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网 > 正文

仅6.3%未成年人没上网!近9成网上学习,3成接触到违法信息


随着网络日益发达和智能手机不断普及,未成年人触网率不断上升,互联网成为当前未成年人重要的学习工具和娱乐平台,对其学习和生活的影响不断增强。

日前,共青团中央联合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对全国6—18岁的未成年人互联网使用情况进行了调查,并发布了《2018年全国未成年人互联网使用情况研究报告》(以下简称《报告》。

《报告》显示,我国未成年网民规模达1.69亿,未成年人的互联网普及率达到93.7%,30.3%的未成年人曾在上网过程中接触到暴力、赌博、吸毒、色情等违法不良信息。

9成未成年人利用互联网学习

针对未成年人上网行为进行研究,《报告》聚焦未成年人互联网普及、网络接入环境、应用使用和利用网络进行自我保护等情况。

《报告》显示,截至2018年7月31日,我国未成年网民规模达1.69亿,未成年人的互联网普及率达到93.7%,明显高于同期全国人口的57.7%互联网普及率。

其中,小学、初中、高中和中职学生上网比例分别达到89.5%、99.4%、96.3%和99.0%。城镇未成年人的上网比例达到95.1%,而农村未成年人的上网比例也达到89.7%。

《报告》提到,手机成为未成年人的首要上网设备,使用比例达到92.0%。未成年人拥有属于自己的上网设备比例也不低,比如69.7%有手机,24.6%有平板电脑,13.9%有笔记本电脑。当前未成年人使用电脑上网地点主要集中在家庭和学校,92.4%主要在家里上网,39.4%经常在学校上网。

未成年网民上网活动丰富,不同学历段未成年人的网络使用呈现差异化特征。利用互联网学习的未成年人最多,达87.4%,其后是听音乐(68.1%)、玩游戏(64.2%)、聊天(58.9%)。短视频作为新兴休闲娱乐类互联网应用受到未成年人青睐,其使用比例已达40.5%。

3成未成年人曾在网上接触到违法不良信息

《报告》指出,网络暴力、网络违法和不良信息仍然存在。

15.6%的未成年人表示曾遭遇网络暴力,最常见的是网上讽刺或谩骂、自己或亲友在网上被恶意骚扰、个人信息在网上被公开。30.3%的未成年人曾在上网过程中接触到暴力、赌博、吸毒、色情等违法不良信息。

短视频平台成假货橱窗、学习类App氪金涉黄、未成年人打赏网络主播频发、音频语音App“磕炮”大行其道……去年以来,南都曾报道网络平台涉未成年人多起事件,互联网多平台乱象频发,给青少年学习成长带来隐患。

在各类社交音频语音平台,或赤裸或隐晦的色情内容正以多种新形式蔓延,受众不乏未成年人。南都记者2018年4月27日报道,在一些音频平台,“磕炮”教程、剧情类ASMR内容大打色情擦边球,部分内容露骨;在一些语音平台,有用户连麦公开“磕炮”,还有人以此牟利;在多家社交平台,甚至有人发布明确针对未成年人的有偿交友信息,言语挑逗。

2018年10月至12月,南都推出多篇调查报道,揭露国内多款知名学习类App存在的乱象:有的App官方微信公号中含大量不雅、性暗示内容,有的App内含大量游戏,甚至助推孩子“氪金”。

针对未成年人巨额充值、打赏乱象,南都于2019年3月对20家提供直播服务的App测评发现,仅7家可事前关闭打赏功能,85%的样本平台没有在用户注册环节和新用户消费环节进行有效身份验证。

“App的广泛应用给人们带来极大便利,同时也风险丛生。”全国政协委员、重庆静昇律师事务所主任彭静曾向南都记者表示,我国当前对App的监管仍处于起步阶段,尚未建立针对App的前置审批程序,App上线仅需应用商店进行形式审查即可,很多App游离在行业监管外,缺乏分级分类管理制度。“调研发现,开办学习类App这样的在线教育平台几乎是零门槛,教育主管部门难从资质、内容上严格把关。”

建议:出台《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

在总结未成年人互联网使用趋势的基础上,《报告》建议,应构建我国未成年人网络保护的基本法律框架。在未成年人保护法修订中增设“网络保护”章节,尽快出台《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在完善行业监管机制、减少不适宜未成年人接触的不良信息、预防未成年人沉迷网络等方面制定有效措施。

这一建议与彭静在今年全国两会上的提案相似,她提出强化App分类监管,积极推动《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出台,隔离对未成年人有害的信息,保障青少年移动网络安全。推动相关法律制度完善,确保主体履责。各行业监管主体应制定监管规程,针对App安全薄弱环节细化管理义务。“比如,针对学习类App乱象问题,教育部可制定专门的《在线教育App暂行管理办法》,规范本行业App有序发展。”

在网络监管方面,《报告》提到,应健全约谈警示、定期巡查、联合惩戒、黑名单等行之有效的监管制度。对于企业,应明确所有的互联网信息、服务提供商都具有媒体属性,推动企业严格执行“先审后发”制度,网络游戏中强化实名验证及身份识别、防沉迷设置、家长守护工具等技术措施。

此外,《报告》建议,对现有的治安、刑事处罚框架内,依法对网络侵害未成年人犯罪行为进行严厉打击,特别是对网络儿童色情、性侵等犯罪明确界定范围、提高惩处力度。

采写:南都记者 张雅婷

编辑:张亚莉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网站简介- 广告服务- 诚聘英才- 联系我们- 法律声明- 友情链接

本网站由南方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广东南方网络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负责制作维护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0-87373397 18122015029 18122015068

ICP备案号:粤B-20050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