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网 > 正文

为了避免尬站,现代男人学会了插裤兜?


彼时的年轻人,一定觉得周润发所饰演的许文强,插裤兜的动作潇洒而又帅气。

在遍布的录像厅里,放映着数不胜数的港台电影。流行元素的冲击之下,年轻人的很多行为会形成并定格。

“知道”(nz_zhidao)跟你谈谈,为什么现代男人爱插裤兜。

男人习惯性插裤兜,手臂不够长,驼背变老人样也要插。(东方IC/图)

有朋友吐槽,男友总是习惯性插裤兜,手臂不够长,驼背变成老人样也要插。她一脸懵:这是为了保暖吗?

这问题,恐怕她男友自己也回答不上来,就是现在上街随便拽住一个男生问,估计也说不出什么所以然来。可问题它毕竟就在这摆着,男生究竟为什么会喜欢这个动作呢?咱们慢慢分析。

没口袋,插个毛线

话说那王婆子在紫石街嗑瓜子的时候,衣服上没口袋,都攥在手里,嗑完就续不上了。

别说这老娘们儿,就是那闲晃的西门庆,双手不也是规矩的下垂着。那时,身上没有一股近代小年轻双手插裤兜,冲美少妇吹口哨的流气,简直是给调戏界的男人丢脸,差评。

你倒是在衣服上给我缝个口袋啊。不好意思大官人,别说您了,就是再过一千年人,中国人的衣服外面也没有口袋。

士农工商,古代中国的四大阶层。士商两个阶层,由于平日里不必劳动,常年都穿袍服。下半身的袍子里有裤子,性质却更像内衣,从来没有过口袋。

而工农两个阶层在劳作时穿短衣,也没想过在衣服上缝个口袋啥的。至于女子,无论贫富贵贱都是上衣下裳,上身衣服,下身袍裙。

所以,民国服饰改革之前的历朝历代,由于衣服上都没有缝制口袋,因此也就不会有插裤兜的习惯。即便是在民国,也不是所有的衣服上都有口袋。

始于民国初,兴于改革后

让中学生头大的鲁迅先生,他留学归来几乎一生穿着长袍。胡适呢,有时长袍马褂皮鞋,有时完全西装革履。至于其他的很多公职人员,穿中山装的不在少数。长袍、长袍马褂、西装、中山装,是民国时期,非劳动阶层男人的主要服饰。当然,学生和军人有特别的制服,不过也都是依西式的服装改进的。

在这几类服饰中,长袍和长袍马褂里面都是中式的裤子,没有口袋;西装和中山装有。至于鲁迅笔下的短衣帮们,依旧穿着中式的劳作衣服,上身布衫或布褂,下身大裆裤打绑腿。偶尔,一些男人会像鲁迅那样穿长袍,不会在上身套马褂。

西装和中山装的裤子上有了口袋,但不能证明,穿这类衣服的人,已经形成了插裤兜的习惯。即便是在时下民国剧中,插着裤兜吹着口哨的小年轻很多,这毕竟是现在的演绎,不能代表那时候的人有这种习惯。只能说,由于民国有了这样的裤子,为之后的插裤兜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值得提醒的一点是,民国结束到改革开放前这四十年,虽然有口袋的裤子越来越多,但插裤兜的这种行为却越发少见甚至销声匿迹了。原因在于,这种习惯跟留长发一样,极易在政治语境下被贴上“资产阶级”的标签。从彼时的电影中也可以看出端倪。例如1958年拍摄的电影《英雄虎胆》,插裤兜,只是反动派才有的习惯性动作。

从客观上看,从民国到改革开放前,绝大多数的中国人都还生活在乡村地区,无论贫富,都穿着没有口袋的中式衣裤。这种情况下,何以会形成插裤兜的习惯呢?

