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网 > 广州新闻 > 正文

广州海珠发布“十四五”规划:GDP年均增长约6%,综合竞争力进入第一方阵


7月26日晚,海珠区发布了《广州市海珠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下称《纲要》),提出“十四五”时期,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6%左右。

根据《纲要》,海珠区2035年远景目标是要全面提升作为广州国际商贸门户、科技创新核心支点、教育医疗区域中心、水陆综合交通廊道和城市形象展示窗口的功能;琶洲建成世界一流的数字经济示范区,“一区一谷一圈”辐射带动作用明显增强;全区经济实力、科技实力、文化实力、综合竞争力进入广州第一方阵;地区生产总值、居民人均收入和税收总量迈上新的大台阶;现代产业体系更加健全,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人民安全感、幸福感显著提升,人的全面发展、全区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成具有经典魅力、时代活力和全球影响力的现代化中心城区。

具体来看,海珠区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要努力实现以下目标:

经济发展迈上新台阶。在质量效益明显提升的基础上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经济结构更加优化,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科技创新战略支撑作用充分发挥。以创新为引领的发展模式加快形成,以数字经济为引擎的现代产业体系加速构建,“一区一谷一圈”建设取得阶段性进展,人工智能和数字经济发展全国领先。“十四五”时期,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6%左右;到2025年,研发经费支出(R&D)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3.3%左右。

改革开放开创新局面。营商环境改革取得重大成果,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更加完善,改革综合效应有效释放,数字政府运作更加高效,城区国际化程度显著提升。高水平制度型开放深入推进,会展业办展数量和质量持续全球领先,成为全球企业投资、国际人才汇聚首选地和最佳发展地。

城区建设实现新跨越。城市更新加快推进,产业和人口承载力大幅增强,产城融合、职住平衡的引领区基本形成。新型基础设施不断优化,数字技术在智慧政务、智慧安防、智慧法庭、智慧会展、智慧交通等领域广泛应用,城区治理智能化水平明显提升。

生态文明打造新标杆。国土空间保护开发格局更加完善,资源利用更加高效,生产、生活、生态空间持续优化。绿色发展持续领先,污染物排放总量持续减少,生态安全屏障更加牢固,以海珠湿地为生态核心、“江、涌、湖、林、园”为生态骨架的生态网络体系不断完善,成为“美丽中国”的海珠样板。到2025年,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86%。

社会事业取得新进步。社会主义民主法治更加健全,社会公平正义更加彰显,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完善,幼有善育、学有优教、劳有厚得、住有宜居、出有畅行、病有良医、老有颐养、弱有众扶、急有速应加快实现,平安海珠、法治海珠、幸福海珠建设达到更高水平。“十四五”时期,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到2025年,人均预期寿命达83.12岁。

文化实力得到新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社会文明程度明显提高,红色文化、岭南文化、海丝文化、生态文化、创新文化品牌影响力显著提升,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文化产业体系更健全,文商旅融合发展取得明显成效,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日益丰富,成为展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窗口。

对于该区的发展定位,《纲要》提出海珠区在“十四五”期间,紧紧围绕建设有活力有魅力有竞争力的数字生态城,坚持全球视野、对标国际先进、践行初心使命,在打造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城市更新“双引擎”上走前列,重点打造数字经济示范区、产城融合引领区、城央生态宜居区、文商旅融合样板区。

具体来看,数字经济示范区指的是以人工智能和数字经济为核心动力源,大力发展总部经济,做大做强战略性支柱产业,超前布局未来产业,形成以数字经济为引领的现代产业体系。加快“城市大脑”布局,推进“数字海珠”“智慧海珠”建设。

产城融合引领区指的是以“智慧城市”建设为基础,深化城市更新,持续优化生产生活生态发展方式,深入推进宜居宜业宜游的产城联动发展,努力成为高水平建设、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的引领区。

城央生态宜居区指的是依托“江、涌、湖、林、园”的生态骨架,围绕“湿地生态、岭南文化、湾区绿核”,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推动空间提质增效,优化城区路网体系,提升综合城区功能,高品质建设绿色、美丽的城央生态宜居区。

文商旅融合样板区指的是推动重大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持续提升文旅、商贸、生态、创新、教育、艺术六大名片影响力,全力打响红色文化、岭南文化、海丝文化、生态文化、创新文化海珠品牌,高质量促进文商旅融合发展。

【南方+记者】傅鹏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