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打折扣完成3万亩的年度拆除整理任务,同时每个镇街至少谋划1个超1000亩的现代主题产业园,定产业、定规划、定标准、定扶持政策,重点发展先进制造业。这是今年顺德向村级工业园改造发起总攻的两大重头戏。
以壮士断腕的勇气破掉村级工业园的“旧世界”,以凤凰涅槃的决心加快建立起现代制造产业园的“新世界”。这是顺德坚守实业经济的战略定力,也是顺德敢为人先精神的薪火相传。
顺德制造,始终以引领的姿态诠释着中国骄傲。5月9日,顺德工业发展馆正式启用。展陈近2000张图片、15个精彩视频、300多套工业产品,这幅顺德工业发展的恢宏画卷,浓缩着一部中国县域经济的百年奋进史。
顺德制造,中国骄傲。顺德使命,中国先锋。
坚守实业
德胜河见证百年梦想
矗立德胜河南岸,顺德工业发展馆连接起历史、现在和未来。
宽阔的德胜河,北岸是顺德政治文化中心大良,南岸是全国首个“千亿大镇”容桂,西江、北江在此汇流,可通达珠三角和粤西、粤北。千百年来,这条母亲河见证着顺德这座城市工业化的光荣与梦想。
向海而生,得岭南风气之先与地理之便,顺德成为中国民族工业的重要发源地。1874年,龙江引进西方技术与机器开办顺德第一家机器缫丝厂,至1887年,全县的机器缫丝厂已达42家,占广东省的90%以上。
1911年,顺德产业工人达6.4万人,超过了当时的口岸城市上海与天津产业工人的总和。德胜河上,“一船蚕丝出,一船白银归”,成为顺德被誉为“南国丝都”“广东银行”的真实写照。
从此,实业报国的基因融入顺德的血脉。作为中国“蚊子船”之父,龙江人温子绍开创了广东近代培训产业工人技术风气之先;同样作为龙江人的薛广森,于1915年制造出中国第一台国产柴油机;著名民族工商家梁培基首创西药中化,开创医药制造业新天地。
20世纪50年代,顺德工业化先声夺人,快速崛起,制糖业、缫丝业,加工制造,从小到大,创下一个又一个全省第一、全国第一,在南粤工业经济版图中举足轻重。
德胜河北岸的顺德糖厂,是中国第一批机械化甘蔗制糖企业。新中国成立后,顺德糖厂发展成为全国规模最大的糖厂,其生产的“榴花牌”方糖、“银花牌”白砂糖风靡海内外。
顺德工业发展馆的顺德糖厂场景还原。
踏着改革开放的春潮,顺德率先迈向县域工业化的壮阔征程,为广东“杀出一条血路”。
1984年5月,中共顺德县第五次代表大会确立了“工业立县”的战略,逐步建立起以发展工业为主、以集体经营为主、以骨干企业为主的发展模式,完成了从农业县到工业县的转型。
1987年,顺德迎来关键的一年。德胜河上,容奇港货柜码头通航,成为顺德第一个对外开放的货柜码头,顺德外贸出口首次突破亿元大关。接着,顺德制造业大军相继在两岸涌起,科龙、美的、华宝、万家乐、格兰仕、容声等知名企业的产品从这里销往全球各地。
也是这一年,新华社发表文章《广东跃起四小虎》,将顺德、南海、东莞、中山四个明星市镇并称为“广东四小虎”。一时间,“广东四小虎”虎虎生威,成为中国中小城市与县域经济发展的标杆。
从此,中国制造的每一次跨越,都闪耀着顺德争先的身影。全国最大的电风扇生产基地、全国最大的电饭煲生产基地、全国最大的电冰箱生产基地、全国最大的微波炉生产基地、全国最大的燃气具生产基地……“有家就有顺德造”,工业思维、工匠精神已经内化为城市的气质。
进入21世纪,以城市化引领中级工业化,德胜河一河两岸成为顺德城市发展新门户。
2018年,顺德提出加快推进“大良—容桂”一体化发展,以“强中心”引领城市现代化建设,并在德胜河两岸陆续启动包括顺德工业发展馆在内的十大重点工程,带动全区城乡形态整体提升。
德胜河亘古流淌,顺德人筑梦不息,一个工业升级和城市提质比翼齐飞的时代已经到来。
敢为人先
成就县域经济发展样板
坐落于容桂街道的顺德工业发展馆,前身是容桂三防信息中心,其具体建设和运营管理也由容桂街道负责。这也是容桂强大的制造实力与产业地位的彰显。
1978年8月,容桂利用毗邻港澳的优势,引进港资合办全国首批“三来一补”工厂之一——大进制衣厂。
大进制衣厂使用过的缝纫机。
