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网 > 正文

资源总量突破80万份!中国工程院刘旭院士:争取2035年率先实现种质资源强国梦


“四十年改革开放,几代人梦想成真。中国从种质资源落后国家,已经发展成为位于世界前列的种质资源先进大国,向种质资源强国不断迈进。”12月20日,在农业农村部种业管理司召开的“中国种业改革40年座谈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刘旭对中国作物种质资源发展巨变进行回眸,并提出未来发展目标。

座谈会现场

01改革开放迎来种质资源全面发展

“中国是一个名副其实的种质资源古国、富国。”刘旭说。

中国工程院院士刘旭

他介绍,20世纪上半叶开始,我国作物种质资源经历了起步与徘徊阶段。丁颖、金善宝、戴松恩等老一辈科学家开始研究并呼吁收集种质资源,1955-1956年由农业农村部(原农业部)连续发文征集全国农作物种质资源,至1959年,共征集21万余份。

1960年,董玉琛先生提出“作物品种资源”的概念,标志着中国作物种质资源学科开始形成。

1962年,金善宝、刘定安先生出版中国第一本作物品种志《中国小麦品种志》,实现了中国作物种质资源从无到有的飞跃。

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召开,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品种资源研究所获批成立,我国作物种质资源工作走上全面发展时期。

02建立体系,成为种质资源大国

“中国改革开放正式拉开序幕,作物种质资源事业开始全面腾飞,跃入新阶段。”刘旭介绍,主要表现在三方面:

建立全国种质资源研究工作体系,全面收集种质资源。1979-1984年,通过进行农作物品种资源补充征集工作,共收集到60种作物的11万份种质资源,连同50年代征集的还具有发芽能力的资源16万余份,共计27万余份。陆续开展全国考察,收集资源8万份。至2000年底,从国外引进各类种质资源共计7万余份。

创建国家保存体系。1986年,国家作物种质库建成启用,是我国第一座现代化作物种质库。1986-2000年,完成33.2万份资源的编目入库。1992年,在青海西宁建成了国家作物种质资源复份库。建成世界上唯一的长期库、复份库、中期库、种质圃相配套的种质保存完整技术体系,使我国成为名副其实的种质资源大国。

创立鉴定评价体系,服务育种与生产。建立全国鉴定评价研究工作体系、高效繁种鉴定评价技术体系、国家作物种质资源数据库,鉴定评价、共享利用成效显著。鉴定出单项性状优良种质5万余份,鉴定和创新出多项性状优异的种质1475份。据不完全统计,1981-2000年期间,直接利用优异种质资源168个,累计推广面积5.52亿亩,增产136.71亿公斤,新增效益203.66亿元,用作亲本育成品种427个,累计推广面积33.54亿亩,增产829.16亿公斤,新增社会经济效益1647.63亿元。

032035年要率先实现种质资源强国梦

进入21世纪,我国种质资源工作得到深入发展与提升。一方面是查清中国农作物种质资源本底多样性,创新了作物种质资源技术指标体系;另一方面是创新研究工作技术体系,开展高效服务。

不仅建立考察与收集工作新模式,提出“精准鉴定”的新概念,在创新优异种质技术体系、利用基因组学挖掘新基因、创制新种质等方面也取得了新进展,共享利用效率与效益大幅提升。如开发出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小麦SNP芯片wheat660k,结束了我国长期使用外国分子标记的历史,它是目前世界上实用性最强、通量最高的小麦SNP芯片。

“新时代,新征程。作物种质资源是种业的‘芯片’,必须率先建成种质资源强国。”刘旭在会上提出种质资源工作2035年发展目标,资源总量突破80万份,精准鉴定超过20万份,创新种质超过2000份,深化作物种质资源的基础研究。

他认为,要实现种质资源强国建设,需要完善机制,强化保障。一是要建立多元化投入机制,中央、地方、社会共同参与;二是创新人才培养、评价与资源保护机制,充分调动种质资源工作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三是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增加国际话语权;四是加强组织领导,强化统筹协调。

“作物种质资源事业在改革开放40年中取得巨大成就,相信新一代种质资源工作者一定能在2035年率先实现种质资源强国的目标,为我国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做出应有的贡献。”刘旭说。

中国种业改革40年座谈会相关报道

▌寻路种业强国,我们再出发!中国种业改革40周年座谈会召开,这些信号越早知道越好

▌10图,读懂中国种业改革40年!张延秋这样总结

▌打造中国“种业航母”!廖翠猛:隆平高科力争2025年进入世界五强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网站简介- 广告服务- 诚聘英才- 联系我们- 法律声明- 友情链接

本网站由南方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广东南方网络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负责制作维护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0-87373397 18122015029 18122015068

ICP备案号:粤B-20050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