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网 > 佛山新闻 > 正文

传统乡治与现代共治融合,顺德党建引领社区治理创新探索“多点开花”


为巧妙打通现代工业化、城市化发展给城乡社区带来的治理“堵点”,近年来,顺德持续推动社区营造工作,通过党委政府主导、多方联动协作,推动城乡社区建设,截至目前,顺德已有开展社区营造实践的村(社区)共50个,示范点达到17个。

在开展社区营造实践过程中,顺德的村(社区)将传统乡治与现代共治相融合,通过创新制度建设、培育社区社会组织等多种方式,增强社区内生活力,有效激活“自己家园自己建”的主体意识,提升基层群众公共参与的规则意识、能力水平,实现基层协同善治。

9月17日《南方日报·佛山观察》相关报道版面图。

培育社区社会组织打通为民服务“最后一公里”

9月12日下午,在热心居民、甜品老师周桂萍的带领下,30位街坊齐聚顺德常教社区的张丫坊社区活动中心内,开始一场“家好月圆”冰皮月饼制作活动,提前庆祝中秋节的到来。这是伦教街道农业和社会工作局通过购买服务,由北斗星社会工作服务中心(下称“北斗星社工”)开展社区营造项目的一个活动。

常教社区位于伦教街道西部,辖区面积9.425平方公里。工业发展使大量新市民流入,其户籍人口已达40424人,常住人口则超过8万人,是一个人口稠密、新旧居民混居的城市社区。

“现代城市社区存在养老、育幼、抚残、儿童教育、青少年辅导、终身学习等多元需求,提供社区服务的要靠社区社会组织。”常教社区党委副书记、居委会主任梁国锋坦言,由于常教是个纯社区居委会,在开展社区服务上资金、人手等都有短板,以社区营造来打通为民服务“最后一公里”,成为社区“两委”探索社区治理创新的关键抓手。

在上级党委领导下,常教社区党委近年来引入了北斗星社工作为专业支持,自上而下全面铺开社区社会组织培育工作,截至目前共培育出18家社区社会组织(含注册登记及备案登记),涵盖公益慈善、为民服务、文体娱乐及议事协调等领域,在满足居民需要、凝聚社区关系、增强社区活力、推动社区参与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在社区营造工作中,伦教街道常教社区学院组建“幸福街坊”戏剧社,以组织社区公演的方式,撬推动社区居民从关注社区到参与社区建设。受访者供图

譬如,今年上半年,在伦教街道“推动常教社区党群联动重构社会联系”项目实施过程中,阳光棕榈园小区成立了党小组,建起了党群服务站、小区学堂,并交由一支老年人协会管理。这间学堂是阳光棕榈园小区的公共活动空间,向小区所有居民开放,目前设有歌唱班、舞蹈班、瑜伽班、太极班等。

值得一提的是,由伦教街道农业和社会工作局主办、北斗星社工承办的常教社区学院已落地常教社区,以社区教育模式带动广泛的社区参与。目前,已建立起覆盖儿童、青少年、成人、志愿者的课程体系,满足了社区居民兴趣学习及个人成长的多样多层需求。“过去两年间,常教社区学院共开展课程83门、合共629节,服务10421人次,在册学员1017人,推动常教社区营造工作步入新阶段。”北斗星社工何敏桦介绍。

“常教社区以社区营造为抓手,构建党建引领、社会多方力量参与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相关项目不仅关注民生,注重收集居民需求,还针对各种需求提供不同的服务和对策,由于工作务实、机制灵活,目前已取得初步成效。”华南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博士蔡灿新在实地调研后认为。

阳光棕榈园学堂是阳光棕榈园小区的公共活动空间。欧阳少伟 摄

从试点探索到示范点建设顺德社区营造工作迭代升级

“顺德205个村(社区)中,既有保留了传统文化和熟人社会的农村社区,也有高楼林立和工业化迅猛发展的城市社区,还有众多混合农村和城市形态的村改居社区。”顺德区委政法委基层社会治理科相关负责人坦言,上述三种不同类型的社区,既面临社区服务不足、社区参与度需提升等共性问题,也面临各自亟待解决的个性问题。

如何更好地破解城乡社区治理面临的问题?2013年初,顺德在借鉴国内外先进社区营造经验的基础上,分别选择了杏坛逢简(农村社区)、北滘君兰(都市型社区)、伦教仕版(城乡接合部社区)等村(社区)作为试点,探索通过社区环境改善、社区组织培育、社区服务提升以及社区公共精神培养多举措,有效解决社区问题、回应社区需求。

