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网 > 正文

形势危急!多地玉米需警惕草地贪夜蛾


一月中旬,我国云南省发现并确认草地贪夜蛾侵入为害,随后在云南省西南部地区草地贪夜蛾继续蔓延为害。

根据云南全省16市(州)大面积普查结果,截至1月28日,普洱市江城县、澜沧县、宁洱县、孟连县,德宏州盈江县、瑞丽市、芒市和陇川县,保山市施甸县、昌宁县和龙陵县3市(州)11县(市)发现草地贪夜蛾在冬玉米田发生为害,发生面积共计6715亩,其中,保山市发生3515亩,普洱市发生2000亩,德宏州发生1200亩,田间虫龄不同,部分田块受害严重。

草地贪夜蛾为害情况

1月中下旬调查,草地贪夜蛾为害苗期至抽雄初期的玉米。田间受害株呈聚集分布,发现1株受害,其周围通常有多株受害,可达10多株,最高连续出现22株受害。

低龄幼虫在叶片正面或背面取食叶肉组织,3龄以上幼虫喜好躲藏在玉米心叶取食生长点或未抽出的雄穗苞中小穗。虫株率一般为5%-25%,百株虫量5-20头,最高达30头。

目前龄期多为3-5龄,田间卵块多产于叶片正面。开花期、吐丝期和成熟期的玉米未见受害,玉米田周围种植的烟草、甘蓝、马铃薯和处于收获期的甘蔗也未见受害。

草地贪夜蛾为害特征

被草地贪夜蛾幼虫为害的植株特征明显,即叶片叶肉被取食后剩下叶表皮而形成半透明薄膜状“窗孔”,或叶片呈大小不等的孔洞,剥开玉米生长点卷曲心叶可见大量害虫粪便和藏身在其中的幼虫,心叶被咬食呈破烂状。

▲草地贪夜蛾幼虫为害玉米叶片和心叶

▲幼虫为害玉米雄穗和雌穗

幼虫具备两点主要辨识特征,黑或橙色头部具黄白色倒“Y”型斑,腹部末节有呈正方形排列的4个黑斑;身体多为绿色,具黑线和斑点,黑色背毛片着生原生刚毛(每节背中线两侧有2根刚毛),体表有许多纵行条纹。

▲幼虫头部黄白色倒“Y”型斑、腹部末节4个黑斑

田间观察,少量低龄幼虫在叶背面,多数情况3龄以上幼虫头垂直向上匿藏在心叶内或叶鞘内侧;具假死性,即受惊动后卷缩成“C”型。

▲幼虫和成虫

▲卵块及不同龄期幼虫

玉米生长期,草地贪夜蛾虫源扩散迅速

专家介绍,截至1月29日,缅甸在9个邦(市)已经发现草地贪夜蛾,发生面积80多万亩;斯里兰卡玉米发生为害面积120多万亩,可见草地贪夜蛾在境外建立起数量较大的种群虫源。

中国农科院植保所吴秋琳博士风温场分析结果显示——

3-4月,以玉米种植为主的缅甸东部虫源可依靠自身飞行能力,通过连续多个夜晚进入我国云南西双版纳州、普洱市、临沧市、红河州以及玉溪市等西南部;

5月份开始,缅甸虫源可远距离迁入广东、海南、贵州、湖南等南部省份,也可波及四川、重庆、江西、福建等地。

夏季缅甸草地贪夜蛾将集中往东北方向迁移,主要进入云南和广西,也有可能迁飞入侵贵州、广东、海南、湖南,或通过连续迁飞进入四川、江西与福建等地区。

目前,云南普洱、德宏、保山3市(州)草地贪夜蛾主要处于幼虫期,也出现了少部分蛹、卵和成虫,呈现明显的虫态重叠。云南西南部冬玉米生育期不齐,食源充沛,仍有利于幼虫取食为害。多数田块进行了防治,但高龄幼虫防治效果不佳,而且存在漏防田;云南春玉米大部分种植在山区或半山区,产值低,多不实施防治。境外、境内虫源将持续侵入和扩散,必将为长江中下游及以北玉米主产区提供大量虫源,对我国玉米安全生产造成较大威胁。

鉴于草地贪夜蛾发生严峻形势和为害严重性,云南、广西、海南、广东、四川、贵州、重庆等中南部省份应密切关注草地贪夜蛾发生动态,掌握其生物学习性和调查方法,密切做好灯诱、性诱监测,并适时组织开展大田普查,避免因监测不到位而出现防治不适时,做到早发现、早预警、早控制。

来源丨病虫情报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网站简介- 广告服务- 诚聘英才- 联系我们- 法律声明- 友情链接

本网站由南方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广东南方网络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负责制作维护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0-87373397 18122015029 18122015068

ICP备案号:粤B-20050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