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扶贫·我在现场
2020年是脱贫攻坚战的收官之年。扶贫先扶智,在扶贫这场波澜壮阔的中国行动中,一批又一批的教育人奔走在一线,这其中便有东莞教育人的身影。
他们中有人通过读书走出了农村,希望以自己的经历给孩子带去一束光;有人从一个支教点到另一个支教点,主动延迟自己的归期;也有人致力于把东莞先进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带去边疆……
在教育帮扶中,东莞教育对口帮扶地包括西藏林芝、新疆图市、四川甘孜、云南昭通、广东韶关。今年初南方+特别推出“教育扶贫·我在现场”栏目,记录东莞教育及教育人的责任担当。
又是一年教师节,南方+继续关注对话东莞的支教教师们,倾听在教育脱贫路上他们的心声与收获,也希望他们的故事被更多人看到、传播。
读高中时,阅读了一本关于西部大开发的书,从此“到西藏、新疆去”的念头便埋在何小茶心里。2012年,东莞正式组织教师援疆,莞城区教育管理中心人事干部何小茶连续申请了6年,2018年8月,何小茶如愿通过申请,成为东莞支教团常务副团长,带领教师团前往新疆。
在调任教办工作前,何小茶当了9年英语教师。在祖国边疆,她以“英语教师”“教育教学管理者”“支教团副团长”三重身份开展支教工作,因为卷发,她被任教的第三师图木舒克市41团粤兵中学的孩子们,亲切的称为“卷发校长”。
抱着“事来了 我不怕”的心态投入工作
2018年8月21日,何小茶率先带领10人进疆,为大部队到来前“勘测铺路”。一行人先后走访了三师中学、粤兵中学、51团学校三所受援学校,了解学校的工作情况和教师居住环境,她成为支教团的“大家长”。
在粤兵中学,何小茶担任副校长,并全面负责学校德育工作。“南疆不是我第一次来,因为援疆而进疆,却是第一次。”何小茶说,虽然有支教工作如何开展的困惑,但当她亲踏进受援地学校的时候,内心的感觉特别好。
抱着“事来了,我不怕”的积极态度,耐心听取其他领导的意见,实时分析学校实际情况。何小茶结合实际情况,指导德育处顺利举行了多项活动。在《义务教育管理办法》的细化工作中,她还带领学校中层干部认真学习管理办法,渐渐地学校德育处的工作从开始的被动开展,转化为大家会共同探讨完成。
不仅如此,为了把东莞新的教学理念方法带去边疆,何小茶与支教团队结合省厅的“五个一”工程、“传帮带”等计划,先后三批次带领受援学校的中层管理人员,到东莞6所学校进行跟岗培训。通过“走出去”的方式,开阔管理层的眼界及思维,把莞式慕课、慧教育、翻转课堂等教育手段和流动红旗评比、每周一星、行事历等管理模式带回南疆。
为缓解因缺乏教师导致老师工作量大的问题,何小茶与同事到喀什的大学寻求合作,与学校签订协议,为粤兵中学提供实习老师。
此外,她还承担了学校的红军故事园、校史室的组建策划,学校“六一”文艺汇演的总策划,学校升旗台的重建总策划……即便工作繁忙,何小茶仍凡事亲力亲为,带领同事高效完成任务,很快赢得学校同事的认可,得到校长肯定。
何小茶给学生们上英语课。
以英语科组长身份“带徒弟” 培养当地教师
除了教学管理工作,何小茶还是学校小学部的英语教师。粤兵中学学生从3年级开始学英语,基础较为薄弱,为了帮助他们巩固基础,提高词汇量,何小茶引入自然拼读法教学,并要求学生每天背3个单词并坚持课上听写,逐步提高学生的听力能力。
授课时,何小茶倾向情景教学,尽力调动课堂气氛。比如讲到“shopping”(购物)的话题,何小茶把自己的物品带到课室,现场搭建购物的真实情境,频繁与学生互动,让学生在情境中学习英语。
