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网 > 潮州新闻 > 正文

潮州世田:红色革命故地,炒仔飘香助振兴丨吾土吾乡·红色村VR巡礼


2017年底,广东省启动红色村党建示范工程,经过3年的探索建设,全省各地打造出一批红色资源丰富、时代特色鲜明、社会影响广泛的基层党建示范点。

南方杂志社推出《吾土吾乡·红色村VR巡礼》全景报道专题,选取亮点突出的“广东省红色村党建工程示范点”,深入挖掘当地传承红色基因,筑牢党建基石,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发展的好经验、好做法。今天推出系列报道之十二《潮州世田:红色革命故地,炒仔飘香助振兴》。

《南方》杂志全媒体记者丨陈冰青 刘家业

4月的一个早上,在潮州这个偏僻的“红色村”——世田村,矗立于村口的烈士纪念碑前不时有人前来瞻仰,走进红色文化长廊,大家边品读革命先辈的英雄事迹,边听解说员讲解,村里随处可见的红色印记,正诉说着近百年前的那可歌可泣的革命故事……红色的基因在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生生不息。

矗立于村口的烈士纪念碑。

这里属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共东江特委领导下开创的重要红色根据地,地处登塘镇西北端,四面群山环绕。这个看似普通的村落,却有着不一般的故事。

登塘镇世田村拥有丰富的红色资源和浓厚的红色背景,从大革命时期农民运动蓬勃兴起,土地革命战争时期赤色乡村的武装暴动,古大存率队开创潮揭丰边革命根据地,在这片乡村开展革命活动,这里成为红十一军的主战场,使东江革命根据地成为闽粤赣边中央苏区的屏障。

在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指导下,登塘曾是潮汕国共合作抗日救亡运动的中心。这片热土的人民配合潮揭丰边县委领导的山后武工队的斗争,在潮汕的解放事业中发挥重要作用。

扫描下方二维码或点击阅读原文↓↓↓

跟随全景镜头来一场720°的VR红色之旅!

红色革命故地,传承先烈精神

世田村地理位置特殊,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共东江特委领导下开创的潮揭丰边根据地,构筑起闽粤赣边中央根据地的保护屏障。

在村民俗称伯公髻的山顶处,有块巨石居高临下,构成一个天然的山洞。上山路不易,记者一行由山脚处沿着山路弯弯绕绕走了近一个小时抵达山顶,看到一个由巨石形成的天然山洞。

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一军的军部旧址。

这个石洞虽不宽阔,但进退自如,易守难攻,有天然的优势,山洞约一人高,面积约20平方米,后面有出口直达山顶,这便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一军的军部所在地。

石洞内部面积约20平方米。

1928年5月,古大存陆续在五华、兴宁、梅县、大埔、丰顺五县组织暴动。1929年,在中共东江特委的领导下,古大存率队开创八乡山根据地,来到潮安、揭阳、丰顺交界的世田等村开辟第二军部。1929年,古大存带领军队在大小葫芦、闪桥、世田村等创建红军革命根据地,在当地党组织的配合下,潮安登塘的世田村、伍全村以至丰顺茶背一带的农民很快被发动起来,先后恢复或成立了农会,在白茫洲建立全县域的红色政权——潮安县革命委员会。1930年5月,东江第一次工农兵代表大会在八乡山滩下庄屋坪召开,东江工农革命军正式成立工农红军第十一军,古大存任军长。

潮州市委党史研究室负责人介绍,古大存领导的红十一军在登塘山村的革命斗争,为开辟潮安东北部的浮凤根据地提供了宝贵经验,对潮安整个土地革命斗争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世田村注重“红色资源”的保护、利用和开发,村内的革命遗址均得到较好的保护和修缮;村内民居的墙体上绘有革命漫画,仍保留着旧时村民文娱休闲的“世田剧场”;村内有各种革命标语和革命宣传栏,到处都能感受浓浓的革命气息和氛围。

蓝锦锋介绍村内的红色遗址。

世田村党支部书记蓝锦锋介绍说:“这些都是革命历史的见证,都是宝贵的遗迹,值得后人瞻仰。”正在采茶的村民告诉记者,“红军在这里战斗过,从小就听老前辈在讲红军的故事,我们在这个革命村居住了大半辈子。”

红色旅游升温,打造爱国教育基地

一方墓碑,如泣如诉。

我们感受着世田村的新变化,如今的世田村,红色乡村的“新风貌”如诗如画。在村里丰富的红色旅游资源中,红十一军烈士纪念碑是知名度最高的红色景点之一,已成为潮州市潮安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之一,随着“红色村”党建示范工程的推进,世田村的红色名片日渐清晰,知名度也越来越高,各级机关事业单位、企业等党组织到世田村开展主题党日活动。

红色文化长廊。

村内的红色文化教育宣传中心。

目前,世田村以红十一军烈士纪念碑为核心,建成了红色文化教育宣传中心、红色文化长廊、红色文化戏台,打造爱国主义培训营和党员主题教育活动基地。

近年来,世田村依托得天独厚自然资源条件、乡土文化特色和丰富的红色革命文化遗产,充分发挥现有产业优势,以“红色旅游”和“绿色生态农业”为主线,着力抓好发展规划、环境保护、设施配套和产业融合创新,全方位多领域打造一个具有红色历史文化和绿色生态农业特色的宜居、宜业、宜游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示范村。