改革开放后,容桂抓住机遇一跃而起,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中国第一”:1979年,桂洲柴油机配件厂(桂洲第一风扇厂前身)试制出全国第一台吊式电风扇;1983年,珠江冰箱厂的工人们“敲打”出中国第一台双门双温电冰箱;1986年,桂洲电器制品厂试制出了国内第一个直筒式自动保温电饭锅;1993年,万和电气生产出中国第一台超薄型水控式全自动燃气热水器……
容桂人喜欢用“执输行头,惨过败家”来形容自身,意思是不争先比败家还惨。事实上,这种敢闯敢干、敢为人先精神是顺德人最鲜明的性格标签,由此形成的独特地域魅力和人文性格,成为中国改革开放40余年历程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从“五子登科”大办乡镇企业,到石破天惊推动以产权制度改革为核心的综合改革,再到率先推进基本实现现代化试点、大部制等系列改革,再到新时代率先以村级工业园改造破题高质量发展……过去40多年,顺德以“敢饮头啖汤”的勇气奋勇前行,翻越了横亘在发展道路上的一座又一座山头,一次次尝试、一条条经验背后,蕴藏着中国县域发展的原动力。
敢为人先,同样是顺德企业的制胜法宝。1992年,从手工洗涤鹅鸭羽毛,到制造羽绒服装出口,格兰仕的前身桂洲羽绒厂彼时已经是“中国乡镇企业十大百强”。但年过五旬的梁庆德,在发现了微波炉这种在西方已经普及,但在中国还十分罕见的家电后,毅然决定带领企业转型,卖掉各种纺织生产设备进军微波炉领域。
到了1998年,格兰仕微波炉便以450万台的年产销规模,成就中国家电行业第一个“世界冠军”。如今,格兰仕以开源芯片基地和工业4.0示范基地为抓手,继续驶入行业的“无人区”。
顺德工业发展馆历史展区陈列的顺德制造中国第一产品。
敢为人先,顺德制造用品质的力量彰显着中国骄傲。1997年的6月,顺德在北京中国国际贸易中心展览厅举办“顺德名优产品(北京)博览会”,“请首都人民检阅顺德改革开放成果”。博览会组织148家企业参展,展出3600多种名优产品,盛况空前。
从敢闯敢干、敢为人先的企业家群体,到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工匠大军,顺德在中国工业文明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如今的顺德,平均每秒钟有2个电饭锅下线,每分钟能生产100台微波炉,每小时能生产洗衣机273台,每天生产的冰箱超过2万台,崛起了两大世界500强企业,孕育出两大千亿级产业集群,形成了10个产业名镇,成就了一批叱咤风云的产业巨子,连续八年位居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区之首。
中国家电之都、中国家具商贸之都、中国涂料之乡……顺德制造在越来越多领域达到世界先进水平,镌刻下中国制造的实力。
尊重市场
厚植企业成长壮大沃土
改革开放之初,和其他地区一样,顺德同样缺乏设备、技术、人才,但顺德的工业为何能在短时间内迅速崛起?这离不开顺德敏锐的商业眼光和强烈的市场意识。
当时顺德大批居住港澳的乡亲们回乡,带的礼品多是电风扇等家用电器。顺德人敏锐地发现了这一商机。此后,顺德工业产品的诸多“第一”,如第一台风扇、空调、冰箱、热水器等,都是对香港、日本的家电产品进行拆解后仿制出来的。
市场需要什么,顺德就生产什么。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通过“干中学”,顺德在生产领域探索出了从模仿到改进,再到创新的技术内生增长之路,成就了乡镇企业的“遍地开花”。
顺德工业发展馆历史展区设置了荣耀殿堂影像空间,弘扬敢为人先、锐意创新、精益求精的精神。
“60年代用北滘人,70年代用顺德人,80年代用广东人、90年代用中国人,21世纪用全世界人才。”这不仅是美的集团家喻户晓的用人观,也是顺德通过市场配置“资源”的最生动写照。
在改革开放之初,顺德人就有一句口头禅:“借别人的脑袋发自己的财”。但在1978年,顺德有职称的科技人员只有1400多人,占全县人口的0.15%。作为一个既缺乏大型国企,又没有本土高校,既非特区,也不是省会城市的县域,人才从哪里来?
