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网 > 东莞新闻 > 正文

视频|东莞触点智能:成立5年,实现三项全国第一


东莞触点智能:成立5年,实现三项全国第一

摆满精密设备的研发车间里,技术人员操作着固晶机,通过点胶、吸取、贴合、焊线等工艺流程,将芯片固定在载板上。整个流程的操作精度须控制在正负5微米以内,相当于一根头发直径的十分之一。

这是近日发生在东莞触点智能装备有限公司(下称“触点智能”)的一幕。触点智能成立仅5年,实现三项全国第一:中国首家量产CMOS固晶机、中国首家量产COB整线、中国首家超薄叠Die固晶机。

一段岁月

“烧钱”研发导致连亏5年

来到触点智能公司,公司的简介墙上,两组数据引起了记者的注意:公司成立以来共融资超亿元,而研发投入已经突破1亿元。

公司创始人、总经理陈树斌说:“我们将赚的钱、融的资全部投入研发当中,导致已经连续亏损了5年。”

触点智能的主营业务是生产半导体封装设备。通俗地理解,他们需要借助设备,将芯片“吸上来、贴合好、焊上线”。别看工艺似乎很简单,但要把这三个流程做好,却需要突破软件架构、仿真、精密机械、运动控制等多个领域的技术难题。

陈树斌举了两项科研成果作为案例:振动抑制技术和力控技术。

机器运动过程中会产生振动,而振动的幅度将影响芯片贴合的质量和效率。触点智能研发振动抑制技术,一方面,通过算法的不断优化,控制好马达运动时加减速的节奏,让设备精准地停在需要其驻留的位置;另一方面,通过新材料和结构仿真分析,让设备的刚性和轻度达到最佳的配比,用最短的时间实现振动抑制。陈树斌说:“目前我们的振动抑制技术,精度做到了正负5微米,加速度做到10个G以上,位居国内前列。”

力控技术,类似于飞行器的“软着陆”原理。因为芯片非常薄,在吸取时精确度要高,作业时间要短,以减少对芯片的损伤。触点智能通过攻关,在控制技术、微电机技术、算法规划等多个方面取得突破。陈树斌说:“我们的力控精度在正负5克力范围内,响应速度做到50微秒级别。这不仅是国内领先,与国际先进水平也是相当的。”

从2016年成立以来,触点智能一直承担着非常大的生存压力,甚至曾濒临倒闭。即便面临这样的窘境,陈树斌等几位创始人却一直坚持着高强度的科研投入。几位创始人拿着一个月5000元的微薄薪水,将公司的余钱全部投入研发,耗时5年,终于在这个高精尖领域站稳了脚跟。

触点智能总经理特助许焕甦介绍,公司的销售额连年翻番,从500万元到1000万元,再到3千万元,今年将突破1亿元。目前公司的估值已经达到10亿元。

一个梦想

助力科技自立自强

触点智能的快速崛起,与宏观经济环境有着紧密联系。

“像我们这样的初创企业,一开始很难挤进芯片大厂的供应链。恰是国外设备断供,给了我们成长的空间。”陈树斌说,在国外先进设备供应充足时,很多大厂并不愿意更换为国产设备,不想承担试错的成本。当国外设备断供时,国产替代引起了大家的重视。

业内人士介绍,半导体产业起源于欧洲,其后依次传到美日韩等国,已经发展了80多年。而中国发展半导体产业才只有20年。中国在LED等中低端半导体器件领域,实现了较强的自主化,但在光学、存储、传感、通信等中高端芯片领域,仍受国外的“卡脖子”。

在中高端芯片产业链上,经过多年努力,国产企业在前端的芯片设计、后端的封装测试环节已经有所建树,但中端的晶圆制造、装备、材料等环节,仍有很长的路要走。

“实现国产替代,助力科技自立自强,是我们的梦想。”陈树斌说,5年来,触点智能从光学芯片起步,进而攻关技术要求更高的存储芯片,未来将向传感和通信芯片拓展,力争在更多关键技术领域突破国外垄断。

集聚天下英才为我所用。近期,触点智能将和东莞理工学院共建半导体先进封装工程技术中心。同时,触点智能将招才引智的视野拓展到全球,已经或即将在成都、深圳、新加坡、日本、美国建立企业研发中心。

【记者】吴擒虎

【见习记者】唐卓

【剪辑】李玲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