2014—2015年,在政策指引、理念倡导、资金投入、专业力量输入等支持下,杏坛马东村、乐从路州村、乐从沙边村、伦教霞石村、勒流黄连社区等相继开展社区营造实践。2016年,顺德社区营造试点村(社区)进一步增加,在系统总结本土经验和广泛征集社会各界意见的基础上,顺德区委政法委出台《顺德区社区营造示范点建设指导意见》,此举也标志着顺德社区营造工作开始从试点探索向示范点建设转型和提升。

2018年3月,顺德区委出台《加强基层治理推动乡村振兴的意见》“1+5”系列文件,“深化拓展社区营造”作为重要工作被写入《顺德区加强基层法治建设三年行动计划》。一个月后,顺德区委政法委印发了《顺德区深化拓展社区营造工作方案》,围绕基层治理、乡村振兴等区委、区政府中心工作,为未来三年的社区营造工作提出了“建成不少于30个社区营造示范点”的新目标。

截至目前,顺德区已有开展社区营造实践的村(社区)共50个,其中社区营造示范点17个,包括(综合)示范点10个、(项目)示范点7个。

顺德在社区营造上注重引入社工机构等社会组织。受访者供图

顺德区委全面依法治区办常务副主任叶翠青介绍,在社区营造工作上,顺德有意识地突破治理主体单一的局限,建立起由政府部门、法定机构、基层党组织、基层自治组织、社工机构、社区组织和居民等多元主体的合作模式,并通过“众创共善”创投资金、编印启发式而非强制式的工作指引、制定兼具开放性和灵活性的指标体系、组建一对一督导咨询专家顾问团等方式,为基层提供支援并给予了较大的创新空间。

“社区营造是对社区各方面资源的整合和‘活化’,政府跳出了大包大揽的传统思维,而是倡导‘自己的家园自己建’理念,村(社区)‘两委’积极挖掘本地内外资源,通过成立乡村振兴促进会、社区营造协会、社区发展基金会、策划服务项目等形式,争取更多专业机构、基金会和在地企事业单位等支持,拓宽人才、资金、技术等资源渠道,支撑社区持续自主发展。”顺德区委政法委主抓社区营造工作的负责人表示。

以常教社区为例,在技术层面上,顺德在社区营造上注重引入社工机构等社会组织,利用其服务经验和动员技巧,一方面因应社区的实际需求,策划和推动社工项目在社区落地,通过经营社区的资源来积累社区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引导更多的居民参与到社区工作中来;另一方面积极培育发展服务性、公益性、互助性的社区自组织和社区骨干、志愿者队伍,激发社区内生活力,引导松散型的社区草根组织制度化、恒常化开展社区活动和服务,为社区居民提供多元高效的服务网络。

因地制宜制定策略多类型创新个案不断涌现

目前,顺德各村(社区)结合自身资源优势和需求,因地制宜制定社区营造策略和方法,既保证了单个点的成效,也逐步探索出多种类型的社区营造个案。

北滘桃村的社区营造项目与“桃村美丽乡村建设项目”有机结合,在开展古建修复、环境优化、河水治理等硬件建设的同时,以口述历史、社区导赏、社区艺术、文化保育、协商议事等形式及专业手法,挖掘及重现桃村人文历史,重建社区居民归属感与认同感,营造富有故里情愫的社区共同体,开创社区治理工作新局面,反哺了“美丽乡村建设项目”顺利推行。

陈村仙涌村以“耕读传家”社区营造项目为主线,积极开展村企结对共建,其中“亮灯工程”动员企业、党员志愿者为村内的照明黑点安装街灯,为困难党员家庭安装家用灯,不仅践行了仙涌村朱子文化中“患难不可不扶”的处世要求,还发展成为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平台,持续吸引更多居民、志愿者和社会热心人士加入。“通过社区营造活动,居民的自治意识不断增强,他们以主人翁姿态积极投入社区建设中,为社区健康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仙涌村党委书记何永坚说。

创新社区资源运用方式,伦教仕版村8名热心村民在社区营造团队引导下,成立“仕版梦乡园合作社”,将农耕文化、城隍文化、蕉文化、扒艇文化等特色文化生态资源串联起来,打造仕版生态体验路线,并开发仕版特色农产品——蕉蕾茶,充分挖掘社区资源价值。截至2018年底,仕版梦乡园合作社共接待了34个参访团体和不少于1000人次来访,2018年收入已超过7万元,并将利润的20%用于社区公益事业。

众多社区营造项目结合现代生活需求,在极大丰富社区文化生活同时,更助力提升社区归属感和参与感,在近期开展的“高质量发展下的共建共治共享——2018—2019年度顺德党建引领社会治理创新奖评选活动”网络投票活动中,包括常教“学习+实践”的社区教育模式推动社区参与、仙涌“耕读传家”等50个顺德社会治理创新个案在南方+客户端进行了集中展示,并收获了超过54万人次“围观”和65万个的点赞数。

【记者】欧阳少伟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