答案是:想尽一切办法,招人、挖人、借人、调人。改革开放初期,技术人才奇缺,顺德就到广州用车把工程师接到顺德,利用“星期六工程师”攻关企业技术难题。
1988年,国家人才政策尚未“松绑”,大学生还处于“统包分配”的年代,顺德已经成为湖北省外第一个到华中理工大学(现华中科技大学)“打广告牌”招聘人才的县市。同一年,上海暴发甲肝,就在许多外地人谈沪色变时,顺德却毫不犹豫走进上海交大揽才,在当地轰动一时。
到了1991年,在乡镇企业还是大学生心中的“泥饭碗”时,美的就宣布面向全国重金招聘人才,并从华南理工大学成功招收到全国乡镇企业第一个博士生。
40多年来,正是充分尊重市场的力量,顺德才成为无数胸怀野心的青年人追逐梦想的热土。
尊重市场,关键还在于政府服务企业的理念不断创新。上世纪90年代初,在没有现成经验借鉴的情况下,顺德率先推行了以企业产权制度改革为核心的综合改革,破解政企不分难题,探索建立“产权明晰、贴身经营、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现代企业制度,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框架。
这不仅为市场经济开拓了空间,也让服务企业、服务实体经济的理念从此植入了政府基因。顺德民营经济之所以兴旺不衰,离不开让企业安土重迁的良好营商环境。
“我们深深感恩顺德这片产业沃土,为企业发展提供了优越的产业环境、多元化的政策支持,以及开拓进取的创业氛围。”科顺防水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陈伟忠说。
顺德工业发展馆是德胜河一河两岸新地标。
当前,顺德正向村级工业园改造发起猛烈总攻。以审批服务为例,顺德建立了“村改”项目高效审批“一竿子到底”跟进工作机制,全程跟进贴身高效,使“村改”项目审批成为顺德区“最快速、最清晰、最贴身”的审批模式。
此外还横向打通“一次过”高效审批通道,搭建跨部门联审、会审平台,制订“村改”工作议事规则,对项目推进全流程所遇到问题进行一次性研究等等,掀起了一场效率再革命。
“根据市场和企业来转变政府的角色和职能。”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陈春花20多年跟踪研究顺德的发展,她认为,政府重在服务经济,以市场来指导政府工作,顺德创造了市场经济的政府实践新模式。
凡是过往,皆为序章。佛山市委副书记、顺德区委书记郭文海表示,对标新发展理念,顺德面临的问题和短板仍然突出。顺德要以闻鸡起舞、日夜兼程、风雨无阻的奋斗姿态打赢村改攻坚战,将腾出的土地打造一批以机器人、智能制造、生物医药等为主题的现代主题产业园区,引进壮大先进制造业,推动制造业企业加快迈向高科技,支撑顺德高质量发展,为打造新时代广东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的实验区不懈奋斗。
走进顺德工业发展馆
顺德工业发展历史展区:
品读辉煌工业史弘扬企业家精神
顺德工业发展馆位于容桂街道宏业路12号,与德胜河南岸河滨公园连为一体,外观呈现为飞机发动机的造型,寓意着顺德工业飞速发展。
以时间为主线,以产业为维度,顺德工业发展馆的五大展区分为顺德工业荣耀展区、顺德工业发展历史展区、顺德现代工业目录展区、顺德工业高质量发展探索展区、顺德工业互动科普展区,系统记录顺德从传统农业县到现代工业县、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历史性跨越,并率先开启从高速增长到高质量发展的探索。
走进工业发展历史展区,历史、现在、未来交相辉映。顺德糖厂的开榨开启了行业机械化生产的先河,甘竹滩发电站的创新创业点燃了科技顺德的原动力,顺德筚路蓝缕、攻坚克难,打下了制造繁荣的坚实基础。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推动以县属国营、集体为主的经济结构初步形成。20世纪70年代,抓住全国推进农业机械化的浪潮,顺德提出社办企业要大力发展农机和电机,队办企业大力发展花头、砖头、石头、家具,被合称为“两机三头一家”。
“南国丝都”“广东银行”“村村点火、户户冒烟”“三个为主、顺德模式”“广东四小虎”“可怕的顺德人”“产权制度改革”“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区之首”……伫立在图文展板前,穿越时空隧道,一个个耳熟能详的金句名词,浓缩着一段段辉煌的历史,仍在耳边回响不绝。
历史展区还系统呈现了顺德崛起现代工业体系的成长路径。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的“摇头摆尾”到90年代的“两家一花”,再到21世纪初的“八大支柱”产业,再到新时代的工业设计、智能制造等新兴产业崛起,顺德逐步建立完整的现代工业体系,培育两大世界级产业集群,成就了走在全国前列的“顺德奇迹”。
一款大进制衣厂曾经使用过、同款已被国家博物馆收藏的兄弟牌《735》平缝车衣;一台钢筋骨架仍结实的鸿运扇;一款全球第一代康宝消毒柜;一款时隔20年仍四平八稳的华宝空调……一件件风靡神州的老物件,是顺德为中国制造探路的结晶。
中国质量奖、广东省政府质量奖、佛山政府质量奖、顺德政府质量奖……在顺德质量展区,辉煌的数据体现了顺德制造用品质的力量彰显着中国骄傲。
与此同时,顺德专利申请和授权量已连续21年位居全国县域前列,一个区级单位的专利申请量已超过国内10多个省份。
历史展区还特别设置“荣耀殿堂”影像空间,记录薛广森、岑国华等实业先驱,何享健、梁庆德等产业巨子,黄兵、黄醒民等大城工匠的故事,感谢他们为顺德工业发展作出的重要贡献,传承和弘扬敢为人先、锐意创新、精益求精的顺德精神。
【采写】南方日报记者 蒋晓敏
【摄影】南方日报记者 戴嘉信