近年来世田村大力推进环境整治工作,拆除分布于村中的破旧危房,在原址进行开放空间的建设,增加村道绿化,美化村中环境,积极引导农民利用“四旁四地”(即村旁、宅旁、水旁、路旁)栽植花草,以绿化促美化,力求营造独具乡村特色的宜居村落形象。

“变化真是太大了,‘三清理三拆除三整治’之后我们得到实实在在的收益。”村民智叔对记者说。我们看到,现如今村内外部道路整洁通畅,主村道全线安装路灯,“旅游厕所”建设风格与村原始生态相融合,村内健身广场、服务驿站、卫生站、垃圾分类收集点、农家书屋等基础配套设施一应俱全,在发展乡村旅游的过程中,世田村还依托优越的山水资源和农业特色,发展观光休闲旅游业,为游客提供观光、休闲、体验相融合的旅游服务。

“外面来的游客也是逐月增加,给世田村带来的好处多多。不过,现在整体自然风景比较单调,一眼望去全是绿色,缺少其他色彩;我们打算在现有茶园基础上,栽植观赏价值高的园艺树木,如樱花、山茶花等,打造樱花漫舞、春茶飘香等特色景点。”蓝锦锋说,“与此同时,鼓励村民制作、提供青梅酒、茶酒、橄榄菜、咸橄榄、柿饼、蜂蜜、河鲜等土特产,为游客提供当季的农产品,满足游客多层次需求,让游客体会浓厚的乡土风情。”

依托红色资源发展绿色经济

在山路间徒步,一丛丛翠绿的茶树呈现眼前。尽管天气炎热,仍可见茶农繁忙的身影,年轻人不愿从事繁重劳务都外出务工,采茶的主力基本都是上了年纪的村民,在村里,也可以看到不少农户正在晒茶。

炒仔茶是一种特色土茶,集中分布于揭阳市的揭东、揭西两县(区)。世田村与揭东区一山之隔,同样拥有炒仔茶的文化传统和产业发展基础,是潮州为数不多的炒仔茶产地。炒仔茶以独特的炒茶技艺著称,其历史已有1000多年。晒青、浪青、杀青、炒干、复火……在炒仔茶制茶区,记者参观了炒仔茶的制作过程,品尝刚制好的炒仔茶。

蓝福斌的太太在整理刚采摘的嫩叶。

制茶工序不停歇。采茶、杀青、揉捻、炒茶……在世田村,茶农蓝福斌自3月起就开始忙碌着,他管理的几十亩茶园正迎来收获季,夫妻二人分工明确,炒茶忙不过来的时候会叫上儿子来帮忙,“用来炒茶的茶叶必须是枝上最鲜嫩的部分,如果茶叶较老,炒出的炒仔茶质量就会大打折扣。”蓝福斌告诉记者。

“‘登塘炒仔茶’顾名思义就是选取茶丛的幼芽、细叶进行炒制而成的产品,这是登塘镇地域范围内独有的茶叶品类。”蓝福斌的太太整理刚采摘的嫩叶时向记者强调制茶的关键。

采摘的嫩叶正经过第一道工序——杀青。

世田村也是潮州为数不多的炒仔茶产地,这里平均海拔500米左右,雨量充沛,云雾多,空气湿度大,漫射光强,是适宜种植高山茗茶的茶产区。全村207户几乎家家户户都种茶,多的种植几百亩,少的也有四五亩,目前茶叶种植面积达到4000亩左右。

此外,村子还坚持发展特色产业,通过提升特色之路、品牌之路、抱团发展之路,实现茶叶产业发展壮大和依靠特色贫困人口全面脱贫,“我们讨论后针对村集体薄弱这个短板,立足村实际,结合发展扩大村主要产业的出发点,把投资方向放在茶叶产业上。”蓝锦锋表示,广东潮汕的茶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村集体都在想着路子做强做精做特“登塘炒仔茶”,让炒仔茶香飘万里。

除了茶叶,登塘粿条卷也是村内特色之一,当清甜的山泉水与手工研磨的米浆混合,配上菜脯、竹笋、芋头,做成了这潮州名声最响的粿条,有韧劲不油腻,令人齿颊留香。这里家家户户都会做粿条卷,不单自己食用,我们现在还推出了可以带出去的粿条产品,村民们把产品加工打包,做成自己的品牌。

村民在制作登塘粿条。

如今,炒仔茶和登塘粿条都已经成为世田村的特色产业,村民们通过生产、制作和售卖炒仔茶及粿条,解决了部分人的就业问题,村民人均年收入也不断提高。

红色词条

红十一军开创潮揭丰边根据地游击区

1928年5月,八乡山革命根据地党支部书记古大存在开创八乡山根据地的初期,同李斌(由省委派到东江特委工作后任红军47团团长)等几位同志来到潮安、揭阳、丰顺边界活动,在枫树员遇到了潮安县委委员、归仁区委负责人张义廉(又名张希龙)。张义廉带古大存到白水等村一起发动当地的群众。古大存及东江红军在这里的活动,为登塘革命复兴提供了有利条件。从此,归仁区的革命斗争就与八乡山根据地联在一起。同年8月,张义廉代表潮安县委来到九龙嶂,参加新成立的7县联合委员会。因此,归仁成为八乡山根据地革命斗争的一部分。

本文责编丨刘树强 林琳

策划丨林琳 陈冰青

执行丨陈冰青 刘家业

技术丨刘家业

摄影丨陈冰青

栏目包装丨陈春霖

统筹丨刘树强

统筹丨郭芳 刘龙飞

编辑丨陈冰青 莫群

校对丨华成民

来源丨南方杂志微信公众号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