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云南举办的2019国际特殊奥林匹克东亚区融合学校足球联赛上,广东顺德特奥融合足球队一路过关斩将,捧回了该联赛B组冠军奖杯。
“学生遵守规则,增强了自我意识,更爱交流了……”谈起这段经历,顺德启智学校校长申承林显得激动而自豪。这支特殊的足球队由顺德启智学校的特奥运动员和顺德中专学校融合运动员共同组成,学校希望借此帮助特殊儿童融入社会,让更多人了解特教、支持特教。
择一行、干一行、爱一行。20年来,申承林在特殊教育领域默默耕耘,他以先行先试的闯劲推动特殊教育的专业化发展,为中国特殊教育事业贡献广东智慧。
开发校本课程在多省推广
全国模范教师、2019年全国十大最美教师、广东“特支计划”教学名师……申承林头上有着诸多的光环。然而,刚加入特殊教育行业时,他也曾动摇过。
2000年,从陕西师范大学特教专业毕业的申承林怀着满腔热忱,南下来到顺德启智学校。初为人师,学生就给他来了个“下马威”:他听不懂粤语,与学生交流很困难,缺乏实操经验也时常使他束手无策。申承林回忆,曾有一个孩子课后不愿去食堂吃饭,坐在地上哭闹,他却无能为力。
横在申承林职业道路上更大的障碍,是对工作价值的怀疑。“每天重复地教孩子吃喝拉撒,有些学生隔天就忘得一干二净。我每天都在思考,这样的教育,意义在哪里?”
在时任校长梁敏仪的鼓励下,申承林慢慢摆正了自己的心态。能让特殊孩子融入社会、减轻家庭的负担,便是特殊教育的意义。在国内特殊教育的起步期,顺德启智学校招募了一批年轻的特级教师,开始探索适合中重度智障儿童的课程和教学方法。
上世纪90年代,特教行业可选择的教材少、适应度低,学生无法理解教材上的概念,教材也不能解决现实问题。2001年底,顺德启智学校与华南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教授王志超合作进行课程改革,申承林牵头组织并全程参与编撰。经过16年的努力,学校开发出一套100多万字、适用于中重度智障儿童的校本课程——《人性化课程》。
申承林介绍,这套课程包括社会化课、体能课、言语课、图形操作课、情绪分化课、划画课六个板块,能帮助儿童掌握基本社会规范,培养生活劳动技能和情绪表达控制能力。
目前,这套课程在广东、湖南、四川、海南多地的特殊教育学校推广实践,效果得到同行和专家的广泛认可,许多地方的特殊教育学校都慕名而来,选派教师到顺德启智学校进行跟岗培训。
推动特殊儿童走进社会
如今,从普通特教老师到学校管理者,角色转变让申承林有了更多的思考。
“推动特殊教育走向专业化,不能只靠经验教学。”申承林以身作则,工作之余进行学习,获得了硕士学位,并成为特殊教育学校第一位在职攻读博士学位的教师。
为提高教师专业能力,申承林初步设计了“同心圆”课程框架,以特教基础知识技能为圆心向外拓展,形成一个涵盖人文社科和自然科学的完整知识体系,为特教教师搭建平台,鼓励老师广泛涉猎、主动学习,打造学习型团队。
优质的师资配备和先进的教育理念,使顺德启智学校的特殊学生得以快速成长。通过在启智学校9年的学习,大多数孩子能适应家庭和社区生活。申承林和教职工仍在努力,让50%的学生掌握了基本的劳动技能,真正实现就业。
“如今社会上对特殊儿童、青少年的接纳程度逐步提升,但这种接纳更多是出于同情与爱心,而非理性了解。”申承林坦言,他希望能给孩子们创造更好的社会环境。
“外人看到特殊儿童能够正常生活,却不知道即使一个简单的动作,比如拿杯子喝水,背后都有千百次分解训练。”申承林说,只有社会能够深入了解特殊儿童成长的过程,才能给到切实的帮助。
因此,顺德启智学校积极推动特殊儿童“走出去”。组建融合足球队、参加文艺汇演、参与电视台少儿春晚节目录制,特殊儿童主动与社会接触,让更多的人了解他们。
今年2月1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提出到2035年全面建成粤港澳大湾区,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高度,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消息传来,申承林兴奋不已。他说,粤港澳大湾区的规划建设对于广东的特殊教育发展是一个机遇,一个高度文明的社会,特殊教育的发展水平一定会很高。届时,他希望广东的特教经验能够在全国、全世界面前展示。
【见习记者】吴淑斌
【记者】杜玮淦
【来源】南方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