迅速适应并打开局面,开拓出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成为一个引领者。”邵仲文说。
为此,在三中附中,在国家规定的课程外,还开设了艺术、人文、科技、实践四大类校本课程,硬件上更是配置了高规格的物理探究室、智慧教室、机器人室、创客室等实验室,让学生在最优质的环境中拓展素养。该校还成立了动漫、气象观测、创意机器人等近40个社团,让学生尽情展示才华。
在邵仲文的大力推动下,三中附中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均成为拼搏进取的先锋,学校中形成了“凡比赛必参加、参加必获奖、获奖必获大奖”的良好氛围。
如今,随着三水区于2016年启动的新一轮教育综合改革步入深水区,三中附中也将迈入新的发展阶段。““学校发展正当时!”邵仲文说,学校将借助于北大创新班等改革举措,进一步铸就品牌、擦亮品牌。
回首30余年的教育生涯,邵仲文表示:“我的体会就是教育这个职业,是个‘良心活儿’,很多时候要凭良心做事,不能计较个人得失。比如说我希望学生拥有的作为引领者的能力,并没有一个量化的考核体系能够进行评估。所以从事教育要有功成不必在我的觉悟,不能有功利心,只有这样才能踏踏实实地做好教育。”邵仲文表示。
【撰文】马永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