再者,民国时期穿中山装和西装的,只是极少部分群体,电视剧《亮剑》中李云龙和田雨夫妇进了城,田雨非常喜欢一幅油画,很快就被老李换成了领袖的头像。以李云龙为代表的工农干部,他们的审美和生活习惯肯定跟前政权的人有天壤之别。

所以,无论是当政者有意识的宣传引导,还是社会公众的主动规避,在那个时期,个人即使有条件,也不会在公共场合做一些不合时宜的动作。

如果说喇叭裤是上世纪八十年代的时尚潮流,那插裤兜的动作一定也随之开始了。随着经济条件的改善,中式服装渐渐退场,有口袋的裤子,终于遍布城乡了。

彼时的年轻人,一定觉得周润发所饰演的许文强,插裤兜的动作潇洒而又帅气。在遍布的录像厅里,放映着数不胜数的港台电影。流行元素的冲击之下,年轻人的很多行为会形成并定格。而插裤兜的这个习惯性动作,多多少少,正是被影视剧里的演绎所带动的。因此,这个动作是始于民国,但兴盛于改革开放后。

《上海滩》许文强。(影视剧照/图)

无处安放的双手

有人可能会说,这只能说明它的起源,并不能解释男人为什么喜欢这个动作啊。没错,其实形成插裤兜的这个习惯性动作,还是跟我们的双手有关。

中式的衣服比如长袍,袖口宽大,双手下垂的时候是缩在袖子里的。人在公共场合走动时,双手一般无意识的自由摆动,或者是插在口袋里。

这种情况下,无论你穿的是宽袖还是窄袖的衣服,也不管你的手是摆动还是插裤兜,都是自然协调的。可人一旦站立不动,尤其是在公共场合长时间站立时,手怎么放,就有点意思了。过去的长袍,手缩在里面,站立的时候也看不到,也没什么不妥。

可窄袖衣服手都露着,若单纯的下垂不动,还以为你在站军姿呢。不信,你上街看看围站着聊天的人,要么是插口袋,要么前抄,要么后炒,要么双手交叉抱上臂。总之,很少有人的手下垂着,因为那样看起来十分不自然。

事实上,在站立或者小范围走动的情况下,如何安放双手,人们一直在研究。你看马云的演讲,他的手里总是拿着一件符合演讲氛围的小东西,原因就在于这样双手不会显得僵硬和不自然。

当然,演讲也讲求肢体语言,手里如果没拿东西,做一些动作也行。看看列宁和希特勒,他们的双手多么夸张,但再夸张,也绝对好过纹丝不动。如果在演讲时实在做不出什么肢体动作,站在一个半身高的木桩子后面,只露脸和上半身,什么尴尬也都烟消云散了。

所以说,裤口袋的存在,让人在站立的情况下,有了规避“双手下垂不自然”的选项。时间一长,就跟走路摆动双手一样,插裤兜就成了避免尬站的无意识动作习惯了。

(东方IC/图)

插裤兜?女生没那个爱好

有人又要说了,那女人为啥没形成这种习惯呢?

笨呐,女生就是想插,口袋在哪儿?现代女性的很多裤子上也有口袋,却跟男性不一样的是,女性依然保留了很多没有口袋的衣服。如此一来,在插裤兜的比例上,女性比男性少了很多。

再者,插裤兜的动作,要在公共场合,而且是较长时间的站立下,才会出现并且被人看见。

相比过去,女性在公共场合的时间几乎和男性对等了,不过,在公共场合里围站着聊天的习性,还是没有男性普遍。尤其在乡镇地区,扎堆聊天的男人到处都是。

在城里,人们在公共场所的活动,并非像乡村那样只是单纯的站着聊天,这种情况下,双手不会闲着,因此也没必要插裤兜——这种情况在城市,男女通用。

综合来看,由于衣服的差异,使得插裤兜这动作一开始就起于男性。即便后来女性有了插口袋的机会,也没有像男性那样形成为一种群体性的动作。时下,人手一个小方块,为了避免尬站而形成的插裤兜动作,也就不那么吃香了。

插什么裤兜,现代人,都看手机呢。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网站简介- 广告服务- 诚聘英才- 联系我们- 法律声明- 友情链接

本网站由南方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广东南方网络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负责制作维护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0-87373397 18122015029 18122015068

ICP备案号:粤B-20050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