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韶文化”,和孔子三月不知肉味的“韶乐”有何关系,在岭南文化中又处于怎样的位置?
4月20日,“韶文化传承与发展高峰论坛”在广州拉开帷幕。多位专家学者为“韶文化”定义与内涵予以肯定和探讨,并就其源流、脉络、及传承发展深入探讨。
论坛由韶关市人民政府、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广东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共同主办。
●专家论“韶”:岭南文化重要一脉
广东省社科联党组书记、主席王晓表示,韶关文化为广大社科工作者研究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素材,期待社科界各位学者把韶文化置于岭南文化的大框架来研究,把韶文化最基本的文化基因和跨越时空富有永恒魅力的文化资源挖掘、整理、开发、利用,为改革开放再出发贡献力量。
广东省社科院党组书记郭跃文称,一个地区的发展既依赖科技进步、创新驱动,更依赖文化繁荣,文化软实力越来越成为一个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韶关潜心做好生态、文化、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大文章,努力打造北部生态发展区核心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排头兵,潜力无限,发展可期。
中共中央党校原副校长徐伟新认为,应在中华文明演进大格局上考量韶文化研究的历史价值和意义。一是,韶关所形成的舜韶文化在中华文明奠基形成中贡献重要力量。二是禅宗文化是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对中华文明的丰富和发展具有重要的价值,是中华文明走向亚洲的重要见证,为正确对待东西文化的融合提供了重要启发。三是,韶关自古以来形成的民居文化、古道文化、山水文化,为探索实践绿色发展、循环发展,提供了宝贵的思想资源和历史资源。
韶关学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宋会群表示,韶文化是岭南文化中富有特色的文化类型,其精神特质是“包容和谐”,“诚信耕读”,追求“尽善尽美”,明显区别于潮汕、广府、五邑等地方区域文化。韶文化的建立,增强了岭南文化的活力,扩大了岭南文化在全国甚至是世界上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中国社科院国家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章建刚对“韶文化”的考察并非从传统认知的舜韶传说角度切入,而是从韶关城市史包括其文化传承入手。他对 “韶文化”未来的发展充满期待,希望韶关在地方发展实践中,让多样性的城市风貌闪现出更多善与美的光辉。
●千年渊源:舜文化和韶乐文化
此次论坛发布了广东省社科联原主席田丰有关 “韶文化”的重要研究成果。
研究成果指出,四、五千年的传说给韶关的历史发展和文化打上了深刻的烙印,形成了一种以舜文化和韶乐文化追求善美发展的内涵为主的文化传统。它构成韶文化的精神内核,是影响其他文化要素的主导部分,也是区别于岭南其他区域文化的重要地方特色。之所以将粤北韶关地区的文化冠以“韶文化”,其主要原因正在于此。
韶文化是认识中华文明的重要入口,是解读岭南文化的一把钥匙。田丰建议,新时代下,韶关市在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中,必须创新韶文化资源的利用方式,把握发展和跨越的重大历史机遇,加强文化资源的深度发掘,在推进韶文化与城市发展深度融合,韶文化与旅游文化产业深度融合的过程中,培育新型文化业态,建设韶关特色文化产业体系。
●生根发芽:“韶文化”在韶关
近年来,韶关市委、市政府顺应新形势、新要求,通过加强文化建设,推动韶关文化繁荣兴盛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统计数据显示,2017年韶关市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33.13亿元,占GDP比重2.66%。在此背景下,“韶文化”作为一种特定的地域文化逐渐被人知晓,当年舜帝南巡至韶关,登韶石山奏韶乐,使韶关得名,并使其作为“古虞名郡”著称于世。韶乐内蕴的和谐包容、至善至美的精神便在韶关大地生根发芽,受历代崇奉践行,成为韶关区域传统文化的核心传承。
【记者】王彪
【通讯员】周伟 沈明礼
【摄影】冯兆宇
【校对】胡柔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