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添新绿,居民增幸福。为进一步满足广大市民对城市绿地和回归大自然的渴望,2019年,东莞市启动了“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创建工作,并将于2023年迎来省检和国检。
▲被绿色装点的东莞市中心
1月4日,记者从东莞市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获悉,自东莞市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以来,各级各部门围绕目标任务紧密协作,扎实推进绿林地建设、城市生态公园建设等工作,最大限度地提升城市环境档次品位,取得了明显成效。截至2022年,东莞市建成区绿地率达42.17%、绿化覆盖率达43.04%,建设成效明显,更有部分指标远超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建设要求。
精心建绿
推进城市绿色“版图”再扩张
绿色,是东莞的一抹亮丽底色。早在2008年,东莞就被评为“国家园林城市”,并先后荣获“全国绿化模范城市”“国家森林城市”等殊荣,在生态环境建设领域崭露头角。
建立在这一优越人居环境基础的基础上,2019年,东莞市启动了“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创建工作,并以此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抓手,建设“现代生态都市”。坚持高标准、严要求、一盘棋、快节奏,东莞市还成立了由市长任组长的东莞市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工作领导小组,印发《东莞市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实施方案》,建立联动制度,层层落实责任,向市民许下了一个“绿色家园”的承诺。
▲绿意盎然的黄旗山
四年来,建绿工作步履不停。对照创建标准4大类18项25个指标,以绿地系统规划体系为基本依据,东莞按照规划的近期、中期、远期分期建设了各类绿地。在市一级层面,根据城市总体规划编制了《东莞市城市绿地系统专项规划(2016-2035)》,并于2019年重新修订,结合城市“双修”、海绵城市、粤港澳大湾区和东莞城市结构空间调整提出的新要求,全面打造了布局清晰、功能完善的中心城区绿地生态系统。
为了给创建工作给予保障,东莞还不断加大资金投入。近年来,全市园林绿化建设投资指数都达到3%以上,各园区、镇(街)也严格执行不低于财政支出1%的要求确保园林绿化资金的投入。近三年来,东莞市新建、改建绿地总面积约921074.25平方米,截至2022年,东莞市建成区绿地率达42.17%、绿化覆盖率达43.04%,绿化建设成效明显。
精细“绣花”
构建高质量生态公园体系
园林绿化三分建、七分管,建好是基础、管好是关键。不仅仅局限于建设绿林地,近年来,为改变“有绿无景”的粗犷式城市管理,东莞也持续推进了一系列园林绿化品质工程建设,从细处着眼、实处着手,以“绣花”功夫把工作做实做细,全面提升园林绿化科学化、常态化、精细化建设管养水平。
▲科技共山水一色的松山湖风景区
四年来,“推窗见绿”“移步进园”一步步变为现实。2019年开始,东莞便实施了“千景绣东莞”工程,通过在全市范围内建设或升级改造1000个街头小景,形成“一园一特色,一景一故事”“一千个小景、一千个故事”的城市格调;2021年开始,东莞全面推进“口袋公园”建设,将一块块原先的脏乱差闲置地改造变身成为一个个市民家门口的精致小公园,建立起东莞市公园网络体系;2022年开始,以建设“美丽圩镇”为契机,因地制宜建设“四小园”(小菜园、小果园、小花园、小公园),盘活房前屋后闲置土地……
以百姓“出门推窗”为建设起点,通过实施一系列品质提升工程,以绿色为基调、以彩色为特色的绿化景观如今成了东莞街头的一大亮点,更有松湖烟雨、龙湾湿地、香遇走廊等典型城市公园相继亮相,让游园成为感受城市文化的柔美窗口,不断提升着老百姓对城市生活品质的认可度和家园归属感。
▲东莞植物园内,孩童在绿地上玩耍嬉戏
值得一提的是,东莞十分注重在园林绿化中突出地域特色风貌,很早就在新建绿地、改建绿地等园林工程项目上积极推广乡土适生植物。在新建、改建绿地中,应用乡土适生植物的绿地面积占比就高达97%。以打造专业绿化养护队伍为目标,东莞近年来还积极组织工作人员参加“园林博览会”“绣匠杯”等各类竞赛,不仅培养了一批优秀技能人才,更进一步提升了园林绿化建管水平。
【文字】张雨倩
【图片】郑志波 陈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