“英语发音是学生的一大难题。”为了纠正发音,何小茶做了很多工作。班上的唐涛同学是插班生,口语带有浓厚的家乡口音,他读英语惹来全班同学大笑,原本爱举手发言的他,逐渐变得沉默。而何小茶仍旧在课堂上请唐涛念书,并引导学生不能嘲笑他人,要帮助同学找出发音误区。
针对同学们自己说出的发音问题,何小茶顺势提问:“可以有哪些解决方法呢?”同学们开始思考并踊跃发言。慢慢地,孩子们意识到“办法总比困难多”,找到自己发音误区的同时寻找解决方法,不再害怕说英语。孩子们进步快速,何小茶深感欣慰,“教育是一项伟大的工程,一个人的力量或许可以影响一大片人。”
一年半的时间很有限,对于教育工作来说尤其短。一方面,何小茶以英语科组长的身份“带徒弟”,希望把新的理念教学方法教给当地的老师;另一方面,她利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平台,把粤新的友谊延续下去,利用远程技术让新疆和东莞的学生进行“网上传情”,实施两地的实时教学,让新疆的孩子也能享受广东的教育资源。
何小茶与学生们在一起。
收获感动,她被孩子们亲切称为“卷发校长”
因为喜欢,带着热爱,一年半的援疆支教很快就结束,在这里她不仅回到讲台为学生授课,也收获了学生、老师深厚的情谊。
今年1月初,何小茶回到东莞。从最初带着疑问和好奇开展工作,通过接触,与本地老师打成一片,和老师们一起坐着啃西瓜的场景,让她每每回忆起来都觉得幸福。
与学生的相处同样让她感动。由于何小茶留有长长的卷发,孩子们都亲切地叫她“卷发校长”。有一次学校校运会,学生热依拉坐在校门口的花坛边上,见到何小茶后泣不成声。“她妈妈因为工作忙,忘记给她买白鞋子,老师规定没有白鞋子不能参加运动会,于是我骑车带她去买鞋。”从此,何小茶与热依拉成为“忘年交”。放暑假时,学生以为广东老师援疆结束,边哭边写小纸条,让他们不要走。
归期临近,学生也开始意识到老师们要回家,他们不断制造惊喜表达不舍。“我出差了一周,学生每天都要去我办公室门口看看我回来了么?”何小茶说,由于没有告诉学生出差多久,有学生误以为她走了,非常失落。等到何小茶回到学校,在班级元旦联欢会上,她所教的班级学生,来到办公室执意要蒙住她的眼睛,牵着她走进教室,看学生们为她准备的惊喜。
“回想这一年半,当看到学校和学生因为自己而变得越来越好时,那种喜悦是无法用言语表述的。”何小茶说电影《志愿者》中有一句台词:人的一辈子有70年,如果把1/70拿出来做有意义的事情,那么人生将更加美好。
因年少时的念想,何小茶坚持来到新疆,最终获得更有意义的人生,这次圆梦南疆,她觉得自己更爱这片土地,更爱祖国了。
何小茶因为卷发被学生们亲切称为“卷发校长”。
对话:
“享受在边疆支教的每一天”
南方+:再一次走上讲台做了哪些准备?
何小茶:教学工作是我主动申请的,虽然在此之前也有点担心,不知道怎么开始,有一些茫然,但当听到学生喊出“老师好”的那一刻,那种熟悉的感觉又回来了,好像自己一直在上课。
当地的学生从三年级开始学英语,他们基础比较弱,我就从自然拼读法记单词开始教,讲第一单元的时候进展比较慢,学生接受起来困难,到了第六单元学生大部分能掌握方法,他们进步非常大。正如最初的设想,希望教给孩子们带去更多方法,而不仅是提高分数。
南方+:一年半的支教生活,有什么收获感触?
何小茶:在这一年多时间里,我和学校师生相处的很愉快,在新疆的每一天都格外享受。对我来说,来新疆支教是一段宝贵的经历,在此之前我没有离开家乡、离开孩子这么久这么远,但如果以后还有机会,家人孩子也都支持,我还会继续申请去新疆支教。
【统筹】王慧
【记者】黄婷
【通讯员】万佩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